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动态助词“了”作为实现体的标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完成态的语法意义,其自由隐现与句中的时态密切相关,事态助词“了”、连续动作后续小句也皆因此语法意义而不与之共现。依据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原则,综合考察动态助词“了”隐现缘由能为其隐现的诸多形式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语法依据。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的"一口一个X"格式从语义、形式、语用多角度讨论颇有意义.从语义考察,可以发现褒贬两种情感意义;从形式考察,可以体会出其在句中能充当多种语法功能;从语用考察,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语言系统中有着特定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和顺方言中,助词"哩"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相当高.结构助词"哩"兼具普通话中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作用;动态助词"哩"与普通话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的"着"用法相同,同时动态助词"哩"还具有指明动作或事件在过去发生的作用,这一作用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的"相同;另外"哩"还可以作为语气助词来使用,可分别表达陈述、疑问、感叹等各种不同的语气.  相似文献   

4.
就<直说通略>中助词"得"的使用格式、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横向描写和纵向对比,以理清<直说通略>所处时代助词"得"的发展面貌和助词"得"的历史发展脉络,明了蒙古语对汉语助词"得"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根据标记理论,认为重音是"焦点的口头标记形式",通常所说的"焦点标记词"应该属于"焦点的书面标记形式";通过时70部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定量分析的方式,考察了"被+NP+给+VP"与"被+NP+所+VP"这两类格式中虚词"给"与"所"的隐现规律,得出复合被字句中"给"与"所"的语法功能;在"焦点标记"理论基础上,文章通过论证得出,"是"、"给"与"所"都是焦点的书面标记形式.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的定心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有结构助词“之”连结,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本文旨在以《孟子》的语言材料为背景,从定语和中心语音节的奇偶来分析定心结构中“之”隐现的规律。结论是:语用中为了协调音节会影响“之”的隐现;词语的性质和音节的数量与“之”隐现的对应规律是深层原因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例分析,认为语法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体现形式包括:名词化结构、"what"结构、被动态结构、人际小句、强调句、倒装句、省略句和非限定动词。语法隐喻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形式,使语篇内的句式结构丰富多样,语篇意义更有深度,但也加大了语篇理解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近代汉语助词"着""了"用法和意义的历史演变研究,尤其是元代汉语助词"着""了"的研究,指出元代汉语存在助词"着""了"混用的现象,而不是语法分工不清,这种现象可能与语言接触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也"在句中的语法特征和用法."也"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表示相同或类同,在运用时有单用和合用两种情况,"也"还可表委婉语气和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诗语言平易自然 ,接近口语 ,生动地再现了宋代语言的真实面貌。本文对杨诗中的动态助词作了穷尽式的考察 ,并对其语法功能进行了静态描写。在此基础上 ,又运用共时与历时的比较方法 ,总结了其中动态助词使用的特点 ,讨论了某些助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杨万里诗语言平易自然,接近口语,生动地再现了宋代语言的真实面貌。本文对杨诗中的动态助词作了究尽式的考察,并对其语法功能进行了静态描写,在此基础上,又运用共时与历时的比较方法,总结了其中动态助词使用的特点,讨论了某些助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分布极其复杂,因而对它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而结构助词"的"产生于唐代,最初写作"底",从元代开始写作"的",是"的"的前身,故而对"底"来源进行详尽的考察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各种用法的来源及依据,从而更好地认识"的"的语法意义与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14.
隐现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类很有特点的句子,它以特定的语序"时地词语+动词+实体词"表达某时/某地出现或消失了某物的意义。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参照物先于目的物原则"、"末尾焦点原则"和"动态交际原则"对这一特定的语序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5.
洛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的洛嵩片,"嘞"在洛阳方言口语中使用非常广泛。其在句子中的功能有三项:语气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这三种用法中,其作语气词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其他两种用法。文章从其句法分布角度入手,对洛阳方言中"嘞"的三种用法进行分类描写,从而探讨其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中有一类位于动词前的语助词"于",颇有特点,除有音无义外,还由于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具有一种标示动作性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曲靖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方言,与普通话同出一源,一致性较强,但其动词体的表示法与普通话相比有很大区别。按照语法意义、语法形式的差别可以把曲靖方言动词的体分为十二类。曲靖方言动词的体标记大多是用虚化或半虚化的助词来表示。  相似文献   

18.
含有"还"的比字句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还"句中的"还"在语用、语义上的特殊性,认为"还"在语用上具有"否定先验期望值"的功能,表达"未曾料想到"的深层语义。"还"句的使用有三个语境条件。说话人使用"还"句,突现了语境中说话人主观设定的先验期望值W(B)被W(A)所超越的语义,借此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和态度。最后进一步解释了"还"句在语法形式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龙岩话的“有”字句在语法上有其独特之处,文章根据“有”的后续成分的语法功能来分类,分析“有”在句中所反映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网络信息日益的高速发展,语言使用也深受其影响,许多网络流行用语由"线上"转换至"线下"使用.这种网络流行用语与日常所用标准规范用语又有一定差异,其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的变异形式.从语言变异的视角下分析网络流行用语,更加清楚语音、词汇、句、语法的规范形式,树立健全正确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