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0 毫秒
1.
元代史学家揭傒斯的历史学说包括发展学说和历史编纂理论两个方面.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他有唯物主义思想但不彻底;奉行"不敢必平天"而"志于道"的命运观;坚持"变化消息,与时皆极"的发展现.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重视历史垂训功能;谨守直笔书法;致力于史意;首倡史家之心术.揭氏理应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2.
韩愈是中唐时期名的学家,然而其在史学理论方面亦频有见地。他关于天人关系、人性、圣人的论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他关于历史编纂之目的、史料、书史方法有实录编纂体例等方面的见解亦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龚自珍(1792—1841)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和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罕见的历史理论家。龚自珍的历史学说分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纂理论两个方面。他阐述的历史发展学说以有关人性的论述为基础,这在中国史学史上可说独树一帜。他的“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的历史编纂目的论、“善入善出”的历史才论和史料的相对可信性论述,亦为前人所未道。龚自珍的历史学说不仅在当时具有启蒙意义,即在今天,亦有可供借鉴之处。它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中理应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立足党的建设的革命实践,对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建党学说,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增添了崭新的内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好党建,实行“制度建党”的运作模式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等,是其对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则纲是安徽省博物馆首任馆长,是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研究历史的史家。他认为史料工作至关重要,无史料不足以言著述,他提出的重视"目前发生的史料"的搜集等,更成为其理论认识的特色;在如何搜集、考证和编纂史料等问题上,亦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孔子道德学说的局限及历史影响。文章认为:孔子道德学说在建立和维持“道”的基础上,强调“孝悌”、“忠恕”的作用,重视道德规范与修身养性的重要,而忽视人的发展意向和生存需求。它是一种局限大而更新缓慢的道德文化,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缓慢。  相似文献   

7.
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有深刻的影响,体现了传统医学重视联系、整体的特点,但五行学说本身 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中医以五脏配属五行,吸收了五行学说的精 华;又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在实践中超越了五行的限制。因此,中医的理论可名为“五 脏相关学说”。在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可以将五脏之间的影响归纳为促进、抑制和协同3种 关系,从多种角度来阐明中医的整体性与联系观。  相似文献   

8.
孔子被后世推崇至圣,成为“万世师表”,决不是一种历史的或然,也不是时代统治者个人的一时爱好,而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发展必然,是历史诸要素合力的结果。当然,孔子思想的合理性及其学说的实用性是这种结果的内因,而其首开私学,并极力普及、推广其学说思想的有效途径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别直接推动、成就了孔于在中国文化史上“万世师表”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休谟自由观存在一定困境;休谟本不应该坚持的心理决定论与自由的关系无法解决,按休谟因果必然性原则的本意也无法解决自由问题。即使如此,休谟的自由观仍然蕴藏着深刻的“言外之意”,对后来自由学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权学说是梁启超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说是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思想体系。梁启超的民权学说可以从两个时期来考察,一是戊戌维新时期,一是流亡日本时期。前期主要在于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开通社会风气,实现“君民共治”,而后期融入了主权在民论、自由平等观、国民国家观。梁启超以报刊与西书为宣传媒介,以学会与学校为宣传场所,因时因地制宜,使民权学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社会进步、国人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化,日本统治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对内实行法西斯化、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以及在意识形态中推行敌视共产主义的政策,成为日本天皇史观产生的历史背景。日本现代史学中的天皇史观以宣扬国粹主义、种族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史学观为主要内容。日本的天皇史观为日本建立天皇制法西斯独裁政权、为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为对抗进步史学的发展、为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复活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女性写作以其鲜明的个体话语方式通过与历史对话,探求女性"自我"生成的基点,揭穿隐蔽在现实背后的历史诡计.女性历史写作的多形态存在,确立了女性写作者与历史对话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理学家,朱熹要建构自己的理学体系,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思考。在经史关系上,朱熹反对两种思想倾向,一是重经而弃史,二是重史而废经。他把历史研究当作格物穷理的手段,主张先悟透经书义理,然后再阅读史书,研究历史。其论历史人物,特别强调义理在历史人物身上的体现,兼顾“资质”和“本领”,坚持道德判断与事实判断相结合,重义理,亦重功业。从天理的角度出发,朱熹把史书编纂的目标定为明正统、正纲常,强调用书法义例来达到昭鉴戒和明人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假值保留谬误"这一新谬误模式的提出作了回顾,介绍了"假值保留谬误"的含义和"数学大危机说"中的"假值保留谬误"。论述了"假值保留谬误"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假值保留谬误"为西方科学史上"三次数学大危机说"进行了翻案,同时也凸显出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魏月 《新余高专学报》2007,12(4):119-120
张志公提出的语文"特殊工具"说,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性质的定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雏形。对于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纠正目前存在的"泛人文性"倾向,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儒家三论“,即“人性论“、“修养论“、“人伦论“,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它彰显儒家人格魅力,展示儒家人性光辉,体现儒家应遵循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秩序,具有积极的精神动力作用。并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知几及其《史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知几,唐代著名史学家史学评论家。他 20岁考中进士; 42岁时,始任史官,撰修国史。 《史通》是刘知几终生所萃的史学名著,也是我国最早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史学思想贯穿于《史通》之中,其核心,是著名的“才、学、识”三长理论。《史通》中,刘知几史学思想突出的方面,一是史法上“秉笔直书”的精神;二是史现上对传统思想的大胆批判。  相似文献   

18.
人的需要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的需要理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具有以下地位:人的需要是历史主体的内在属性;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是阶级矛盾产生的原因;人的需要是推动人类自由解放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