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是成岩期白云岩化,表生期古岩溶和后生期深埋溶解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深理溶解作用既可通过扩大改造光期孔洞缝形成溶蚀扩大孔隙体系,亦可通过溶蚀碳酸盐产生新增孔隙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碳酸盐储层储集条件.根据孔隙结构特征,区内碳酸监岩储层深埋次生孔隙可划分为17种类型,它们是富含有机酸、CO2和H2S的具有化学侵蚀性的酸性地下成岩流体与碳酸盐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无论在沉积学还是沉积地球化学方面,该类次生孔隙均与其它成因孔隙存在明显异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射线等分析手段,对塔河油田二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岩特征及其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奥陶系主要发生了压实-压溶、胶结、溶蚀、白云石化、重结晶和硅化等成岩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同步进行、贯穿整个成岩阶段,对储集空间的影响最大,决定了储集空间的最终形态;白云石化作用发生在深埋藏成岩阶段,在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形成大量的白云石化砂屑团块,团块内晶间孔发育,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压实-压溶、重结晶和硅化等成岩作用因程度有限,对储集空间的影响相对较小;下奥陶统处于晚成岩阶段,中-上奥陶统处于晚-中成岩阶段.  相似文献   

3.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了探明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根据勘探资料分析 ,奥陶纪时期 ,发育了下奥陶统以白云岩为主 ,上奥陶统以灰岩为主的巨厚碳酸盐岩沉积 ;同时 ,在中、上奥陶统与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下奥陶统之间和上奥陶统顶部发育两个不整合面 .在构造、沉积和后生改造的共同作用下 ,碳酸盐岩发育有下奥陶统白云岩层系和中、上奥陶统灰岩层系两套储集岩系 ,以及白云岩内幕型、风化壳岩溶型、构造裂缝型、沉积相带控制型和深部流体改造型 5种主要储集体类型 .根据储层的发育与分布特征 ,提出今后塔中地区应重点加强塔中北斜坡、塔中西部和西北倾没端区域上的油气勘探 ;在纵向上 ,应加强对深部下奥陶统以白云岩内幕型储集体为储层的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4.
对中奥陶统峰峰组、上马家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的岩性组合、富水性强弱以及中奥陶统碳酸盐岩与下组煤(以太原组8号煤层为例)的间距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说明两个含水层对下组煤开采起着不同的充水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塔东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7口井岩心观察及薄片分析鉴定,发现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对储层形成有建设性作用的有白云石化、溶蚀、破裂作用; 具破坏性的成岩作用有黄铁矿化、硅化、压实和充填作用等.以白云石岩石学特征为基础,结合构造背景,认为研究区广泛发育的白云岩为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成因,断裂系统为热液白云石化提供了热源流体.随着成岩作用演化的加深,岩层演化的总趋势是越来越致密,最终使孔隙度偏低,储层性能较差;但经过热液白云石化成岩演化过程比未经过此过程的岩石具有较高的孔隙度,更有利于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为恢复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成岩演化历史,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观察、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 针对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硅化作用和破裂作用等开展研究, 并将成岩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由于海平面的波动, 地貌高部位在相对海平面较低时短暂地暴露在地表, 以颗粒结构为主的灰岩在沉积后不久发生准同生溶蚀作用, 形成顺层发育的溶洞及结构选择性溶孔等。主要发育于早成岩阶段的白云石化作用增强了岩石的抗压实压溶能力, 有利于孔洞的保存; 此外, 早成岩阶段的加里东中?晚期及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导致裂缝较为发育, 但由于经历了复杂的压实及胶结作用过程, 裂缝多呈封闭或充填状态, 未形成有效的储集空间。中成岩阶段的热液活动以产出具波状消光和鞍形结构的白云石和黄铁矿为特征, 热液活动总体上较弱, 对先期形成的孔洞和裂缝具有轻微的充填破坏作用。晚成岩阶段的硅质流体及钙质流体活动部分地充填早期的孔洞, 在区域内对储层具有破坏作用; 晚成岩阶段的海西晚期及喜山期裂缝活动弱于早成岩阶段的裂缝活动, 但由于经历的成岩改造作用较弱, 这些晚期裂缝多为开启状态, 在喜山期油气调整阶段具有一定的输导和储集作用。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主要油气产层.利用碳氧稳定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可分析影响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因素.中-下奥陶统的碳酸盐岩可在垂向上把δ13C和δ18O值的变化趋势划分为三段,二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中-上奥陶统岩层碳氧稳定同位素比值明显下降,证明中-下奥陶统经历过一次短暂的抬升暴露和随后的大面积海水加深淹没事件.海水淹没时期,大量C转到海水之中,海水中沉淀出的碳酸盐岩的δ13C值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轮南周缘地区奥陶系发育良好,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组成。