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提出一种基于可用带宽的PIMSM组播路由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带宽测量模块和基于可用带宽的OSPF单播路由模块,并与硬件转发引擎结合,在高速宽带路由器上实现基于可用带宽的PIMSM组播数据包的线速转发.测试结果显示组播路由器能自动根据网络实时可用带宽状况选择最佳可用带宽路径路由,有效提高网络吞吐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多媒体服务提供商和用户所关注网络服务质量问题,设计了一个能够保障端到端流服务性能的多媒体服务系统.该系统首先设计了一个分层数据流曲线的多媒体数据源,接着采用端到端链路测量技术得到通信链路的丢包率和带宽,并利用接纳控制和QoS协商技术保证了多媒体流的服务质量.最后应用NS2进行了系统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传统路由器网络基于RSVP资源预留协议无法满足视频服务的实时管理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SDN网络的动态资源预约算法.该算法根据链路的实时可用带宽计算链路开销,进而获得满足时延约束的最优路径由于目前的互联网为多自治域管理,而多自治域的管理较为困难,主要研究了单自治域的应用.场景:大型校园网和企业网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对于一个具有20个左右核心路由器的大型校园网的情况该算法能够达到良.好的预约效果.该算法对大型校园网开展具有QoS服务质量保证的视频会议服务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包对算法,结合TCP协议的时间戳机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端到端带宽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分组的时间戳,计算背靠背的两相邻分组到达接收端和应答返回发送端的时间差,可等效为分组瓶颈链路经历的时间,利用分组大小与时间差的比值求得瓶颈链路的带宽,即为端到端的带宽;引入离散化低通滤波器,滤除突发的干扰流量,筛选出有效的网络带宽,滤波器算法实现简单;利用互联网普遍使用的TCP协议,测量一般不受各网络节点安全访问控制的限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同时能为带QoS要求网络传输控制提供服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带宽测量方法测得的带宽与实际带宽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为给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QoS),提出一种基于网边缘控制的因特网QoS路由算法。该算法中,路由选择的决断主要由网边缘做出,核心路由器的任务简化为通报网络信息和协调用户决断这两个较为简单的功能,利用用户级别的自组织路由来达到上述目标,从而形成一个扩展性强的自适应QoS路由算法。它使用路由探测分组与染色分组来增强网络的自适应能力;不需了解全局信息,只需局部网络状态即可;利用用户的自组织行为来协调路由行为。分析与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比传统算法有较强的动态性、可扩展性和较强的QoS提供能力。  相似文献   

6.
首先分析了区分服务中提供的各种服务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提出了一种边界路由器采用漏桶标记算法、核心路由器采用In和Out随机提前检测算法支持区分服务的路由队列调度与管理实现方案.最后用ns-2.26网络仿真器对实现方案的公平性、带宽使用效率进行了仿真试验和性能分析.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对不同业务流提供有区别的服务质量QoS保证,证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高速路由器中一种实现QoS保证的分组转发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入出随机早期检测(RIO)算法对支持区分服务的带宽分配产生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在边界路由器采用漏桶标记算法,核心路由器采用改进的In和Out随机提前检测算法IRIO,支持区分服务的分组转发方案。用ns2仿真器对方案的带宽使用效率、分组转发时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案可为业务提供跳到跳(HopbyHop)的QoS保证;同时仿真结果显示,IRIO与原RIO相比能个别地控制Out队列长度,表明它能够保护TCP流特性,防备突发分组丢失。  相似文献   

8.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IEEE 802.11的无线多媒体异构网络可用带宽评估算法,该算法通过研究分组碰撞概率和退避时间的相互影响计算发送端与接收端空闲时间的重叠概率,同时通过区分节点的繁忙状态和载波侦听状态来提高重叠概率估计的准确性.网络节点根据感知的信道剩余可用带宽,综合考虑流内和流间干扰,计算路径可行的发送速率和路径代价函数,以此选择最佳分组转发路径.NS2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带宽优化算法,与现有算法相比能够更加准确的感知链路的可用带宽,提高网络吞吐量,避免网络拥塞,为多媒体业务流的接入提供更好的QoS保障.  相似文献   

