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天然盐碱化湿地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模拟研究了盐碱化湿地土壤的水分扩散过程以及水分扩散率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盐碱化可降低土壤的水分渗透性能,湿地10~20 cm内土层水分渗透速度较其它两层小得多,下部土壤层次的水分扩散率高于上部土壤层,湿地土壤水扩散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变化的趋势,且表层土壤的增长曲线相对较陡.  相似文献   

2.
将土壤床作为非饱和多孔介质,考虑土壤内热、湿、气的耦合迁移机制,针对根系占位或不占位两种情况,对植物根系土壤床中的传热传质进行数值模拟,比较土壤中各量场的分布,分析植物根系占位对土壤床内热量及水分迁移的影响,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根系的占位对土壤床内水分迁移有明显的影响,根系的存在使土壤内部的水分分布更为均匀,有利于水分向植物根系密集的上层土壤迁移,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干旱、半干旱或季节性干旱地区,当植物的一部分根系处于较湿润的土壤层中,且土壤水势梯度合适的条件下,植物便会利用水分再分配来合理调配水分以缓解植物的干旱状况.植物根部水分再分配研究主要在有干湿季节交替或出现一段时间干旱的地区进行,这些地区包括萨瓦纳地区、具有热带或温带季风气候的地区以及具有地中海气候的地区.除此之外,在一些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也有部分研究.水分再分配现象使各土壤层中水分合理分配,上下运送的水分能够使植物根系保持湿润,从而延长和增强根系的活动性.再分配水分可提供植物白天蒸腾作用需要的部分水源,通过土壤-根系-大气系统促进水分运动,且释放到上层土壤中的水分还可以为周围邻近植物提供水分.由于养分一般储存在土壤的上层,水分的上下运动可以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以增强养分吸收、微生物过程,并提高养分的利用率.目前,水分再分配的研究区域越来越广泛,研究方法也趋于多样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4.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和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土壤养分循环、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土壤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及其多样性与植被多样性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同时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及其多样性受到环境因子温度和水分的影响,但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典型地貌区域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和多样性与植被、温度和水分关系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总结阐述土壤微生物与植被以及温度水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明确土壤微生物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性,旨在为土壤生态恢复提供基础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采样方法对采集的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影响,设计了室内降水入渗模拟试验,收集土柱底部出流水、土壤溶液采样器原位采集10cm、40cm、70cm、100cm处的土壤水,在相同层位采集土壤样品并采用真空蒸馏法提取土壤水。通过样品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对比分析可知,降水入渗干燥的土壤过程中土颗粒优先吸附轻同位素,第一个收集的水分具有最正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真空蒸馏法提取的土壤水是土壤吸湿水和入渗水分的混合,土壤溶液采样器原位采集的土壤水代表土壤中流动的水分,此水分是土壤中可被有效利用的水分。  相似文献   

6.
用Feddes模型模拟了地下排水和渗灌条件下麦田表层土壤的水分动态变化过程。表明:该模型能敏感地预测渗灌和排降后农田表层土壤的水分动态,求得根系密集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湖南侧江西沟草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土壤水分含量、运移和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等问题.2009年该区降水较多,导致2010年7月草地土壤重力水分布深度达到了0.7m左右,但仍有干层存在.经过18个月的水分入渗,在2010年11月土壤干层基本消失,干层恢复的年降水量要大于400mm.该区土壤水分比黄土高原运移缓慢,干层恢复较为缓慢,土壤水分恢复的深度小,水分聚集在土壤的上部,这些特点是该区冻结期较长和蒸发作用较弱造成的.江西沟土壤干层的发育表明该区正常年大气降水一般不能通过土壤入渗补给地下水,属于异常水分循环类型.该区土壤干层的存在指示在降水正常年土壤水分具有负平衡的特点,在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条件下具有正平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萌发法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土壤种子库恢复潜力时普遍采用的方法.但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在实验室内同一水分处理下进行.而同一水分条件很难满足所有种子在水分需求上处于最佳状态,并且种子在实验室萌发与自然环境中具有很大的差异.针对该方法的不足之处,采用不同水分处理在野外进行了激活土壤种子库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 随着供给水量的减少,土壤种子库萌出的幼苗种类和数量逐渐降低,但个别物种最高出苗率并不在土壤含水量最高的水分处.(2) 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萌发特征.在萌发速度上,不同物种表现为速萌型和迟缓型;各物种均存在各自的萌发高峰期,随着水分供给量减少,各物种萌发高峰期向后推迟了2—3d.因此,水分选择对于萌发实验至关重要,研究种子库特征和针对某一物种开展研究时,在水分选择上应区别对待;对于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研究,理论上土壤含水量介于23%—28%最宜;在萌发高峰期(自浇水日9—15d)应加强对幼苗的保育.  相似文献   

