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牛顿“判决性实验”判决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决性实验是理解实验在理论构建和检验过程中作用的关键,本文通过重新检视牛顿三棱镜实验,指出:1)牛顿最初是在培根意义上提出其"判决性实验"的,重在说明其在牛顿个人内心的多种理解进路之间的一种"内部判决"作用;2)该实验在牛顿和胡克等人的光色理论之间同样做出了有效的判决:确立了牛顿的日光异质理论,否决了各种版本的修正理论;3)该实验并不直接判决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以实验"判决"形而上学假说是不当的,这只能导致对判决性实验这一概念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判决性实验有没有“判决性实验”(Crucial experiment)一直是西方科学哲学界引起争论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所以,我们也很有必要对此作更进一步的探讨。弗兰西斯·培根早就已经提出了“判决性实验”的概念。他认为在一门有特点的科学中确定了事实以后,自然哲学家应当寻找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只有本质的相互关系才是进一步归纳概括的合适题材。他特别指出某些类型“优选实例”的性质本身就可以揭示出本质的相互关系,从而对探讨事物的本质有特殊的价值。他所提出的优选实例中最重要的是所谓“指路牌实例”,这种实例犹如在道路分叉的地方树立的指路牌,可以在相互竞争的解释之间起到判决的作用。例如,他曾指出,可以通过对世界各地的潮汐涨落同时进行实地测量的办法,判决当时两种互相对立的潮汐假说究竟谁是谁非。 相似文献
3.
4.
文章首先区分了物理主义与自然主义,强调前者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后者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对于物理主义的两大论证,方法论自然主义论证和因果闭合性论证,文章指出了其中的缺陷.方法论自然主义论证暗含了朴素的科学实在论,而因果闭合性论证混淆了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的本质区别.这两个论证的失效,表明物理主义无论是作为关于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还是仅仅作为关于心灵的形而上学,都面临严重的困难.文章最后提出,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应该是一种盟友的关系,而不应该是一种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7.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实现一定遗传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有一定物质结构的实体。认识基因的本质,始终是贯串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一条主线。除少数生物的基因是RNA分子外,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DNA有少量存在于细胞质里的细胞器中,绝大部分在染色体中,真核细胞的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基因、 相似文献
8.
伽利略的落体实验打败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迈克耳逊的光学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昊健雄的字称实验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的不受限制的普遍性。这三个实验的发现都否定了被人们长期接受的理论或观念。深刺地影响着物理学的发展和人类精神。 相似文献
9.
10.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话题.实验能否构成对理论的反驳,一个主要障碍是"迪昂-蒯因论点"对判决性实验的意见.本文以格伦鲍姆对迪昂-蒯因论点的逻辑反驳为导线,以宇称不守恒的实验分析为平台,力图展示:在具体的科学实践中,实验能够判决性地反驳理论. 相似文献
11.
13.
学界对"迪昂-蒯因论点"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知识论方面,而对其所谈论的判决性实验很少有专门的研究.其实,迪昂-蒯因论点对判决性实验提出了深刻的意见,并为之刻画了精细的结构.本文以迪昂、蒯因本人的言语为线索,以格伦鲍姆、劳丹、魏德肯等人对迪昂-蒯因论点的反驳或辩护为平台,试着展示迪昂-蒯因论点对判决性实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6)
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替代人类大脑的某些功能,这种发展趋势引起了人们许多反思和担忧。将来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完全取代人脑的功能?从中西思维方式比较的角度,可以展现解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新思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用心"思考,指的是以大脑右半球和边缘系统为主导的思维活动,这可能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的。"用心"思考是人类特有的智能,人工智能应该成为"用心"思考的必要补充,以提高其效率和质量;而"用心"思考应该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调节器",以避免其发展在"无心"状态下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要协调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有必要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推行"用心的设计"和"用心的评价",在教育中实现"用心"思考与人工智能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16.
17.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皮埃尔·俄歇在1964年的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发表了《科学的极限》一文。他在文中指出:(1)人类可观测的范围是有极限的,人类无法观测到距地球100亿或150亿光年的河外星系。(2)人类的旅行有极限,不可能访问太阳系以外的行星。(3)人类用加速器获得的能量有极限,永远不能达到强宇宙线的能量。(4)人类的思维迟早要达到它的极限,那时,不是思维的"贫乏",就是"重复"过去人类思维的成果。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不断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任何为科学的发展规定"极限"的形而上学观点从来经不起人类实践的考验。俄歇在他的文章中,又一次宣扬了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是一种对人类前途的悲观主义论调,是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在他的文章中,他企图给这种荒谬的论点作出"现代科学"的论证。其实他的"科学"论证是完全反科学的。为了揭穿这种谬论的反科学性,我们约请了几位科学家分别对俄歇提出的四个所谓"极限"发表了书面意见,刊载于下。同时附载了俄歇的原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怀特、杜比等认为西北欧地区在中世纪发生过一场农业革命。中世纪农业革命论强调重犁、马拉犁、三圃制等技术的作用,认为农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重要进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影响。然而,后续研究表明重犁、三圃制等是古代已有的技术,马拉犁和三圃制的重要性被夸大了,并且它们传播得极为缓慢。相关技术的应用通常是对人口变化的适应,而不是人口增长的前提。此外,产种比也仅表现出小幅而缓慢的提升。所以,整体的中世纪农业革命论已基本不再可信。然而,对于特定时段内的特定地区而言,“农业革命”这种描述可能依然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