沉积相分析表明,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为区域性的开阔台地相台内滩夹滩间海沉积,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为区域性的海水变浅的开阔台地浅滩夹点礁沉积,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发育沉没台地-斜坡相,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是在晚奥陶世海侵背景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斜坡相的沉积产物。研究区奥陶系发育两期礁滩体,第一期礁滩体发育于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第二期礁滩体发育于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上部,两期礁滩体的发育环境和分布范围各具特色。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相带总体上呈近南北向展布,各相带在近东西方向上错落有序分布,并且随时间发生明显的侧向迁移。  相似文献   

9.
 以露头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层序格架,并探讨层序与礁滩体发育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上奥陶统发育5个3级层序,其中塔中地区的良里塔格组3个3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7个4级层序,塔中的良里塔格组中上部与塔北地区的桑塔木组多为同时异相关系,可见塔中与塔北良里塔格组为一明显的穿时地层单元;塔中良里塔格组共发育5期礁滩体,高频层序对礁滩体发育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对礁滩储层预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给地层对比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为认清油气分布规律,提出以自然伽马能谱测量比值的组合交会为基础的测井特征比值参数法来研究碳酸盐岩地层的沉积特性,并建立了该区奥陶系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地层划分模式。研究表明,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铀相对含量远大于钍/铀比,为岩溶淋滤带,应在此带内寻找岩溶储层;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地层沉积稳定,为区域标志层;一间房组上段发育礁滩相裂缝-孔隙型储层,具有连片分布的特点,下段发育块状致密泥微晶灰岩,与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相隔。连井对比发现,奥陶系顶面(T7^0)的区带存在岩溶台地,在有中、下奥陶统顶面(T7^4)的地区,岩溶地貌变化多样,反映奥陶系及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上部碳酸盐储层都有油气存在的可能,表明塔河油田具有广阔的油气发展空间。经过50余口井的应用验证,采用以自然伽马能谱比值参数为基础的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来划分地层和储层是可行的,且效果明显,已推广应用于油区各新钻井的储层评价及老井的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分布广,但有机质丰度较低,且成熟度高。通过对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在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指出盆地中部马五段、马三段蒸发台地相碳酸盐岩为较好的烃源岩,盆地内其余地区和层位的碳酸盐岩为较差的烃源岩。烃源岩的分布受碳酸盐岩沉积相和盆地基底构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2.
裂缝作为流体活动的通道,对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形成、演化及分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选取塔里木盆地塔中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构造裂缝为研究目标,开展了岩芯观测和采样工作,运用显微薄片、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荧光测试等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裂缝的形成充填特征,识别出了方解石胶结、重晶石胶结及萤石胶结等成岩作用类型,良里塔格组构造裂缝经历了3期流体充填作用,第一期为浅埋藏大气淡水胶结;第二期为二叠纪末热流体活动的结果;第三期为中-深埋藏阶段流体的充填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开发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东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应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了该区古生界生储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发育2套烃源岩、2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6套(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储层、4套(寒武系、上奥陶统、志留系、石炭系)区域性盖层;在烃源岩中,寒武—奥陶系烃源岩为碳酸盐岩,属较好—最好烃源岩,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以泥质岩为主,亦有碳酸盐岩,属较好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依据储盖组合特点,研究区勘探目的层应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  相似文献   

14.
