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相邻建筑物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设发展迅速,高层建筑群逐渐增多,相邻建筑物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日益突出。提出了场地-结构群动力相互作用概念,介绍了土-结构和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从试验研究、力学模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等方面,综述了相邻建筑物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土-结构相互作用历史和发展现状,模型和研究方法,并综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土-结构相互作用历史和发展现状.模型和研究方法,并综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LRB减震桥梁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地震作用下桩基础刚度对采用锯销橡胶支座(LRB)桥梁减震效果的影响,提出以墩底弹簧约束模型模拟群根基础的方法,建立了考虑地基刚度影响的桥梁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型。算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设计中如采用刚性基础假设,即忽略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普通橡胶支座(RB)和锯销橡胶支座(LRB)都会使设计结果偏于安全,尤其对LRB而言富裕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主要有理论分析法、模型试验法和原型测试法3种方法,其中理论分析法是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包括子结构法和直接法;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震下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这一热点问题的理论研究作了系统总结.总结了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并针对某些理论研究思路及现状加以评述,可供此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箱形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模态试验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进行了野外大比例(1:2)土-箱形基础-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模型的试验研究.在假定环境激励是有限带宽白噪声的前提下,用NEXT法测试并分析了该7层框架结构模型脉动响应信号及其动力特性.借助在Matlab环境下编制的程序计算各点响应的功率谱,得到了模型前5阶自振频率.通过现场实测值与底部固结假定下结构三维有限元计算理论值的比较发现,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I)时的自振频率比不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时结柏第一阶自振频率最大降低8.5%.  相似文献   

8.
采用子结构法,建立了频域内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下的橡胶支座隔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及相应的运动方程,通过数值仿真2个具有埋置刚性基础的剪切型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并选用多种地基土,较为系统地分析计算了不同地基土参数组合下结构的隔震效果和地震响应.结果表明,设置橡胶支座隔震层可以削弱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减小结构相对于场地运动的楼层位移和基底位移.同时,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使橡胶支座隔震效果有所降低,且影响程度与上部结构刚度成正比,与地基土刚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9.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自振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土与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问题,采用ANSYS软件进行了桩—木—结相互作用线性体系的模态分析,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剪切型结构的计算模型,研究了桩—土—结相互作用体系的自振特性。结论表明:用ANSYS软件可以方便地分析土与结构动力的相互作用,与刚性假定下的结构体系相比,PSSI体系的自振特性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于放置在弹性半空间上的二维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响应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分析过程中,利用边界元法来求解地基土的动力阻抗函数,并在划分边界单元时插入无限长单元,以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最后还给出了不必考虑相邻结构物影响的界限,作为工程上抗震设计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能量分析法,对基于线性阻尼模型和能量型非线性阻尼模型的结构共振特性和地震响应进行研究,通过对一柱状结构的计算分析,得出结论:对于线性阻尼模型,当激励荷载的频率与结构系统自振频率很接近时,结构的能量响应会出现非常大的突变,即存在能量共振;对于能量型非线性阻尼模型不存在能量共振,且能量型非线性阻尼模型具有较强的抗震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工程设计符合实际,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研究了土-结构相互作用对一连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考虑相互作用时结构的相对地震反应比不考虑相互作用时的要小,但结构周期变长,绝对地震反应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3.
空间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数值分析时域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于大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结构-无限地基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的数值实现,往往由于有限元网格过多,以及地基无限域时域计算模型中存在的复杂卷积运算,严重限制了求解规模.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基于阻尼溶剂抽取法的三维结构-地基相互作用分析的分区时域逐步求解模型.并针对三维大规模工程问题的数值求解,在积分算法及矩阵存储格式等方面,结合阻尼溶剂抽取法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推进动力相互作用时域数值分析的实用化.以三维全空间球形空腔动力变形及大岗山拱坝的地震响应分析为例,针对上述数值实现算法进行了具体验证,并就不同的地基弹模及地震波输入方式对坝体响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计算结果表明,地基辐射阻尼以及河谷散射效应对结构的动力响应有很大影响,而该模型表现出了良好的精度和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4.
由于无限地基动刚度的频率相关性,用于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各种方法基本上都是将地震动作用转化为作用在边界上的力,需要同时包括地震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输入信息.为简化,基于阻尼抽取法,提出一种基于加速度输入的分区递归数值求解算法,该算法仅需要地震动加速度信息,与地震动加速度成比例的结构惯性力作为地震荷载输入,可方便地确定由于结构震动对地基变位的影响,同时避免了无限地基动刚度时域算法中的褶积分.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度与应用的简便性.  相似文献   

15.
可液化土-高层结构地震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进行了可液化土-高层结构地震相互作用的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柔性容器以减小边界影响,采用饱和砂土作为模型土.试验中再现了液化场地土中高层结构的震害现象.得出的主要规律有: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型曲线与刚性地基上结构的振型曲线明显不同;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体系的频率降低,阻尼比增大;砂土对地震动可起滤波和隔震作用;当最初加速度峰值到达前,砂土层中的孔压比存在负值;震后土中孔隙水压力不一定随振动的停止而立即开始消散,在短期内可能继续增长;桩身应变幅值呈桩顶大、桩尖小的分布;桩土接触压力幅值分布规律与输入激励地震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脉动风荷载作用下考虑土 -结构相互作用时高层建筑结构加速度响应的计算公式 .算例表明土 -结构相互作用对高层建筑风振加速度响应有明显影响 .一般而言 ,在软土地基上土 -结构相互作用使高层建筑风振时加速度增加 ,从而增加了人体的不舒适感 ,甚至有可能影响到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 ,故在设计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选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计算分析模型和算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双塔框架两层连体结构和双塔框架单层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连体层数下结构的动力特性规律.  相似文献   

18.
针对动态负荷电流游程长度特性对电能表误差影响的问题,首先重点分析了典型动态负荷信号的随机波动时变特性,据此建立动态负荷信号的非平稳调制模型;其次通过模型分解研究动态负荷电流信号的游程特性,建立智能电能表各单元的动态模型,采用典型游程长度信号作为仿真测试信号,仿真分析了负荷典型电流游程长度特性对电能表动态误差的影响;最后采用具有典型游程长度特性的二进制通断键控(OOK)动态测试信号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动态负荷电流游程长度特性是导致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楼板变形的钢筋砼砼框筒结构的动力特性,采用空间杆,薄板力学模型,将空间整体结构离散为空间质点系,运用二级子结构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和静凝聚技术,对考虑楼板变形的框筒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并自编一套程序,使规模较大的计算过程在微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20.
基于动态刚度阵法的加筋板间能量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刚度阵法研究耦合加筋板间的能量传输关系.首先以带加筋的中厚矩形板为研究对泉,推导了加筋板的动态刚度阵,为动态刚度阵方法提供了一种新单元.板的运动微分方程由Mindlin厚板理论给出,同时还考虑了板平面内的振动.对于板上加强筋的处理,则通过Hamilton原理对板的运动方程作相应的修正,最终得到加筋板的运动微分方程.而方程的解析解直接用于单元刚度阵的推导,所得加筋板单元的动态刚度阵结合均方响应表达式印可计算出加筋板的平均振动能量.最后以L形耦合加筋板间为例,采用动态刚度阵法计算其在中高频区域内的振动能量比,并通过与统计能量分析方法和有限元方法的计算结果比较,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