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牛顿“判决性实验”判决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决性实验是理解实验在理论构建和检验过程中作用的关键,本文通过重新检视牛顿三棱镜实验,指出:1)牛顿最初是在培根意义上提出其"判决性实验"的,重在说明其在牛顿个人内心的多种理解进路之间的一种"内部判决"作用;2)该实验在牛顿和胡克等人的光色理论之间同样做出了有效的判决:确立了牛顿的日光异质理论,否决了各种版本的修正理论;3)该实验并不直接判决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以实验"判决"形而上学假说是不当的,这只能导致对判决性实验这一概念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判决性实验有没有“判决性实验”(Crucial experiment)一直是西方科学哲学界引起争论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所以,我们也很有必要对此作更进一步的探讨。弗兰西斯·培根早就已经提出了“判决性实验”的概念。他认为在一门有特点的科学中确定了事实以后,自然哲学家应当寻找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只有本质的相互关系才是进一步归纳概括的合适题材。他特别指出某些类型“优选实例”的性质本身就可以揭示出本质的相互关系,从而对探讨事物的本质有特殊的价值。他所提出的优选实例中最重要的是所谓“指路牌实例”,这种实例犹如在道路分叉的地方树立的指路牌,可以在相互竞争的解释之间起到判决的作用。例如,他曾指出,可以通过对世界各地的潮汐涨落同时进行实地测量的办法,判决当时两种互相对立的潮汐假说究竟谁是谁非。  相似文献   

3.
奎宁和杜汉认为生态学实验无法贯彻普拉特的假说-演绎的强推理逻辑而主张生态学不存在判决性实验的可能。他们的观点建立在多因子假设之上,也和杜恒的非充分决定性命题相仿。采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立场,说明了生态过程不完全是多因子决定的,非充分决定性命题不适用于具有统一背景理论的生态学,主张生态学假说的实验检验可以贯彻普拉特的科学说明模型,并论证了野外实验是最适合作为生态学假说的判决性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区分了物理主义与自然主义,强调前者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后者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对于物理主义的两大论证,方法论自然主义论证和因果闭合性论证,文章指出了其中的缺陷.方法论自然主义论证暗含了朴素的科学实在论,而因果闭合性论证混淆了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的本质区别.这两个论证的失效,表明物理主义无论是作为关于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还是仅仅作为关于心灵的形而上学,都面临严重的困难.文章最后提出,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应该是一种盟友的关系,而不应该是一种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遥远的西印度群岛中,有一个神秘的岛屿名叫马提尼克岛。岛上有着非常奇怪的现象,不仅当地居民们一个个身材高大,就是到岛上定居的外地人,哪怕已经停止长高的成年人,也会毫无例外地长高几厘米。有一位记者游览了该岛后这样写道:来到这里,好像进入了童话中的巨人世界,男人们高两米多,十几岁的男孩都比岛外的普通成年人高,我在他们眼里,好像是从小人国来的。人们都围着我用惊奇的眼光向下看,好像我是立在地上的一个玩物。”  相似文献   

6.
患有慢性肾炎,并不意味着从此就要告别甜蜜的性生活,应该适当控制性生活的频率。中医“肾”的概念除了器官外,还包括人体的体质健康。中医认为,肾脏藏精,不能泄之太多,频繁的性生活,会损伤肾精,有害健康。所以,患有慢性肾炎的病人,“五志”不能过急,要重养生,轻欲望,在欲望与健  相似文献   

7.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实现一定遗传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有一定物质结构的实体。认识基因的本质,始终是贯串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一条主线。除少数生物的基因是RNA分子外,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DNA有少量存在于细胞质里的细胞器中,绝大部分在染色体中,真核细胞的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基因、  相似文献   

8.
伽利略的落体实验打败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迈克耳逊的光学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昊健雄的字称实验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的不受限制的普遍性。这三个实验的发现都否定了被人们长期接受的理论或观念。深刺地影响着物理学的发展和人类精神。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4,(1):62-63
正1993年,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曾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如今,这部电影又被转制成3D版,让我们在大银幕上与立体恐龙"重逢"。《侏罗纪公园》讲述亿万富翁哈蒙德博士手下的科学家们,利用琥珀中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克隆出恐龙,并建起侏罗纪公园,结果却引发了一系列恐怖事件。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恐龙热潮。侏罗纪讲述的故事真的可以实现吗?《侏罗纪公园》:琥珀保存了恐龙  相似文献   

