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傅咸辞赋创作与西晋赋风颇有出入:就内容而言,其赋有刚健贞正的特色,体现了一种修身立诚、重于事功的儒者风尚,与西晋谦柔卑顺的士人群体性格颇为不类;在创作方法上,傅咸"触类而长",往往就契入点申发,淡化了对物态的描写、铺陈部分,与西晋咏物赋的描写工细也有不同;其赋语言质实精当,既与当时所追求的浅显平易的语言风格有相应的一面,又在绮丽的时风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赋文学的特征的梳理以及对荀子、宋玉赋特点的讨论,足可证汉赋继承了<诗经>传统,并且汉赋的繁荣是汉代皇帝及汉赋作家自觉继承和发扬诗经传统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咏物赋应用面之广、创作队伍之庞大、题材之丰、内容寓意之富赡等多个角度,分析展示出六朝咏物赋繁荣之盛况。并指出咏物赋之繁荣,既受赋体文学体制形式演变的影响,又是六朝人性觉醒,土大夫文士主体意识强烈,审美情趣、思辨能力提高的产物,同时也是土人对现实淡漠、逃避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汉武帝推尊儒术,但同时“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这一政策促进了南北化以及各民族化间的交融。正由于此,武帝时歌舞百戏众艺非繁荣,赋也颇为兴盛,赋在武帝时具有技艺的性质,这也是赋求奇、求丽、着意的辞之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史上.相比于中国文学史及其多种分体文学史的研究,赋史的研究曾一度是空白的,大大落后了。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科学的春天到来之时,在自由开放的学术空气下,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才得到恢复和确认,赋文学的研究开始呈现出蓬勃朝气,进入了空前发展繁荣的历史阶段。赋学研究论文、专著纷纷涌现,近百年瞬如的赋史专著也终于应运而生了。第一部系统的赋文学通史--马积高先生的《赋史》于1987年面世了。马先生以完成前辈学者撰著赋史的遗愿为己任,多年来呕心沥血,致力于赋学研究,终于为…  相似文献   

6.
六朝时期音乐舞蹈艺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传播中进一步发展 ,上层统治集团对各民族乐舞艺术普遍喜爱 ,因此极大地促进了乐舞赋的繁荣。六朝乐舞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相当生动地表现了音乐舞蹈丰富的审美内涵 ,体现了六朝人对音乐审美特征的深刻认识、自由活跃的音乐思想和对儒家乐教精神的大胆挑战 ,六朝社会文化印记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7.
在1984年,吴从炘、方锦暄和A.K.Katsaras分别提出了两种Fuzzy赋范空间的定义.这些概念既是赋范空间概念的推广,又是特殊的Fuzzy拓扑线性空间.在随后的中讨论了这两种定义之间的关系以及Fuzzy赋范空间的一些性质,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对经典分析学有明显意义的Fuzzy赋范空间的具体实例,也没有见到以分明赋范空间的特性来刻划Fuzzy赋范空间有关问题的工作.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进一步研究Fuzzy赋范空间,试图探讨Fuzzy赋范空间与经典分析的相互渗透.文中所得结果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一族分明赋范空间之间算子的某种意义下的等度连续性和一致有界性给出Fuzzy赋范空间之间的算子(未必线性)连续性和有界性的充要条件,同时在这里首次引入在经典分析学中有重要作用的两个具体的Fuzzy赋范空间来说明以上所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南朝齐梁时期在中国赋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于这时期留存下来的大量赋作,更为关键的是赋学理论和批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沈约、刘勰、萧统等人为代表的赋论家从不同角度对齐梁以前的辞赋创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述.首开其先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以"情"为核心的"文以情变"、"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赋学观,并且与谢胱等人极力倡导"声律论"学说,提高了辞赋创作的韵律化和唯美化,推进了"诗的赋化"和"赋的诗化"倾向,使形式上趋于骈丽的辞赋进一步律化,因而对于唐代律赋的形成来说又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赋Luxemburg范数和赋Orlicz范数的Orlicz-Sobolev空间具有K严格凸性及赋Luxemburg范数Orlicz-Sobolev空间具有局部K一致凸性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在F*空间中建立几个非线性压缩型映射的不动点定理.并利用它们,得到通常赋范空间和Menger概率赋范空间上相应的不动点定理.  相似文献   

