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德治与法治历来是一个国家进行政治统治必然要进行选择的治理方式,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多以"人性善"为哲学依据,由此衍生出德治的传统理念,即使在"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治,亦包含了西方法治思想所不具备的德治内容。人性论哲学与社会治理思路密切相关,挖掘其间所存在的逻辑演进关系,是当代中国确立合理的治国方针所必须的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2.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及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锋精神在今天是否有现实意义?如何学习和贯彻雷锋精神?本文力图从经济学角度说明雷锋精神与市场经济中“经济人”、“道德人”的属性是一致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弘扬雷锋精神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雷锋精神并未过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需要弘扬雷锋精神,但学雷锋又不能一成不变,必须随着时代的特点和变化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雷锋的内容,创新学雷锋的形式,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指出系统、正确、深刻地认识人性假设及其管理理论,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中,是成功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中外几种比较有名的人性假设的比较,阐述了人性假设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假设”,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各种经济自由权利,是市场经济能够成功运行的基本前提.从“经济人”与市场经济、“经济人”与“道德人”、“经济人”与“超经济人”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法治可以理解为宏观的治国方略,理性的办事原则,民主的法制模式,文明的法律精神和理想的社会状态。德治是指治理国家应以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并要求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今天的法治与德治结合是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与传统的结合有所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与道德这两个社会规范互补的需要。在实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上,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严格执法,惩恶扬善,确保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主治的理念和精神,必然有其内在的文化基础。对人性来源和本质的不同认识,使得东西方走上了“人治”和“法治”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认为人性来源于人的自然本能,因此,对人性的预设就是恶的;而在东方,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都代代相传着“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思维观念,从而导致了对完美人性的极端推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人性本质的重新认识也开始让我们思考“法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人"性是道德的应有之义。从道德自身角度来讲,道德的为人性在本质上应利于人的自由而又全面发展,在历史维度上表现为为类性、为群体性、为个体性和人的三重属性和谐并存的四种表现样态,在群体基础上必须满足道德主体的多层次道德需要。具体来说,道德要能够满足人的三重属性的不同需求,而最终达到人的三重属性的和谐统一,这既是人性完善的要求,也是伦理道德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俞岚 《科技咨询导报》2008,(19):210-210
当代中国如何走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围,从而有效地进行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利用语义分析的方法理清道德概念的内涵,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现时代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超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两极对立,确立真正的集体主义原则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所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根据现阶段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措施规范,而社会主义道德的营造重在建设,贵在坚持。  相似文献   

10.
传统学说认为,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和道德人是矛盾的、对立的,从而产生所谓的"斯密难题"。通过从当代市场经济的特点、经济人目标的实现两个方面论证了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性。同时,对市场失灵现象也从经济人和道德人统一性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解释。最后,以美国的市场经济为例,指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性与市场经济的完善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人性善、恶,理性、非理性的探讨,揭示法律的社会基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作为法律产生和运行的基础,人性在法律上有着怎样的价值.同时对传统的人性恶是法律基础的命题提出疑问并指明作为法律的社会基础的人性着重在于人的理性层面.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归纳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做了详细论述。从经济、道德、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来考察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问题,有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最终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与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虽然不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但它们在人性恶这一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截取了两个文本中的孩童形象来揭示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共同主题,并试图分析他们表现这一主题时所体现的反传统倾向。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探讨两位作家持“人性本恶”写作的原因,以试图说明他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从中总结出文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法制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搞起来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绎济发展在走过了理论创立和体制初步建立的艰难历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新的《决定》又赋予新时代以新内涵、新思路和新突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对人的全面认识基础之上。他继承先秦儒家思想,将人的社会性中的道德特征规定为人的本质,道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是符合封建伦理的道德;主要阐述中民之性的人性论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是实现人的本质,成就理想人格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荀子作为先秦著名的教育家,唯物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德育思想,既师承孔子,又立足于社会现实,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荀子的德育思想不仅对当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阐述了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必须从管理思想、服务观念、服务内容、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