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1,(19):6-7
“天宫一号”的名字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实际上.这个飞行器是空间实验站的雏型。从“神七”到“神十”,是为了检验航天员太空实验的能力和对接空间实验站的技术成熟度。此后就是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实现建立太空实验站并进行料理。届时。将会交替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源远流长、绚烂多彩,钱币的命名更是意蕴深厚、耐人寻思。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钱币术语的特点,归纳了钱币术语现有英译名的四种策略,即“音译”“音译+直译”“音译+意译”“音译+注释”,并就与现行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不相符的音译、英译策略单一、英译名混乱等问题提出建议,推动我国古代钱币术语英译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进程,促进我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3.
历史典籍中"日珥"记载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分析了中国历史典籍中关于“珥”、“日珥”的记载,通过对其含义以及现代“日珥”、“幻日”名称起源的考证,论述了古代所谓天象“珥”的记载为大气光象——幻日等。现代术语“日珥”是对古代术语的转义借用,历史典籍中的“珥”记载皆非太阳日珥。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传统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批评了那种认为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本文第一部分指出:主张“中国古代有科学”与主张“中国古代无科学”的逻辑与方法论要求是不对称的,言有易、言无难。本文第二部分以数学为例,论述与分析了中国古代数学算法传统的科学特点及其哲学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古汉语来看,“潟”表盐碱地之意。古代没有严格的字形规范,常常会出现书写者弃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的情况,古代常将“潟”写作“泻(瀉)”“舄”“舃”。从现状来看,潟湖实际上是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潟湖”与“潟”字之义密切相关,而与“泻”义无涉,“泻湖”应作“潟湖”。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学者劳埃德(Geoffrey Lloyd)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首届“竺可桢科学史讲席”上进行了系列讲演,通过对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科学史的比较研究,阐述了他的“新科学史观”。本文试图解读他的这一新史观,进而阐发对思考“中国古代有无科学”及“李约瑟难题”等相关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志书地图绘制准则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地方志书中的雕版刊印或手摹地图,本文命之为“志书地图”,在中国古代地区国占有很大的比例,除极少数外,都不采用“制图六体”和“计里画方”法则,而是成功地运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某些绘画法则,形成了绘制志书地图的“经营位置”准则。  相似文献   

8.
对出土及传世先秦文献中“金”的含义进行了考察,表明至晚在西周早期“金”的广义含义已包含红铜、青铜、锡(或铅)等多种金属或金属材料在内,形成了古代的金属概念.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金属或金属材料的使用,广义的“金”,即古代的金属概念的内涵也在扩展和变化.古代金属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嬗变反映了古人对物质世界认知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物理”一词的由来与词义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认为,就目前所知,中国古代“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物理”在中国的广泛运用情况表明,其基本含义是泛指事理、道理、情理;通常是指万物之理,或称“大物理”,有时寓有自然规律之义。这种含义与西方古代“物理”一词的含义基本相同。该文还认为,日文“物理学”一词的翻译受到中国古代“物理”一词的深刻影响,且由西文PHYSICA或PHYSICS一词译成中文“物理学”的时间可能早于译成日文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天文,巫咸,灵台—天文星占与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古代中国的天文星占之学,外史方向上的研究在国内至今仍大体呈空白状态。本文选择了三个向来不太为人注意的切入点,尝试对古代天文星占之学与政治观念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背景作初步接触。一、天文“天文”一词,较早见于《易·彖·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其意本指“天象”,此为古代中国“天文”一词的传统含义之一。早期文献中作“天象”解之例甚多,这  相似文献   

