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探索唐代道教对诗人李白的人格及创作的影响,并藉此窥探李白诗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随着佛典的翻译和流传,僧人与文人名士的交往,寺院讲经方式的普及,佛教在中国文学的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佛学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不论是当时文人的诗作还是民间文学作品,都折射出佛教的价值观念、生命观念以及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3.
论道教神学     
神学是有神论思想的全部内容 ,并非基督教的专利。道教与世界其他宗教一样 ,具有自己的神学思想结构体系 ,道教的神学思想包含了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李白的游仙诗,借以说明李白借助道教及道家思想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理想和诗歌风貌,并且以一种积极的入世心态区别于同样受道教影响很深的李贺。  相似文献   

5.
论李白     
我们认为,李白的全部作品,充满了非凡的艺术魅力,却也不是谁都容易明白的。对与此不同的看法,大既不能避而不谈吧。  相似文献   

6.
道教与中国戏曲的形成、成熟和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原因主要是在戏剧形成之后,特别是在戏剧繁荣鼎盛的元代,佛教已是强弩之末,而道教却继续发展,且势力远比佛教要强大。它不断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影响了一代戏曲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诗歌繁荣的时代,也是小说兴盛的时代.唐人小说中不乏记述演绎当代诗人之事的作品,其中以李白为主人公或涉及李白的故事有三十则左右.这些小说从生平经历、才艺诗情、声名影响等多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白形象,对于扩大李白诗歌的传播、增进读者对李白其人其诗的深入认知、考订相关事实、拓展李白研究及唐代文学研究领域等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拓展性,深深地影响着元杂剧的创作:神仙道化剧与写梦戏的产生,剧中出现大量描写道法道术的内容、对元杂剧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教与民俗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之间不是主次影响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互构同源关系。仪式方法,道教源于民俗;观念信条,民俗受动于道教。道教与民俗之所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基础和信仰内容上的一致。由此,合理地改革道教中的陈规与科学地变易民俗中的陋俗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论道教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历史嬗变,是中华古代经济、政治、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道教的嬗变轨迹客观地反映着中华思维的逻辑进程──由低级到高级,由宗教幻想到科学现实是这一逻辑进程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道教具有很强的超越自然限制和超越生命有限性的意识,文章讨论了这两种超越意识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并指出了其现代启发和教育意义.文章认为,道教的超越意识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合理愿望,表现出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在造成一些不良后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道教徒长期的超越性探索活动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超越意识和执著的进取精神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中晚唐时期,出现了艳体诗创作的高潮,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道教的世俗化有关。同时,道教对艳诗的内容、风格、手法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使艳诗具有了各种各样的仙道蕴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政治、家族、道士、地域等几方面论述了道教对宋代文学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代道教成为国家宗教,泰山作为道教的名山洞府自然深受影响.唐代岱岳观双束碑题刻等史料记录了唐代五帝一后频繁行道于泰山的事项,表明泰山与唐代政治宗教的密切关系,也酝酿着泰山官方祭祀的重大变化.开元十九年是泰山祭祀史上的一道分水岭.此前,道教仅止于行道于泰山,此后,道教借助皇帝之力,并最终设计出了自己的东岳祭祀系统,与传统泰山祭祀系统相互影响融合,对后世的泰山祭祀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道教碑刻是了解道教宫观生活、管理和道士重大活动的主要载体,其数量多少与道教兴衰程度密切相关,因而从道教碑刻的数量和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道教的兴衰状况,道教碑刻成为考察道教发展史的主要工具之一。玉林道教产生较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道士活动于此,只可惜现今无相关碑刻可考。唐宋时期,玉林道教发展到顶峰,不仅道教碑刻数量猛增,而且道教碑刻分布范围较广。金元时期,道教碑刻数量剧减,这说明玉林道教处于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明清时期,玉林道教下滑速度持续不断,这是玉林道教衰败最明显的表现。从道教碑刻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勾漏洞、都峤山、大容山和白石洞天等地区。  相似文献   

16.
道教方术在唐代相当盛行,上至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民众多热衷于从事道教方术活动。事实上,唐代诸次政治斗争都潜藏了道教方术与士大夫的隐秘联系,唐代士大夫或利用道教方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或借助道教方术争权逐利,攻击政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
道教方术在唐代相当盛行,上至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民众多热衷于从事道教方术活动。事实上,唐代诸次政治斗争都潜藏了道教方术与士大夫的隐秘联系,唐代士大夫或利用道教方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或借助道教方术争权逐利,攻击政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8.
从地理人文学角度考察,天姥山一带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天姥”即西王母的别称;李白诗中仙境的艺术原型是教道篷瀛、。金阙、西王母等宗教传说故事的结晶。天姥山是诗人梦游的浪漫起点和辉煌归宿,辉煌仙境瞬间破灭的悲剧成困在于道教文化与儒家文化本身的巨大矛盾,以及诗人道教文化人格与儒家文化人格之间存在着的剧烈的人性冲突。  相似文献   

19.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巅峰,其代表作唐诗不仅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剑文化也是古代习武之人的精粹,并在唐诗中得到集中而广泛的表现。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装饰品、舞剑器、赠将士送友人、借剑言志。  相似文献   

20.
出于对政治的兴衰治乱和国计民生的强烈关怀,道教在政治观念上倡导以民为本,认为民众是君之为君、国之为国的基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是统治者的衣食之源,因此,应以民众为政治生活之根本。民之本在食,因而民众的衣食之养在政治统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为了保障民众的衣食之本,道教提出尚农、尚俭、均食等一系列主张,特别要求统治者应当少私寡欲,反对对民众的横征暴敛和强取豪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