10.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话题.实验能否构成对理论的反驳,一个主要障碍是"迪昂-蒯因论点"对判决性实验的意见.本文以格伦鲍姆对迪昂-蒯因论点的逻辑反驳为导线,以宇称不守恒的实验分析为平台,力图展示:在具体的科学实践中,实验能够判决性地反驳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建模中,如何评价模型是科学家和哲学家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难题。基于奥卡姆剃刀的"思维经济原则",很多人都把简单性作为评价科学模型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是,人们对模型的"简单性"停留在直观的、朴素的认识上,缺乏实质性的界定。不同于物理系统,动态复杂的生态学系统具有高度适应性、时空异质性、进化以及人为干扰等特性。生态建模人员并非以"简单性"作为衡量生态学模型好坏的标尺,一味地寻求模型的简单性势必会降低其可预测性,相反,不断追求模型的复杂性,又会造成模型的不确定性而难以操作。鉴此,我们需要从普遍性、真实性和精确性三方面来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13.
学界对"迪昂-蒯因论点"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知识论方面,而对其所谈论的判决性实验很少有专门的研究.其实,迪昂-蒯因论点对判决性实验提出了深刻的意见,并为之刻画了精细的结构.本文以迪昂、蒯因本人的言语为线索,以格伦鲍姆、劳丹、魏德肯等人对迪昂-蒯因论点的反驳或辩护为平台,试着展示迪昂-蒯因论点对判决性实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替代人类大脑的某些功能,这种发展趋势引起了人们许多反思和担忧。将来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完全取代人脑的功能?从中西思维方式比较的角度,可以展现解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新思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用心"思考,指的是以大脑右半球和边缘系统为主导的思维活动,这可能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的。"用心"思考是人类特有的智能,人工智能应该成为"用心"思考的必要补充,以提高其效率和质量;而"用心"思考应该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调节器",以避免其发展在"无心"状态下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要协调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有必要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推行"用心的设计"和"用心的评价",在教育中实现"用心"思考与人工智能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正在当今社会,我们希望能者上位,而不是姓氏特别者上位。按姓氏字母表顺序排列论文作者,对A来说无所谓,对Z来说很不好。为了保证作者署名公平,所有领域的期刊应该按照作者贡献而非姓氏字母表顺序排列作者。  相似文献   

16.
英美法律术语discovery常被译为"披露冶,这种翻译有违术语定名的单义性原则,导致了同音术语的产生。在比较分析了discovery、disclosure、披露、庭前证据交换等术语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些术语之间的对译关系。  相似文献   

17.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皮埃尔·俄歇在1964年的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发表了《科学的极限》一文。他在文中指出:(1)人类可观测的范围是有极限的,人类无法观测到距地球100亿或150亿光年的河外星系。(2)人类的旅行有极限,不可能访问太阳系以外的行星。(3)人类用加速器获得的能量有极限,永远不能达到强宇宙线的能量。(4)人类的思维迟早要达到它的极限,那时,不是思维的"贫乏",就是"重复"过去人类思维的成果。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不断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任何为科学的发展规定"极限"的形而上学观点从来经不起人类实践的考验。俄歇在他的文章中,又一次宣扬了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是一种对人类前途的悲观主义论调,是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在他的文章中,他企图给这种荒谬的论点作出"现代科学"的论证。其实他的"科学"论证是完全反科学的。为了揭穿这种谬论的反科学性,我们约请了几位科学家分别对俄歇提出的四个所谓"极限"发表了书面意见,刊载于下。同时附载了俄歇的原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被晒伤的鱼或者皮肤发红的大象呢?人类晒太阳可能导致皮肤受损,动物的皮肤也难逃太阳的灼伤,如果动物的皮肤会被太阳晒伤,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被晒伤的鱼,或者皮肤发红的大象呢?墨西哥克雷塔罗自治大学分子流行病学家卡琳娜·阿塞韦多·怀特豪斯  相似文献   

19.
怀特、杜比等认为西北欧地区在中世纪发生过一场农业革命。中世纪农业革命论强调重犁、马拉犁、三圃制等技术的作用,认为农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重要进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影响。然而,后续研究表明重犁、三圃制等是古代已有的技术,马拉犁和三圃制的重要性被夸大了,并且它们传播得极为缓慢。相关技术的应用通常是对人口变化的适应,而不是人口增长的前提。此外,产种比也仅表现出小幅而缓慢的提升。所以,整体的中世纪农业革命论已基本不再可信。然而,对于特定时段内的特定地区而言,“农业革命”这种描述可能依然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20.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我们的企业到诸多就业者本身,一直把拥有“一技之长”作为就业谋生的手段,而在百姓中间那所谓“纵有良田千倾,不如一‘技’在身”,“一招鲜吃遍天”等顺口溜更是传遍五湖四海,传得百姓们大嘴一张一张地尽躺在“一技之长”的快乐中睡大觉。觉。可是,当我们的地球转入21世纪,走进网络时代,当我们的企业面对滚滚波涛的信息潮流,当社会上的三百六十行早已被三千六百行甚至三万六千行所取代的时候,“一技之长”还管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比如说,在过去,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只需知道会计原理,懂得做会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