9.
基于集中式带宽代理(BB)的接纳控制是区分服务网络提供端到端服务质量(QoS)保证的有效手段,文中针对目前带宽代理不能有效地支持端到端的QoS信令、难以解决重路由时的状态管理和拥塞控制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集中式带宽代理的接纳控制方案,给出了QoS状态信息库的定义及相应的接纳控制和状态管理算法,提出了重路由时的状态管理和拥塞控制策略,最后采用网络仿真软件NS-2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区分服务网络的一种基于集中式带宽代理(bandwidth broker,BB)的接纳控制方案并将其扩展到组播环境中,其目的是为了在区分服务网络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保证. 带宽代理管理与维护区分服务网络域内的QoS状态信息和组播信息,并在网络域外的QoS信令或组播消息帮助下完成接纳控制与资源预留.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比基于显式信令的分布式接纳控制方案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并能为区分服务网络的组播成员提供QoS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一种移动IPv6中端到端的QoS上下文转移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层次移动IPv6协议的QoS上下文转移框架,弥补了上下文转移协议中上下文仅在移动节点切换前的接入路由器和切换后的接入路由器间转移不能满足端到端的QoS机制需求的不足.采用端到端的QoS上下文转移方法,减少了移动节点切换后重新发起信令建立QoS转发处理所带来的延时,使移动节点会话的QoS服务中断最小.采用基于快速-层次移动IPv6框架,能提供无缝的切换并能减少移动节点切换期间的信令开销和切换延时.通过在网络模拟器ns2中的仿真实验比较了本方法与重新发起RSVP信令建立QoS状态的方法的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本方法具有更小的延时和更少的丢包.  相似文献   

12.
将M/M/1模型与网络通信处理过程进行了建模分析比较,得出了服务时间、发送速率、接收缓冲区的大小之间的数学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力信息网络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提出了基于排队论和服务质量的网络带宽估算方法,并以IP电话为例,给出了详细的计算过程.该方法能在对应用系统进行详细分类的基础上,利用M/M/1排队模型,直观、准确地估算出主干网络带宽.该方法适用于电力信息网络系统各种主干网带宽估算,对电力信息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的无线因特网切换方案(如Mobile IP)的若干局限性,提出一种称作“双路径切换”的基于IPv6的快速切换方案.该方案在Mobile IP基础上对域间切换进行改进,通过结合资源预留协议(Reservation Protocol-RSVP)快速恢复会话层数据流的通信连接,减少切换中断时延、降低丢包率和资源占用,使得在基于IP的无线网络中能够在保证实时业务服务质量(QoS)保证的同时支持大范围的移动性,且和Mobile IP方案相比,只要求增加路由器端提供对IPv6的支持,无需做其他改动。仿真结果表明,在中断时间和带宽利用率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业务的飞速发展,用户对网络带宽等资源需求增加,网络应用多样化.网络服务质量下降往往是由网络负担过重、路由交换设备超负荷引起的.因此,管理者需定期对各项运行参数指标进行测量评估.介绍网络测量体系的功能模块、常用网络测量工具、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的方法及其应用,并分析了典型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网络可用带宽是衡量网络性能的重要参数。在流量工程、QoS控制、拥塞控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网络可用带宽测量算法PathChirp的基础上,改进了其判断时延转折点和调整发送速率的方法。并在NS2仿真环境中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并且能够很好地跟踪网络可用带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针对校园无线网中的服务公平性、带宽合理分配等问题进行研究。以用户优先级、网络业务优先级和自私行为度量为指标,建立细粒度标签,以此设计弹性QoS优化策略,并通过NS2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减少自私行为对网络带宽的占用,提高网络服务的公平性,优化高峰时段的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华能长兴电厂广域网为例,对电厂管理信息系统、视频会议等相关的网络需求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利用路由QoS方式解决广域网出口拥堵的办法,为电力集团下属企业建立适合自身需求的广域网出口带宽控制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脑办公的普及,网络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网络应用都在抢占有限的带宽,导致企业的真正业务无法完全得到网络的支持。基本QoS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网络的发展。文章针对各种网络应用中所存在的带宽争夺问题引入了新型QoS(应用层QoS)概念,将传统意义上位于OSI模型低层的QoS服务提升到最高层进行讨论,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企业在网络应用上所存在的带宽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