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本质是通过区际创新要素共享,增强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进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机制是推动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形成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促成科技—产业、区际创新互动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需要从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强化创新供需"耦合"效应、优化区际创新网络及创新合作机制等方面着手,为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有效展开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实现区域合作模式的创新、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跨区域协同创新存在的最大障碍是各个地级市政府构建的人为行政屏障,因此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政府的合作意愿尤为重要。而作为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重要领域的战略产业,应该结合政府合作意愿作出选择。我们应当从新的视角在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动力基础上对福建省战略产业进行选择以确定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  相似文献   

3.
基于区域创新视角,通过分析区域创新体系中各主体要素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联及其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建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区域创新主体要素互动关系模型。通过创新主体互动关系模型分析得出: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模式应为立足产业变革前沿,转化企业创新优势;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推动政策工具创新;密切联络科研机构,挖掘同质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中介组织,促进创新创业实践。  相似文献   

4.
基于协同演化理论和制度逻辑理论,结合DEA和fsQCA研究方法,从组态视角分析了制度逻辑下创新主体与营商环境交互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复杂机制。研究发现:(1)单个创新主体和营商环境要素并不构成高/非高区域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产生高区域创新绩效的组态路径有5条,包括政府与市场双元逻辑下技术创新主体活跃型、政府与市场双元逻辑下知识创新主体活跃型、政府与市场双元逻辑下创新主体协同型、市场逻辑主导下创新主体协同型、政府与市场逻辑缺失下创新主体协同型。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认识多重制度逻辑下跨层次多因素的区域创新绩效影响机制,对解决区域创新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探索区域协同示范,推进长三角创新生态建设实践区;打造沪通跨江创新联合体、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生态实践区示范点,推动"嘉宝昆太"创新生态协同示范;探索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协同机制,探讨上海闵行、浙江、宁波、江苏苏南等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动。对接国家战略,上海市在2018年努力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推进跨区域、跨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拓展全  相似文献   

6.
基于跨区域低碳技术协同创新的基础性差异和现实困境,从区域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层面,论述了跨区域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发展管理的形成机制,指出了跨区域创新文化协同和信息沟通协同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核心军工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以核心企业主导-外围企业配套的产业组织形态为特征,由企业主体要素、知识供给要素、制度供给要素、市场服务要素和文化要素等构成,其运行包括动力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对江南工业集团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案例分析,从增强核心主导型企业的创新辐射能力、孵化和培育优势民企、创新挖掘区域创新资源、强化地方政府制度供给能力、加强市场中介服务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法,从技术交易特征、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技术市场服务机构建设、技术市场人才培养、技术与资本融合发展、技术市场政策环境等维度,通过定性定量比较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情况。大湾区在原始创新成果供给、区域技术市场和技术市场服务机构建设、技术市场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从强化高质量成果供给、建设区域技术交易枢纽、技术转移机构提质增效、加强技术市场人才培养、建设国际金融平台、加速技术要素跨境流动、完善协同合作机制等七方面提出推动大湾区技术要素市场化一体化建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创新券是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的有效政策,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创新券实践的现状,总结了长三角创新券跨区域使用的发展阶段,并对通兑存在的难点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创新券政策是以中小企业创新需求为基础的一项政府创新投入政策,具备以企业为主体、服务共享、政社合作、信用管理、宏观调控等政策理念,是有效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供需双方对接,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政策工具。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具有活力、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群之一,在试点跨区域创新券政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0.
大学、政府和企业的有效合作可达到科技资源运用的高效率与高效能。探讨了美国大学、政府和企业合作中三者各自的角色定位、合作的特征与不足。认为政府主要是提供完善的法律、政策环境和有力的资金支持,大学主要为合作网络内的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和人才来源,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以主动加强合作的方式推动持续创新。美国的大学、政府、企业合作具有动态开放、共生共赢等特征,初步形成了市场和价值传到机制,但是也有政府定位不准、缺乏长效利益机制等不足。  相似文献   

11.
创新驿站是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跨区域、网络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基于我国国情,我国目前正全面开展创新驿站的试点与推广工作。从国外经验来看,创新驿站的基本功能是:挖掘企业技术需求,促进跨区域技术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吸纳能力及提供关键性创新服务。  相似文献   

12.
 探索了长三角科创圈区域科技创新治理的路径。分析表明,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为骨干,加快打造长三角科创圈,共同构建技术转移服务机制、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科技园区合作机制、创新环境保障机制等,有利于更好地形成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治理机制、更快提升长三角创新治理能力,为中国区域创新一体化率先探索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手工收集我国176家医药上市公司1992—2019年产学研合作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合作网络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刻画和分析,探讨发展规律.研究表明:我国医药企业产学研合作网络规模稳步增长,网络密度较低;网络结构呈现去中心化趋势,合作模式趋于固定化;区域内部合作比例下降,跨区域合作具有小世界特点;区域合作发...  相似文献   

14.
从在农业园区建立大学农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平台的视角,以南京农业大学和灌云县合作在农业园区建立专家工作站为例,实施江苏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研究和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新体系.提出了以面向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在园区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创新与推广的综合平台,与现有“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互为支撑和补充,加强校县合作推广体系和机制研究,并为教育部实施“2011计划”和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FDI、官产学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FDI、官产学合作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1995—2008年区域实际数据,通过计量分析探讨了FDI与官产学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FDI、官学合作、产学合作以及官产合作是区域创新能力的Granger意义上的原因;FDI、官学合作、产学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起着显著的正面效应,其中FDI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最大;官产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关系资本、创新网络联结机制、主体创新能力等观念,探讨了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绩效的问题。以江苏省内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为对象进行实证,得出了“以往的合作经验、宏微观关系资本形成因素有助于区域创新网络主体间关系、互动、协同等网络联结机制的建立,进而提升创新绩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促进大学城体育教学创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体育教学创新环境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依托区域创新系统相关理论,基于体育教学特征的分析,在明晰大学城体育教学创新环境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规范研究的方式,构建了大学城体育教学创新环境三大要素:硬件创新环境、社会文化创新环境和制度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地区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需要民族地区政府通过创新组织网络来履行应有的职能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和帮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并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区域技术创新与制度结合起来,建立、调整和完善技术创新相关的机制与体制、法规与政策,形成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相配套的制度网络和社会环境,以保证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能够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 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 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 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 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 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 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