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武汉市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水足迹理论对武汉市2005年~2012年水资源消费项目进行计算,并从水资源结构、效益、生态安全及可持续性能4个指标对武汉市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武汉市水足迹在研究时段内呈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各消费项目中农业产品水足迹所占比重最大;(2)武汉市水资源自给能力很强,单位水足迹承载人口能力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在武汉市国民经济中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对外贡献率较低,且安全状况不容乐观;(3)武汉市水资源利用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的现状,列举了雨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的技术。并针对武汉市城市雨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武汉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武汉市城市雨水利用的对策。最后说明了雨水利用对武汉市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城市雨水作为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的方法,不仅具有社会和经济效益,还具有生态效益,同时能达到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葫芦,曾经是母体的象征。中国民间送瓜求子的民俗行为,民间剪纸及刺绣出现的葫芦图案,民间乐器葫芦笙和葫芦歌舞,葫芦的原始功能,都具有祈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技智囊》2013,(1):I0046-I0046
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只很大很大的葫芦。但是面对这么大的葫芦农户竞想不出用它做什么好。如果用来装酒水,恐怕会涨裂;如果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那么大的缸。一时间农夫左右为难。 这时候村里的智者听说这件事情后,对农夫说:“人们只知道用葫芦装水,却不知道把水装在葫芦的外面,让葫芦放在水里当小船用,这不是很好吗?”  相似文献   

5.
基于葫芦河静宁、秦安水文站数据以及实测断面数据,采用分析借用法、二断面实测法以及经验公式法分析了葫芦河中上游静宁、庄浪工业、农业用水区(属于二级水功能区)的综合降解系数,确定该区的水质模型.结果表明,葫芦河流域静宁水文站-高家峡段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降解系数分别为0.22和0.17/d,相比其他河流较小;常规水质监测表明,...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使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都市全球化理论”认为: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中,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模式,使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运用“大都市全球化理论”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特征进行了初步的量化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与“大都市全球化理论”中的全球城(B)型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相符.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武汉市生物质资源调查,综合分析与评价了武汉市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现状及不足之处.结合国内外生物质资源利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适合武汉市具体情况的生物质资源利用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征  陈鹏飞 《科技潮》2009,(2):40-40
近日,平谷区科委组织北京市闫氏葫芦产销专业合作社“葫芦烫画艺术作品”参加了北京市科委举办的科技促进北京新农村建设展览会。”葫芦烫画艺术作品”得到了各界领导和参观者的一致好评。该项创新满足涵养环境的要求,丰富了旅游产品市场,符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民俗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疆维吾尔族摔跤历史悠久,尤其是南疆的民间摔跤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通过田野调查法,充分发掘及整理喀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葫芦人绊跤的历史及具体表演方式,积极培养维吾尔族葫芦人绊跤传承人,使传统的维吾尔族葫芦人绊跤技艺得到有效的保护,对进一步创新民间葫芦人摔跤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武汉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对武汉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彝族葫芦笙舞是彝家人世世代代传承的一种文化。文章主要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讨葫芦笙舞文化对人的形成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并对有效保护和传承葫芦笙舞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近期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应用不同时期的Landsat TM假彩公合成影象,结合国土资源环境本底数据库的地利用专题图,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武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实时、快速的监测,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变化情况作了检查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市近几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别是耕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的变化情况;探讨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资源和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和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安珏琼 《青年科学》2011,(11):58-59
有人种葫芦,结下了一个大葫芦。由于这只葫芦太大,如装满水肯定会炸裂,倘若锯开一半当瓢舀水又没有那么大的缸。这时,庄子说:“你们只知道把水盛在里面,而不知把水装在外面,把它放在河中当船不是很好吗?”思维一旦有了翅膀,便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这对翅膀就是解开我们惯性思维的绳索。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耕地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78~1999年武汉市的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武汉市近22年来耕地的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2年来,武汉市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内在驱动力,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关土地的政策是引起耕地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笔者紧密结合工作实践和生产实际,引进了肉葫芦并进行了试种,结果表明,日本肉葫芦易种植,好管理,并且生长快,产量大,当年种植当年有收益,是投资少、见效快、促进农民增收的好项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利用近32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对武汉市的人口空间变化和郊区化进程分三个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三个时段内武汉市的人口空间变动和郊区化存在着显差别,具体为:(1)从13个区的人口空间增长速度看,在三个时段内各区的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差异很大;(2)从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地域角度看,人口空间变动有着“中间大,两头较小”、“中间小,两头大”和“中间大,两头也较大”的演变规律;(3)从郊区化历程看,武汉市真正意义的“郊区化”并不明显,但由于过去工业化的引发作用,武汉市的近郊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同时存在较强的人口空间向心聚集力量,导致了武汉市的城市发展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还剖析了武汉市近32年来人口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武汉市城市规划纲要思想并结合部分发达城市郊区化特征,对武汉市今后5-8年的人口空间变动和郊区化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当前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原因和方式,进而引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一政策,总结武汉市实施这一政策以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这一政策的经验总结.探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作用以及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积极作用.文章综合运用了相关分析法和图表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武汉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而且还对于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利用、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新农村的建设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及空间扩展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多样性指数、均衡度、优势度及空间扩散强度对武汉市近10年的城市用地结构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总结出:①武汉市的城市用地信息熵相对较高,且呈下降趋势,信息熵的动态演变反映了武汉市用地结构的变化情况。②在用地结构的演变中,武汉市的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所占比例居高不变、居住用地逐年增加是造成优势度增加的主要原因。③武汉市道路工厂用地及工业用地的年均空间扩展强度较高,而绿地及其它用地呈下降以至于负增长趋势。④良好的城市用地结构,其土地的分异应处理有序和混沌之间,既有功能分区,又不绝对分异,每一分区用地结构虽趋于混合,但又能看出其主导职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武汉市建成区1990~2003年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借助信息论的信息熵原理,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利用主成分与灰色关联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动的主要动力因子.研究表明:武汉市土地利用信息熵持续下降,均衡度、优势度呈波动状态,土地利用职能相对收缩,土地空间利用类型表现出不均衡态势,土地利用开发经历了1990~1994年的剧变期和1995~2003年的平稳期两个阶段;影响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动的主要因子有城市产业结构变化拉动因子、城市建设与改造压力因子、城市福利与城市社会结构变化推动因子,其中前两者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写好公文有窍门。探求“窍门”并非为了偷懒,而是为了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照着他人的“葫芦”画瓢,不再毫无头绪地去从头盲目探索。想要照着葫芦画出完美的瓢,就必须洞悉葫芦的特征。公文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征,学习公文写作的同志有必要对其了如指掌。本文拟就公文语言的词法、句法及语气特征即语法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