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势造英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激烈残酷,变化万端的战争环境中表现得富有远见,多谋善断,但更为关键的是,他能够将一系列判断和计划付诸实施,因此,他的知人善任和不拘一格为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行动的有效保证,本文重点讨论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中将古代兵法中的示形、造势、用术、谋攻、诡道、出奇等战争智慧充分贯穿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塑造了众多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人物的形象。其中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足智多谋更具典型意义。本文试图探索诸葛亮的谋略智慧,以期对人才科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将古代兵法中的示形、造势、用术、谋攻、诡道、出奇等战争智慧充分贯穿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塑造了众多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人物的形象,其中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足智多谋更具典型意义。本文试图探索诸葛亮的谋略智慧,以期对人才科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率大军多次伐魏,均未得手,以致元气大伤,诸葛亮身心俱疲,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也自知来日不多。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做最后一搏,出兵伐魏。本来,坚守街亭要地应由诸葛亮亲自指挥,但诸葛亮考虑到街亭一战风险极大,如果亲自指挥,一旦失手,不仅使战争失败的责任落到自己头上,而且使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于是他前思后想,决定找一个人去替他冒这个风险。选来选去,他选择了急于立功且懂得一些兵法的马谡。诸葛亮想,假如马谡能够守住街亭,说明自己指挥有方,知人善任,功劳少不了自己的,假如失掉了街亭,就拿马谡问斩,这样,战败的责任自然由马谡来承…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经过代代相传的以民间传说为核心的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演绎,他逐渐由一个治国安邦、富国强军的良相,变成了一个忠孝的榜样、民族的楷模、智慧的化身及无所不能的神人。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是人民集体智慧和心血的历史结晶,是诸葛亮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间传说的研究,可以让诸葛亮的形象以独特的色彩和光辉来丰富我国的文艺宝库。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刘禅治蜀的二十余年中,他任人唯贤,科教严明,厉行法治,行法治蜀,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德法结合,礼威并用诸葛亮十分崇尚先秦法家思想,在治蜀过程中,他始终强调"威之以法"、"厉行法治"。他说:"威武加则刑罚施,刑罚施则众奸塞,不加成武,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众恶不理,其国亡"[1],他把法治同国家兴亡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一观点与管子《任法篇》的:"不能废法而治国"、韩非《有度篇》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完全是一致的;诸葛亮在治军中切实贯彻"使法量功";主张法律面前人太平等,诸葛亮曾上疏后主…  相似文献   

7.
论诸葛亮的将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诸葛亮隆中定策,佐刘备创立基业,鼎足而三。刘备薨后,又辅佐刘禅,外抗强敌,内修政理,以身率下,忠公体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难能可贵的人品和治国安民的才干,深为当世人所景仰。陈寿在西晋朝,奉命定诸葛亮《故事》,在给晋武帝的上言中论诸葛亮云:“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并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传评中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此论一出,争议迭起;同书裴注  相似文献   

8.
<正>一部《三国演义》,是智与勇的争斗史,更是创新与保守的斗争史。三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上千次,无论是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还是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无不是出新招用奇兵者胜,照搬兵书因循守旧者亡。诸葛亮的用兵克敌策略更是创新制胜的完美注脚。先看火烧新野。当时诸葛亮出山不久,两天前博望坡一把火烧掉了曹操十万大军。重复用计本是兵家之大忌,翻遍所有兵书战册,无论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诸葛亮敢再次用火,然孔明先生就敢不可为而为之,第二把火让曹操四十万军队夺路而逃。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处于中心位置。小说把他塑成了一位成熟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家和能言善辩的外交家,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与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完人”形象。同时,他也有常人的弱点和缺陷。作为丞相,政治眼光不够开阔,在罗致、使用人才上常以个人好恶取舍;作为统帅,谍略策划上也时有疏漏;作为“人”,在品质上也有缺憾之处。诸葛亮被刻画成高大完美而又真实生动的悲剧英雄,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0.
近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行事中的某些举措颇有些异样的看法,为尊重历史,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之有关记载,钩稽考辨,成此短文。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众多才士中之翘楚。他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带着终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然而他以对刘备父子的竭忠尽智,对蜀汉的建立和建设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正如他自己所言“用人不明,恤事多暗”,这虽然有几分谦逊,然而在他的一生行事中却也有事实可征。这里试举两点: 一、对马谡信任太过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不仅是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实践家。他在治理蜀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德主刑辅”为主,仁政与法治并举,恩德与威严兼用的以正统儒家思想为核心、法家思想为手段的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内儒外法,厉行法治,适势定法,并存刚柔,执法严明,宽严有度,刑不择贵。通过诸葛亮法治思想的实践,使得蜀国在三国鼎立、诸侯割据的战乱年代成为国泰民安、吏治清明、经济发达、政绩显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集君子人格与隐者人格于一身的诸葛亮是从儒家经学模式到以道释儒的玄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其"观其大略"的学习方法和"淡泊"、"宁静"的学习理念不仅是儒家本色的充分展示,而且表明诸葛亮是稷下刑名之学的实践者,在学习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探讨诸葛亮成才的原因,是近年来学术界在诸葛亮研究中开辟的一个新领域.这一课题的提出,不仅拓宽了诸葛亮研究的空间,对当代教育工作者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学者们在研究中从不同的方向,总结出了诸葛亮成才的原因,虽然各有侧重,总括起来不外乎家学的影响,地域文化的熏染,个人的主观努力.但就整体而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有待于理论上的提高和认识上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南阳武侯祠是全国众多武侯祠中建祠较早、规模较大、文物价值较高的一处,其始建和历代不断修葺与诸葛亮形象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三国、魏晋时期,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即得到故将黄权等的崇敬,在南阳最先建庵祭祀;唐、宋时期,诸葛亮已经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出现,成为艺术人物,南阳武侯祠当时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元、明、清时期,诸葛亮的形象被逐步神化,南阳武侯祠得到了官府的认可和大规模的扩建,奠定了今日武侯祠的规模。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为三国统一归晋在经济上和社会和谐、崇尚发展的民风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分析了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有着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格,本文全面分析诸葛亮的个性弱点,对诸葛亮有了全面、深刻了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为事业奋斗终身等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美德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期,各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评价诸葛亮,观点各异.西晋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诸葛亮忠臣良相的历史地位.东晋史家则陷入具体细节的论辩,对诸葛亮的评价有的有失公允、有的自相矛盾,但维护其忠臣良相的地位依旧.  相似文献   

18.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深知蜀汉政权偏居西南一隅之地,国力、军力都远不如曹魏,然而他却一反常规,率众五出祁山,北伐曹魏.这与其“谨慎”的性格是相悖的.然而,通过发动北伐战争,诸葛亮达到了确立其个人威信,巩固其地位,为蜀国培养、发现、辨识了人才,训练蜀军,提高了其战斗力,而且开拓了疆域,就食于敌,缓和了内部矛盾,标榜正统和以攻为守等诸多的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19.
颜涛 《科技智囊》2011,(12):68-73
熟谙历史与军事的毛主席分析事物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让人无法不佩服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力,总是能切中要害,入木三分。他曾多次指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严重过失,认为诸葛亮的最终之败怨不得天时,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军事战略与实践的屡屡失误。  相似文献   

20.
依据《三国志·蜀书》《文选》 ,对诸葛亮《出师表》有较深入的研究 ,提供较完备可信的原文 ,并有新的注释和评论。该表的报国思想 ,诸葛亮的人格力量堪称中华民族传统中的典型。在艺术手法上 ,该表通俗自然 ,剀切明白 ,古朴诚挚 ,情文并茂 ,实为一篇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