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国际公认的最具有发展前途和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实证测算了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并通过建立格兰杰因果关系进一步检验了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短期和长期都对吉林省经济增长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加快促进产品创新;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有助于形成完整的文旅品牌。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股票投资市场和电影市场的关联性,揭示了股权投资市场收益率的波动和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变动率之间的关系.我们收集了2006-2012年中国股票市场、人均可支配收入、国内电影票房的数据,在数据平稳性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关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股市和电影票房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电影市场有明显的季节效应,股市的变动对电影票房存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中国电影产业存在与美国电影产业类似的“口红效应”,股票收益率对电影票房的影响是前导性的,滞后一个月的上证综指收益率,滞后两个月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波动率对电影票房波动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金融市场产生的财富影响电影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航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航空运输业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民航发展与CDP增长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疑问倍受理论界与产业界关注.本文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来检验民航发展和GDP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并且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寻求二者之间短期动态变化和长期均衡关系,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吉林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出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办法是降低道路交通负荷度,使道路通行能力能适应交通流的要求,一个常用方法就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市区通车里程和民用车辆拥有量两个变量,介绍了利用相关性分析、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变量问关系的方法,并以广州市市区为背景的算例对道路建设规模与交通需求关系进行了验证说明,它们之间只是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不是互为因果关系,从而影响交通管理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既存在互补效应,也存在替代效应.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省份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动态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选取江苏省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经济学中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1985—2010年期间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单方向的因果关系.对实证结果做出分析并指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描述了我国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信贷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信贷市场规模的扩张和信贷市场深化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全国金融机构贷存比却对经济增长起了消极作用,其中制度的束缚起了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面板数据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面板数据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一种设定检验方法去选择格兰杰因果关系方程,并对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选择进行描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应用理论框架.同时指明模型在设定中的应该注意的数据平稳性和协整分析、滞后期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任何文化首要的都是民族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冲击的浪潮下,武术该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以文化软实力为理论支撑,深入挖掘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在不断发展提高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建立健全武术的对外传播体系方面提出建议,对强化武术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恒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7):6665-6669
构造了一个新的度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指标;并运用Moore结构变动指数算出区域不平衡波动指标。在1978—2009年数据的基础上,从不平衡水平和波动两个角度研究了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不平衡与经济总量存在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经济总量的扩张加剧了区域不平衡,而区域不平衡并没推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波动也导致了区域不平衡的波动,而区域不平衡并不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冲击源。印证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经济增长目标适度放缓,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深入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北粮食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应积极推广农业科技与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来组织生产,积极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来提高农村留守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粮食生产质量的稳定性,确保粮食供给的安全性,这对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应上升到粮食安全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对武陵山片区特色村镇12个样本点旅游扶贫利益相关的5个群体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乡村旅游扶贫进程中存在协同推进出现障碍、农民利益缺保障、产品同质化严重和追求短期效益等问题,建议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刻地反思当下的乡村旅游工作,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武陵山区农业劳动力剩余及转移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实现武陵山区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为、有效、有限转移的基本思路,即转变转移观念、创造转移条件、健全转移机制、优化转移主体、调整转移流向、改善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剖析了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应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指导、相互配套、分步实施的原则,并就新形势下,如何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有其体制根源,如人为地限制某些职业的竞争人数,使愿意者不能加入;增加某些职业的竞争,使其超过自然限度;限制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等。因此,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府在此过程中,应有所“为”,国家必须进行一系列现实的制度性安排:取消户口歧视,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就业歧视;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和工业化发展不充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及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大、素质低是其重要阻碍。为此,应通过促进就业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职能、尽快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调整农业结构等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7.
选择城乡系统交融的大城市郊区之一的歇马镇为对象,就其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特点,未来转移的条件,指导思想及有效途径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并为该镇合理安排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证。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及粮食生产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9年以来,我国农民开始大规模进城务工,并逐渐形成"民工潮".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并会对农业及粮食生产产生深刻影响.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会影响农业部门资本积累、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人力资本积累和粮食供求区域均衡.从政策层面、产业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了稳定农业及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牛艳华  黄向球  李赛 《河南科学》2013,(12):2269-2274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实现健康城镇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前提.为探索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利用近几年来河南省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抽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县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特征、发展趋势及促动因素,并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应重点推进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及城乡就业制度创新,同时提升各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城乡互通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县域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够真正融入城镇,进而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从法律层面创新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并不断完善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担负起对农民工管理、服务的法定责任,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政策支撑;同时不断完善劳动法体系,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