9.
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有机质对水分梯度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纳帕海高原湿地干旱化加剧,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的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质对水分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土壤有机质在不同的水分环境梯度下的分布具有差异性;湿地土壤水分含量增加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同时,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的持水性能,土壤有机质和水分的有机耦合对湿地土壤发挥碳“汇”和蓄持水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湿地环境对发挥湿地碳"汇"和水源的涵养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镇压:早春镇压,可以使经过冬季冻融疏松了的土壤表皮层沉实,使土壤与根系密接起来,有利于根系吸收水分,减少水分蒸发,并有利于防止小麦早春受冻。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胁迫与调控对冬小麦生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干旱地区有限水资源和发展节水灌溉实际,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探讨了土壤水分胁迫与调控对冬小麦矿质营养吸收、干物质累积、产量形成和籽粒营养品质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各个生育期,土壤水分胁迫与调控均会影响冬小麦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干物质累积等;各个生育期相应的土壤水分胁迫指标(占田持的百分比),苗期为60%,返青期为60%,拔节-抽穗期为65%,抽穗-灌浆期为65%,灌浆-成熟期为55%;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的N,P,K,蛋白质,粗脂肪和淀粉等营养品质的影响不大,苗期、灌浆-成熟期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最小,而拔节-抽穗期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故拔节-抽穗期为冬小麦缺水敏感期,水分胁迫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2.
对小店区西草寨和汾河灌区中心试验站冬小麦进行再生水和井水灌溉的对比试验研究,认为再生水灌溉比井水灌溉后,氮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要高,从而影响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和产量,指出再生水灌溉应适量减小施肥数量,避免农田氮素过量而导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水肥耦合作用对土壤养分变化及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肥耦合最优饱和试验研究表明,在辽西半干旱区,低水量条件易引起N肥以氨态N挥发损失,当灌水量超过460mm时,高量施N可能会导致硝态N深层淋溶,高量施用P肥,土壤表层中OlsenP增加不明显,且灌水量变化对OlsenP在土壤各深度层次中含量影响不明显,N肥是影响春小麦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和株高的主要因子,水分对春小麦株高的影响在生育前期不明显,至灌浆期时跃居主导地位,N、P配合施用可明显提高春小麦旗叶面积和株高。  相似文献   

14.
补充供水对半干旱区旱地春小麦水分亏缺的补偿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大田试验设11个水分处理,包括不灌溉(对照)和灌1、2次水、灌时期分别为春小麦三叶期、拨节期、抽穗斯和开花期。试验结果表明:三叶期灌溉的4个处理消除了苗期水分亏缺,通过提高小穗和数穗粒数而明显增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土的基本组成和水的作用特点,运用物理学、土力学等原理,讨论了水对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认为粗粒土受水的影响小,细粒土受水的影响大。水具有二重性,对土的作用既有益,又有害。提出要特别注意科学用水和防水,用其益,防止害。并提出了一些科学用水、防水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初生根的形态解剖结构与春小麦抗旱性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长在半干旱条件下的春小麦,如果其初生根数目较少或者种子根后生木质部的中央大导管的直径较小,就可以提高作物对有限水分吸收的抵抗力,从而提高作物群体的抗旱能力。这是其形态解剖结结构对水分胁迫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关系调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林草植被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定位研究密度与植物生长、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的关系是确定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实验基础。我们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16年生人工柠条林为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密度包括8700、7100、5100、3200、1600丛/hm2。研究结果如下: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土壤水分承载植物的最大负荷,它是指在较长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土壤水分所能维持相应植物群落健康生长的最大密度;多年生柠条根系虽然可分布到500cm以下土层,但是大部分根量分布在0~150cm土层,根系随深度分布可用指数方程描述;降水最大入渗深度为170~270cm。柠条主要吸收利用0~270cm土层的土壤水分;一年内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可分为4个阶段;柠条密度与生产力或土壤水分补给量为线形关系,与土壤水分消耗量为二次抛物线关系,研究区柠条林地土壤水分承载力为8115丛/hm2,柠条林合理利用方向为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贵州岩溶山区土壤含水量时空分布与植物生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丽  程星  蔡雄飞 《贵州科学》2009,27(2):50-54
本文研究喀斯特山区不同厚度土壤含水量在雨后和雨后数日的垂向分布特征、不同厚度土壤对应植物叶片的含水量以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同一山体中,不同厚度土壤的同一深度的土壤含水量雨后远大于雨后连续数日的含水量;雨后不同厚度土壤的含水量垂向分布从地表向下呈递减趋势,而雨后数日则呈递增趋势;相对应的山区植物(花椒)叶片含水量也与降雨有很大关系,其叶片含水量与表层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的关系,但与土壤的厚度呈正相关。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防雨水泥池栽条件下,以周麦18和济麦20为研究材料,研究水氮耦合对小麦旗叶主要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0%时,施氮处理小麦旗叶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升高,光合速率受非气孔因素制约而降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75%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不断增加,胞间CO2浓度逐渐减小,气孔因素制约了光合速率的提高;当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75%时,氮素营养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土壤水运动、植物吸水和土壤水分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