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引导更多的小汽车出行者在城市中心外围换乘公共交通出行,从P+R合理选址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停车换乘选址原则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换乘需求量最大化和尽量利用已有设施使建设成本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基于轨道交通线网的城市停车换乘设施选址双目标规划模型。模型约束条件引入了出行费用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并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相应的遗传算法。最后通过构造的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利用公共交通是解决交通拥堵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然而目前的公交乘车环境还不够吸引人们放弃自驾车,而主动和乐于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该文对公交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利用博弈思想提出公交吸引对策和措施,包括公交绝对优先车道和信号、给予小汽车停车优惠吸引公交出行、实时按需调度公交、建立服务完善的智能公交车站、加强公交车司机管理、加强乘客文明乘车教育,来引导人们改变出行习惯,从优选择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公交限时免费换乘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建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鼓励市民公交出行,多地推行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政策。为了研究该政策对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结构的影响,运用效用最大化原理,改进了非集计模型,建立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模型。调查了青岛实施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政策前后通勤出行者的年龄、月收入、职业、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等特征,获取了相应数据;以此数据为例进行了模型检验,结果发现所建立的模型计算值与用调查数据直接计算出的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政策下公交出行分担率的误差为1.65%,表明该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该模型为预测城市实行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政策后的公交出行分担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轨道交通票价的合理设定进行研究,以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和缓解财政压力.首先,基于正交设计法设计问卷并开展意向调查(Stated Preference,SP),构建基于巢式Logit(Nested Logit,NL)模型的通勤者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其次,通过分析通勤通道内地面公交、地铁接驳公交以及地铁等公交票价对小汽车和出租车的分担率的交叉弹性,选用地铁票价作为优惠对象;再次,基于Pareto最优理论,以公共交通分担率和公共交通票务收入的双提升为目标,构建变动需求下的通勤地铁票价折扣模型;最后,以天通苑-北京五环内市辖区通勤通道为例,采用非支配排序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Algorithms,NSA)确定地铁票价的合理折扣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当地铁票价的优惠幅度介于7%~13%之间时,可实现Pareto最优态,当地铁票价的优惠幅度为13%时,通勤通道地铁及地面公交分担率的最大涨幅为6.1%.  相似文献   

5.
“地铁+共享出行”成为城市出行的重要组成方式,共享出行成为公交联程出行的有效补充.针对“地铁+共享出行”联程票制票价研究的不足,围绕地铁联程出行群体,提出基于支付一体化理念的地铁联程票价方案.划分多距离出行场景,结合意向调查数据,建立巢式Logit模型,分析各属性变量对地铁联程出行群体选择地铁联程票价方案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低收入人群拒绝支付高额票价,倾向于选择折扣力度适中、乘坐次数适中的低价票种,具备通勤需求且频率稳定的通勤人群,购入月票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用户;中距离联程出行用户对地铁联程票价优惠敏感性高于短距离联程出行群体.研究结果对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与共享交通协同运营,为联程出行票价精细化优惠策略实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交网络最优路径选择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交乘客出行路径的选择是公共交通信息查询的重要内容.依据公交线路网络的特点以及公交路径选择的需要构造了公交线路网络的数学模型,在Dijkstra算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乘客出行的乘车习惯、线路距离、换乘次数和乘车费用等因素,并考虑了多种不同的换乘方式和不同的线路类型对选路的影响,设计并验证了能够满足多种出行特点的路径选择算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虚拟节点和换乘线段,将复合交通系统转化为由小汽车网络、公交网络和轨道交通网络有机组合而成的超级网络,建立复合交通系统容量的超级网络分析评估模型.该模型上层为最大化流量问题,反映复合交通系统服务流量最大化,下层为出行分布和均衡配流的组合模型,反映出行者利用出行路径的选择,同时进行出行方式、换乘节点的选择.以芜湖市城市交通网络系统容量计算为例,结果显示网络容量与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策略一致,反应了该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结构方程的公共交通换乘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者对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换乘公交出行的关键环节,对公交服务水平的提升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出行者的安全和舒适性公交~公交和公交~地铁两类典型换乘接驳形式为对象,结合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并通过实地问卷调査,分析出行者特征。并从计划行为理论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等方面别用AMOS21.0软件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公共交通接驳换乘影响理论模型,把得到的模型采用拟合优度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价检验。并利用Modification indices结果,应用最大原则进行修正得到最终模型。最终,从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和乘客感知三个层面确定了影响公交換乘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权重。论文成果可为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优化提供决策支持,对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及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NL模型的北京公共交通票价对出行方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挖掘了更多乘客选择出行方式时关注的因素,对比研究了MNL(multinomial logit)与NL(nest logit)模型机理,构建了更具适用性的交通方式选择NL模型,以北京市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应用模型分别探究了常规公交及地铁票价变化对乘客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常规公交票价的增加,0~10 km范围内常规公交出行者向私家车转移,10 km以上则会选择地铁出行;而随着地铁票价的增加,地铁出行方式的分担率明显下降,并导致公共交通分担率的下降。通过探究公共交通票价变化对乘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为北京市公共交通票价调整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各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以RP/SP数据为基础,引入随机效用理论,考虑时间、费用、出行目的和收入4种因素对方式选择的影响,构建了综合客运枢纽内多方式两两交叉换乘分担率模型,并应用于深圳福田客运枢纽。应用结果表明:公交与地铁等公共交通方式分担了将近80%的客流,周末出租车分担率显著高出工作日;模型能够更有效地计算枢纽内一种交通方式换乘某一特定交通方式的选择概率,并计算枢纽内各运输方式的换乘分担率,为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