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许梅 《自然杂志》2003,25(2):116-116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已掌握了可靠的证据证明降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来自火星:通过对被幽禁在这些岩石内的气体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与1976年海盗号飞船探测火星时其着陆器对火星大气的测量结果一致.这些岩石一定是当小行星撞击此红色行星时从火星表面炸出,并在太阳系内游荡了几百万年后坠毁在地球上的.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  相似文献   

2.
火星的奥秘     
美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发射“水手9号”和“海盗号”探测器,从而揭开了火星探测的序幕以来,1996年11月发射了“火星全球勘探者号”,2001年4月发射了“奥德赛号”探测器,2002年6月和7月又相继发射了“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相继登陆火星并展开探测,为火星探测揭开了新的一页。有趣的是,每当火星探测器传来新的发现,都会同时带来新的火星之谜。那么,迄今为止火星给人们留下了哪些谜题呢?  相似文献   

3.
’97,访火星     
别睡了,火星!地球使者来了。于1996年12月4日发射升空的"探路者号"飞船,以1.7万公里的时速在太空中飞行了4.97亿公里,历时7个月后,终于在1997年7月4日下午1时零7分成功地着陆火星"战神谷",这是美国自1975年向火星发射两艘"海盗"飞船以来在火星表面降落的第一个探测器,这项耗资2.66亿美元的火星探测工程是"一个宇宙探测新时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继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后,人类对空间探测计划,尤其对地球临近的行星探测活动热情日益高涨.近年来,美欧科学家对火星的科学探测取得了巨大进展,这是前所未有的,但也存在不少未解之谜.本刊特选登一组有关火星的文章,使读者从中了解火星探测的新近动态.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准备发射猎户座飞船前往火星,在飞行去火星之前,猎户座飞船进行了它的第一次探索飞行试验,它于2014年12月首飞,这对未来的载人深空探测具有里程碑般的重要意义。設計理念"萬金油"大量航天实践表明,就当今技术水平而言,载人飞船比已退役的美国大型航天飞机更可靠、更便宜。所以,美国现在正积极研制新型载人飞船。这些新型载人飞船不仅保留了目前载人飞船可靠性高、成本低等优点,还具有用途广泛、运输能力强和可重复使用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火星的地壳     
人们往火星上发射了为数很多的探测器,对火星表面和大气的知识不断增加,目前对火星的内部结构也越来越关心。要了解火星内部结构,一个巧妙的办法是在火星表面研究地震,至少应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记录地震波。根据海盗号行星际飞行计划,曾在火星表面设置了两台地震仪,但只有2号登陆舱带到乌托邦(Utopia)平原的地震仪还在顺利地工作。  相似文献   

7.
火星是地球的姐妹行星,比地球小,比地球离太阳远,它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来说远远比地球差,但是它在很多方面和地球有类似之处。人类用望远镜观测火星已有上百年,近30多年来人类发往火星的飞船探测器已不下一二十次,最早是1976年“海盗”号无人飞船降落在火星上。最近又有好几个探测器发往火星。主要的目的就是去探测火星上有没有水?以及其他自然情  相似文献   

8.
继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后,人类对空间探测计划,尤其对地球临近的行星探测活动热情日益高涨。近年来,美欧科学家对火星的科学探测取得了巨大进展,这是前所未有的,但也存在不少未解之谜。本刊特选登一组有关火星的章,使读扶中了解火星探测的新近动态,  相似文献   

9.
从1964年-1977年,美国对火星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两个系列共8个探测器.1971年11月,"水手9号"对火星全部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发现了火星上有宽阔而弯曲的河床.不过,这些河床与轰动一时的火星运河完全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10.
聚焦火星探测 如果巧合的话,行星科学家们在2004年初将会面临火星上的交通堵塞,将有三艘飞船预计在年初登陆火星:欧洲宇航局的“猎兔犬2号”将登陆火星的伊西底斯平原,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勇气”号火星车将在火星古谢夫火山口登陆,而“机遇号”将着陆于火星的梅里迪亚尼平原。一看到火星的全  相似文献   

11.
赵南生 《科学通报》1982,27(14):866-866
一、引言 1971年11月水手九号飞船飞近火星,正值火星一年一度大尘暴。其上紫外光谱仪得到这次尘暴紫外散射太阳光的光谱。Pang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火星尘埃的吸收复折射指数与波长关系。表明1800—3300(?)范围内在2100,2500,3000(?)有吸收峰,并在2100(?)达到极大,然后随波长减小而降低(称之为Pang带)。如图1中曲线(1)。  相似文献   

12.
一周以前,1997年7月4日23时07分(美国东部时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宇宙飞船顺利地降落在火星表面,这不仅是继1976年夏天两艘“海盗号”太空船首次登上火星以来.人类再次成功地造访这颗火红色的邻星,而且这次“探路者”号开创了火星探索的几个第一:它第一次向地球发回彩色三维立体照片;它第一次采用自由下降的方式降落到火星表面:它第一次使用缓冲气囊技术;它携带的能四处活动的“漫游者”探测机器人是人类第一次成功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发射这种装置。科学家相信,“探路者”的此次探索之路将带给人们极有科研价值的资料,人类的…  相似文献   