11.
初唐的审美追求对于魏晋六朝和中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初唐对于前代的书法艺术和理论成果有着全面的继承与发展,并为中唐的审美追求作了辅垫.  相似文献   

12.
张燮为漳州明代著名学者,所著的<东西洋考>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张燮的生平和著作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漳州明代月港的兴盛.  相似文献   

13.
关于西晋太康时代“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人品与文品,历来褒贬纷纭,令人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笔者广泛清理原始文献,将“潘陆张左“以及傅玄、张华、挚虞等作为一个较大的文人群落加以综合研究,同时从政治斗争、文化思潮、士人交游等多方面作立体性的考察,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中认识一个作家的人生,并评价其人格.遵循这一思路,本文专论潘岳.  相似文献   

14.
在明代诗歌发展史上,闽中诗群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林鸿、高棅、郑善夫、谢肇淛、曹学佺尤称名家.林鸿首倡闽中宗唐诗风,高棅则为明初首屈一指的唐诗专家.明中叶郑善夫推崇杜诗,执闽中诗坛牛耳.晚明谢肇淛、曹学佺则标举中晚唐"妙悟"诗风.闽中诗群始终以宗唐为旨归.闽中建安杨荣、晋江赵瑺、闽县郑关等家族为家学渊源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世家,也为闽诗繁盛出力甚巨.  相似文献   

15.
清末掀起一股创办报刊的热潮,具体表征如下:一是报刊数量激增,二是报刊地域扩大,三是报刊栏目设置多样化,四是报刊民间化趋向,五是白话报刊大力推广,六是讲阅报社的出现。清末报刊异常繁荣对社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公共领域扩大,形成报刊舆论国家失控的局面。之外,对清末教育、国家发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赋的讽谏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增强。在武帝以前,文人们重在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借以表达对国家用人制度的不满;武帝时期,以颂为讽;西汉后期,赋家使用推而隆之的手法,开始有针对性地劝谏,但是也没有表达出对社会政治的强烈批评;东汉前、中期的赋家,对社会的政治批评开始抬头,并为东汉后期猛烈的社会批判拓开了道路。因此,弱化讽谏,只是针对个别辞赋而言,它不能代表整个汉赋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金元时期,全真道在济源广为传播.从相关史料来看,金大定时期,王重阳及弟子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在洛阳一带传播全真道教,其间有可能到过济源;判定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到过济源的证据尚不确凿;唯有泰和年间,全真道士王志祐在王屋山传道有确切文字记载.有元一代,全真道达到鼎盛.高道张志谨、周颐真、卫志隐、宋德方、单志静、解志通、秦志安、李志全等在济源广收弟子,修建道观,传播道教,影响深远;全真掌教李志常、张志敬、王志坦、祈志诚、张志仙、完颜德明等都曾到过济源.元代全真道立观度人,在济源新建、重修了大批道观,如阳台宫、紫微宫、龙翔宫、太清宫、洞云观、长生观、太山庙、香山湛母祠等,成为传播全真道的主要基地.  相似文献   

18.
“气韵生动”是南朝谢赫提出的关于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理想.魏晋南北朝乐舞艺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审美理想.从许多具体的乐舞作品来看,魏晋南北朝乐舞艺术既有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鲜明优美的节奏韵律感,又充满着艺术家内在气质与外在造型表现浑然一体的气象,并倾向于柔美灵动,任情适性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第二届王屋山道学文化研讨会于2011年7月9-10日在河南省济源市召开。会议对王屋山道教的地位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重点对金元时期王屋山道教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广泛交流;还对司马承祯的道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赵欣  于长春  朱泓 《松辽学刊》2010,31(1):34-37
通过比较内蒙古商都东大井墓地东汉时期拓跋鲜卑人群和内蒙古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魏晋时期鲜卑人群与其他古今人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并结合系统发育分析与多维度分析,来探讨鲜卑族的流向问题.结果表明,鲜卑与现代的锡伯族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暗示随着鲜卑族的迁移与汉化,虽然其主体人群最终融入到汉族中,但是并未南下与汉族融合的鲜卑人的一支,可能发展成为现在的锡伯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