依据塔中地区地震资料解释的断裂体系、中-下奥陶统顶底界面古构造图和40多口井裂缝特征统计等成果,在对塔中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声发射地应力测量、岩石力学参数和单轴抗拉强度测试的基础上,考虑断裂对裂缝形成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塔中地区中-下奥陶统加里东中期裂缝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裂缝形成期地应力的最大主应力有效值为51.8~62.4 MPa,平均值为57.0 MPa,抗张强度为4.13~8.02 MPa,平均值为5.75 MPa;有效张应力高值区是构造裂缝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和较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大的断裂带交汇处和断裂带的部分区段内,与实际钻井统计的中-下奥陶统裂缝线密度和油气井分布区基本吻合,可以为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奥陶统水泉岭组的碳酸盐岩进行详细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各特征元素对古环境、古气候的指示意义。研究认为,研究区所测样品中典型陆源特征元素(如Al,Th,Zr等)的含量均较低,Y/Ho比值平均为41.27,均反映出研究区碳酸盐岩较少受陆源成分影响的特征;δEu和δCe对ΣREE未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也不具备明显的Eu正异常,这说明其受成岩作用和热液作用的影响也较为有限,所采样品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始沉积环境。此外,结合MgO/CaO,V/(V+Ni),Th/U,Sr/Ba,V/Ni和m值等特征元素分析,研究区中奥陶统水泉岭组碳酸盐岩早期发育在高温潮湿且盐度较大的还原环境之中,而晚期则表现出盐度相对降低的弱氧化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6.
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对次生孔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川东石炭系埋藏史、碳酸盐岩矿物形态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成岩阶段进行了划分。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同生、准同生、浅埋藏、深埋藏及表生等成岩环境的演变,其各成岩环境发生的成岩作用差别较大,对次生孔隙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云南运动使已固结的石炭系抬升至表生成岩环境,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岩溶角砾白云岩,而印支期深埋藏成岩环境有机质成熟产生大量有机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使工区内形成了有效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以往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多偏重于其非均质性及低孔渗的储集条件,而对于大—中容量,中、高孔渗性的孔隙性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则涉及较少。近年来我国海域油气勘探表明,生物礁、滩相的碳酸盐岩天然气储层具有优越的储集条件,已日益成为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该文借鉴碎屑岩储层的一些研究方法,对孔隙性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孔隙性碳酸盐岩储层的两种成岩模式。  相似文献   

18.
碳酸盐岩孔隙演化爱各种成岩作用的控制,其中胶结构作对孔隙定价经起了重要作用。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胶结构进行了研究,碳酸盐岩存在白云岩粒间胶结和石灰岩粒间胶结两肿胶结物,不同成岩时期及成岩环境形成的胶结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川东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应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偏光显微镜及稳定同位素等技术手段,对川东地区上石炭统500多个样品进行了系统观察、统计及分析。依据其对储集空间的作用性质,可以把研究工区各种沉积相的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划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两种类型。根据成岩作用组合、成岩组构特征、成岩标志以及孔隙形成和演化规律,总结出四类成岩演化模式,即储集特性差别较大的储层对工区有利次生孔隙发育带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岩不仅分布广、厚度大、类型多,而且经历了多期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具有良好储集性能的滩相白云岩储层。通过对该区沉积发育史、成岩演化史、构造埋藏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分析,较深入研究了飞仙关组储层发育演化过程中的溶蚀作用。根据具体的溶蚀特征及化学充填物地球化学资料,识别出了同生—准同生期、液态烃期、气态烃期和构造抬升期等四期溶蚀作用;探讨了不同期次溶蚀作用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液态烃期和气态烃期埋藏溶蚀作用模式,总结出了溶蚀作用对储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