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以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文学走出国门,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文学的内涵。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枝奇葩,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文学是一切文化形式的母本,  相似文献   

2.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由于其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代已发展到了它的顶峰时期,产生了众多位名垂千古的伟大诗人及其难以数计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析学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过,它在这一阶段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的存在状态也是极其复杂的。本文试图回溯、考察精神分析学在新时期文学的存在状态,以期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些微借鉴。  相似文献   

4.
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是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的两支武林奇葩,作为同时生于封建社会的两种文学,骑士传奇早已销声匿迹,而中国武侠小说至今仍然兴盛,探讨这一文学现象,对我们认识和掌握文学发展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5.
黄春明,被人们誉为“爱土地的人”。他为海峡两岸的文学宝库写下了一篇篇具有文化意义和文化品格的小说,这在台湾文学发展史上,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易卜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大量翻译介绍了外国进步文学。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及其作品的介绍,更掀起一股易卜生热,形成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且对中国话剧的理论建设、话剧创作以及话剧舞台表演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中国话剧运动发展史上都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个体在多民族地区共同生活的经历与文学的地域考察,能够帮助理解多民族中国的文学。多民族文学教育应回到文学产生的原初情境,同时注重汉语言文学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融和、发展的角度,既强调个性,也强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余涛 《科技信息》2008,(13):180-180
本文简介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包括其来源及中国学者谢天振先生的分类,同时考察了俄国“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的产生背景,从媒介者和接受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它在译介过程中发生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9.
讲史出现于十六国北朝时期,在宋、金分立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金至元代间终于演进为话本,再发展为长篇章回小说。这个演进过程明显地受到游牧民族及其统治者的兴趣与需要的影响。民族融合强烈地影响着中国文学,一旦中国文学开始按照游牧民族的兴趣与需要去发展,一种新的、有生命力的文学形式便产生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历来《风》、《骚》并称,这不仅指它们的文学地位,尤其是指艺术特色上的一脉相传。本文用对比手法阐述分析《楚辞》对比兴的发展,不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比兴的艺术特点,而且有利于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并能领略以后文学对它的继承和发展。这对于认识我们中国诗歌的艺术发展与民歌的相辅相成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学地域化研究渐已模式化,并有着决定论的思维方式,这使得它对中国现代学研究格局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从中国现代学地域化研究中有关地域化的概念、研究模式、价值评估三方面来看。这种研究的理论水准还有待提高。地域化是化权力支配下的一种化认同,是一种历史变迁的产物。中国现代学地域化研究应在各种化权力与地域化的复杂纠葛中,探讨地域化的存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奥运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中华奥运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奥林匹克文化是其构建的因素,提出新契合后的中华奥运文化具有情理统一、群己并重、德法并济、义利并举、竞争与和谐并行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学与城市文学是新文学的两大主体构成.在中国现代以来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二者既相互补充,又构成比照甚至对立关系,形成了中国新文学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结构在新时期以前的文学发展中基本形成和确立,在新时期以来日益成熟和巩固.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新文学一个重要的支撑性结构,它将与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并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唯美主义审美理想的生成,与江南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略带浪漫、伤感的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隐忧,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现实境况,抒发了由文明失落而带来的民族苦难情怀。新文学的唯美主义审美理想,承历史的积淀演化而来,又不断地糅入时代的情愫,成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鲜明标志。  相似文献   

15.
林徽因是在中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既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西方人道主义和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具有两种文化身份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她的小说无论从内容和技巧上都具有中西文化的因子。文章着重就林徽因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特别是传媒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大众文化迅速在中国崛起,已经成为强势和主流文化。受此影响,通俗文学的崛起和大行其道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大众文化笼罩下的中国通俗文学发展之路进行勾勒,并探讨通俗文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非思辨特征是中国古代文论范畴民族文化品格的突出体现。非思辨特征体现在:范畴创构的形象性、表述的感悟体验性和意旨的不确解性三个方面。其审美功能则体现于:开放性的接受功能、与文学实践共时在场的理论指导功能、切近文学本质的表述功能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论范畴非思辨特征的分析与阐释对于更深入地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个性和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中国当代学格局,认为中国当代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主流化一语独自到主流化、精英化、边缘化、大众化杂语喧哗的过程,呈现出各种学形态之间热烈对话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真正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现代文学 ,是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的。大量地区性的现代文学史料的整理出版 ,不仅为这种研究提供了可能 ,而且本身就包含着研究的眼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集中体现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总的说来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努力 ,仍未摆脱建构现代性大叙事的诱惑 ,其研究潜力因此受到了根本性的限制。将地域文化视角转化为对话性的解构力量 ,反思现代性大叙事对差异性的压抑 ,是激活其研究潜力的关键 ,目前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  相似文献   

20.
古琴,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乐器,一千五百年来一直被士所推崇,二者互为作用共同形成了了异常深厚而又丰富的文化积淀,并成为融合中国古典哲学、文学、史学等传统文化的综合文化、震颤人心的心灵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