13.
火星探测是当前太阳系探测和行星科学的焦点.经过近60年的发展,火星成为除地球外,探测和研究程度最高的太阳系行星体,派生出火星空间环境、火星大气、火星表层/次表层物质组成、形貌构造、撞击历史、冰川和冰冻层、气候变化、火星内部结构等多个研究领域.火星陨石研究和实验室模拟研究(实验模拟、数值模拟等)也得以快速发展.火星的重大科学发现包含早期和现代的水活动证据、地质环境多样性、现代地质过程监测、甲烷和有机物的发现、大气组成和演化、当前和近期气候变化、重力场和表面辐射环境等.重大科学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科学目标规划的指引,也影响着未来科学目标的制订.通过梳理美国火星探测项目分析组(Mars Exploration Program Analysis Group, MEPAG)近20年火星探测科学目标(生命、气候、地质、载人)的演变,展现出国际火星探测思路及未来探测重点.未来10年的火星探测将进一步认知火星内部结构、开启火星生命探测的新阶段和开展火星和火星卫星样品返回.中国开展的火星探测任务也将为国际火星科学发展做出贡献.当前火星仍有诸多重大科学问题未有解答,这些问题与太阳系的重大科学问题紧密融合,突显出火星探测在太阳系形成演化以及太阳系行星宜居性的形成演化研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火星新探     
<正>2014年9月,火星探索掀起新高潮。9月21日和24日,美国"曼文"探测器和印度"曼加里安"飞行器分别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它们为什么会几乎同时到达火星?它们的探测任务又是什么?火星是一颗什么样的星球?人类对火星的了解迄今已达到什么程度?未来人类可能以什么方式登陆火星?2014年9月,火星探索掀起新高潮。9月21日,美国"曼文"探测器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24日,印度"曼加里安"(印度语,意为"火星飞船")飞行器也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动态点击     
<正>我国探测器有望在2021年到达火星据悉,我国正在规划深空探测工程,现初步明确了4次任务。首次任务计划在2020年7月发射火星探测器,预计经过10个月的飞行,在2021年到达火星,着陆火星表面并进行巡视探测。其后,计划在2028年左右进行第2次火星探测任务,采集火星土壤返回地球。同时,我国还将进行小行星探测,并在2030年前后开展木星系探测和行星系探测。目前,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在实施。  相似文献   

16.
火星岩石     
在ALH184001陨星暗示火星上有生命之前,科学家就一直幻想亲手探取火星的岩石样品。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则满怀信心地希望在2005年能飞往我们的近邻。向火星发射空间飞船的最佳时刻应在2001年和2003年,届时将包括部署一艘轨道宇宙飞船和一颗先进的"表面漫游者"探测器。火星探测规划处的酉尔维亚·米勒(SylviaMiller)认为,"漫游者"探测器将比上次发射的"火星漫游者"具有更长的寿命,我们的设计目标至少能运转一个地球年。"漫游者"探测器在火星着陆后,至少将收集1公斤的火星岩石样品。这些样品将被贮存在一个特制的容器中,并送往…  相似文献   

17.
魏勇  何飞  范开  戎昭金  王誉棋 《科学通报》2022,(17):1938-1944
作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重要部分,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15日着陆在乌托邦平原南部,22日成功驶离着陆平台,开展科学探测工作.目前,火星已经进入沙尘暴多发季节,而祝融号所处区域——乌托邦平原南部则是火星季节性沙尘暴的高发区.利用火星全球沙尘光学厚度的历史数据,本文分析了第24~35火星年(1998~2021年)的全球沙尘暴发生特征,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祝融号巡视区沙尘暴的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祝融号巡视区在2022年3~12月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对祝融号的探测工作可能造成显著影响.火星的探测研究是国家战略和科学前沿,火星沙尘暴的分析和预测是行星科学界与探测工程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需要更多学者尽快对此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而且还显露了原来只露出眼珠的那只眼睛和半张开嘴中的牙齿。毫无疑问,石像的客观性不能怀疑。科学家还算出了火星上人面石像的大小,从头发到下巴为1.6公里,宽1.3公里,比地球上的人面狮身石像要大上几千倍。要造成如此巨大的石像,没有高度的智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办到的。而从"海盗号"的考察结果和对火星土壤的  相似文献   

19.
<正>火星上的高氯酸盐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未来人类探索火星有何用处?科学作家蕾切尔·布拉齐尔整理大量资料并解读了火星高氯酸盐的谜题。美国宇航局(NASA)1976年的海盗号任务将两个着陆器发送至火星表面以寻找生命迹象。着陆器开展的实验包括:1)向土壤样本里添加14C标记的液体养分,看是否有14C标记的气体释放,若是,表明存在代谢活动;2)使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任何从土壤样本中释放出的物质。第一个实验检测到14C标记的气体,第二个实验则检测出了氧气。  相似文献   

20.
对于寻找外星生命的科学家来说,1976年这一年很不美妙。美国宇航局的“海盗一号”飞船登陆火星后,用它的机械臂挖取了一块拳头般大小的火星红土样本,然后在飞船内置的实验室里进行分析,希望能找到生命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