11.
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及其传播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农书时空分布特征是宋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农业发展的产物和表现。宋代农书多样且有效的传播方式是其对宋代农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宋代农学确立了南方农业技术体系、开辟了园艺学等研究新领域,是传统农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双季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代虽然有早稻和晚稻的名称 ,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双季稻 ,但这并不能否定宋代有双季稻的存在。宋代存在再生、间作和连作三种形式的双季稻。再生稻 ,又名再熟稻、稻孙、二稻、传稻、孕稻、魏撩、再撩、再生禾、女禾等 ,分布于两浙、淮南、江南、福建和湖北等地。间作稻 ,又名寄生 ,主要分布在浙东一带。连作稻 ,在宋代虽然没有专门的名称 ,但却出现了许多连作稻的品种 ,如江苏的乌口稻、浙江的乌和第二遍、江西的黄穋禾、福建的和献台、岭南的月禾等等。另外 ,在宋代的稻品种中 ,还发现了有些品种既当早稻又充晚稻的现象 ,也应是双季连作的结果。宋代的连作双季稻分布虽广 ,但由于品种不佳、产量不高、季节和劳动力的矛盾、放牧的需要、肥水条件的限制、投入产出率低等等原因 ,双季稻总的种植面积并不大 ,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如同凤毛麟角。宋代的双季稻大多都是在原有的品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当时引进的早熟而耐旱的品种占城稻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略谈易卦与二进位制——兼与魏安明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认为魏安明的论文《八卦作为一种无零二进制数符系统的解说》的卦序的二进制解说是一个自创的新解说,缺乏相应的原始文献支持。文章通过对易卦与二进制问题研究始末的介绍同,学术界已有共识;易卦系统本身是一种二进位制数表示方式,而古人是不经有自觉才是问题的关键,作者认为至迟雍易学中中国古人对此已经明确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宋代牡丹谱考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宋代涌现了众多谱录类著作,其中牡丹谱共计17种,几乎占花卉谱录总数的一半,它们也是其他花卉谱录出现的前导性著作。目前,仅7部牡丹谱存世,而其他因失传已经难以确切知其具体内容。文章对包括已佚在内的17种牡丹谱进行了详细考释,包括作者经历、成书时间、书中记述的内容和结构。新颖之处在于:(1)通过对作者经历的调查,不仅明确了作者的社会地位、官位和著书环境等问题,还探明了一些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2)更精确推定成书年代,并按时间顺序将牡丹谱进行排序,从而解析出牡丹的品种以及栽培地域的变化。其结果显示,牡丹谱所载牡丹的品种和数量并不是单纯按照时间的推移而递增的,但考察各种谱录所载的品种名称时,可以了解到各种谱录总载有新的品种。宋代人不断地追求新品牡丹的同时,遗弃旧的品种,因此,各种谱录所载的品数并没有明显的增加。(3)通过研究现存7部牡丹谱的结构及内容,可以大致了解到各种谱录除了大多记载当时的名品之外,还记录了花圃、风俗、栽培技术等内容,以便传于后代。另外,谱录作者主要为宋代士大夫,他们对于出现新品种等问题怀有个人的哲学性思考。这种思考往往涉及到掌管自然现象的"造物"和"造化",并相信它影响了牡丹的变异。文章还从文献学角度介绍了现存7部牡丹谱的早期版本,并指出最可靠的善本。  相似文献   

15.
“验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改革中重要环节之一。验历的内容从汉代使用日月天象扩展到唐宋时代使用五星天象,这不但反映了历法技术上的进步,而且也揭示了五星占与历法的互动关系。通过对10世纪末宋代《乾象历》验历过程中使用的汉以来的五星天象的考证和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的五星占不仅仅具有星占学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历法上的意义,五星天象观测成为促进历法改革的重要的技术上的因素。研究表明,古代的五星天象记录绝大多数是可靠的,是当时的实际观测描述。出于政治目的而伪造“荧惑守心”和“五星会聚”的情况当是特例。另外,中国古代历法改革,既是科学活动,又是国家政治活动。历法及其天象推算技术(如五星天象),总是在这种技术与政治、国家与科学的张力中得以进展,并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6.
对西学东渐兴起之前中国的典籍中是否已出现了“科学”这一术语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汉语大词典》“科学”词条中的,以及个别学者著文指出的有关南宋陈亮已在文章中使用过“科单”一词之说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代正是中国古代制墨技术体系发展的完备阶段.宋代以前,制墨原料以松烟为主.北宋以降,制墨原料多元化,包括松烟、漆烟、油烟、石油烟和混合烟等,成为制墨史上的重要革新.唐宋时代,制墨过程中形成精选原料、精练技艺、精创式样的特点,不仅重视技术的传承与广播,而且关注原料的选取和加工,还强调风格与式样的创新,已经具备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18.
石研斋抄本《详解九章算法》(半部)十分粗漏,清宋景昌依据戴震所校孔刻《九章算术》与李潢所撰《九章算术细草图说》将其校勘,使之可以年读,一定程度上补戴震屏此书于《四库全书》以外之憾,意义重大。然采景昌既使用了戴、李大量正确的校勘,也采用了他们不少错校。宋氏本人提出的少量校勘,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尤其是他对贾宪细草、杨辉详解这两部分内容,有大量漏校、错校。因此,重新校勘此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宋代以山矾染色之史实和工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染色史上,山矾作为染色原材料被广为利用,只出现在宋代这一时期,该文阐述了山矾名称的由来以及宋代山矾用量较大的原因,并指出宋代流行的黝色实为紫黑色,山矾在染色中的主要作用是充当媒染剂,探讨了山矾作为媒染剂参与的染黄和染黝工艺。对历史上山矾几个容易引起混乱的别名也作了一些澄清。  相似文献   

20.
从对有关袁州谯楼的历史文献调查中发现,该谯楼不但设置有一般的钟鼓楼中所具有的守时和报时设备,而且设置有天文仪器,建在观天台。从遗址调查中发现的确有可供观天用的台体。由此得知,袁州谯楼不但有一般的守时和报时功能,而且有一般谯楼所没有的测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