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3.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D - InSAR)技术能够监测沉陷区空间连续曲面的形变,具有精度高、连续监测、成本低等特点,是对现有矿区地表沉陷监测方法有益的补充.以陕西彬长矿区为例,根据获取的雷达影像图开展干涉测量的研究,将形变前后2幅干涉图相位差分得到地表形变,对照矿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去相干源影响,并对其误差作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D - InSAR技术,能够准确反映出矿区沉陷的位置和下沉程度,尤其在黄土高原,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条件下,更展示出D - 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适用性、优越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DLG进行DEM的高程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比例尺数字线划地形图(DLG)是目前我国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一个主要数据来源,通过分析DEM的建立过程得出由DLG建立DEM的关键问题是从DLG中高效获取有效的高程数据。对提取高程数据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数据格式多样性、数据提取效率和有效数据丢失等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大比例尺数字线划地形图(DLG)是目前我国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一个主要数据来源,通过分析DEM的建立过程得出由DLG建立DEM的关键问题是从DLG中高效获取有效的高程数据.对提取高程数据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数据格式多样性、数据提取效率和有效数据丢失等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该文采用常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对德国的TerraSAR数据(RAW)进行处理,监测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区煤矿地面沉降,获取监测矿区内地面沉降发生的位置及范围,结合实验分析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在地表形变监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9-84
为了提高无地面控制点信息和精密轨道数据时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基线估计的精确性和实用性,借鉴零中频矢量滤波的思想,提出了数字高程模型(DEM)辅助的InSAR零中频处理基线估计方法.该方法利用卫星轨道法估计基线参数初值,并根据该基线参数值,由低精度DEM模拟覆盖区的干涉图,将模拟干涉图与原始干涉图做差分处理得到差分干涉图.以零中频为判别依据,对差分干涉图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基线估计,获取基线参数初值的改正量,并修正基线参数初值,通过迭代直至差分干涉图的二维中心频率接近于0.利用甘肃兰州地区和伊朗BAM地区ENVISAT ASAR数据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有效进行基线估计,可得到与精密轨道基线估计方法相近的结果,具有不依赖于精密轨道参数和地面控制点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SRTM无效数据填充方法在数字河网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验证最新全球免费高分辨率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量任务(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在水文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湖北省清江流域为例,利用SRTM数据进行了流域数字河网提取,通过与数字化地形图DEM提取的数字河网比较,指出SRTM数据中普遍存在的无数据区域是其进行水文分析的最大障碍,常用的SRTM无数据区域填充方法会使河道高程出现较大误差,导致提取的数字河网出现偏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在实际数字化河网限制下的SRTM数据无数据区域填充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处理后的SRTM数据更符合实际情况,提取的数字河网也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及线下构筑物的稳定性有严格的要求,而铁路地理跨度大,采用定期的常规地面人工测量方法无法及时有效得到高速铁路沿线的形变,给线路的稳定性评价和列车的安全运营造成了潜在的隐患.本文以京津高速铁路永乐站至天津站区段为研究区域,利用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选用C波段雷达数据对沿线区域进行了形变监测,获得了该区域在2007-02-2010-07时间范围内的纵断面方向平均沉降速率曲线及沿线平均沉降变化率曲线;对比分析了沿线区域沉降变形规律,提出区域内差异性沉降是对线路稳定性影响较大的因素;并根据影响程度对线路进行了分级评估.该结论对于京津高铁的运营及维护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干涉雷达遥感技术及其在地学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涉雷达遥感技术是一种用于测量高程、地面位移和地表变化的全新技术。它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回波的相位信息 ,通过对同一地区进行的至少两次满足干涉条件的观测 ,获取其干涉相位和干涉图 ,进而获取 DEM或进行差分处理。文章详细介绍了干涉雷达技术原理 ,讨论干涉雷达处理的基本条件 ,分析基线、时间对干涉雷达处理的影响以及干涉雷达技术的误差考虑 ,并按步骤介绍干涉雷达技术在地学信息提取中的一个应用 DEM提取。 相似文献
11.
数字高程模型在公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公路勘测设计的特点,阐述了作为数字地面模型(DTM)子集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概念及其特点,论述了数字高程模型在路线CAD系统和公路三维建模中的应用,讨论了适合公路特点的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采集,数据结构等问题,从而为数字高程模型在公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可可西里地貌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可可西里地区地貌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地貌区划进行研究。可可西里地区海拔分为中海拔、高海拔和极高海拔三级,其中高海拔地区占据69.38%的区域。研究区夷平面广泛发育,根据地势起伏度可划分为丘陵、平原和台地3种类型。除东部三江源地区外,研究区主体未受到青藏高原强烈隆升造成的河流溯源侵蚀影响,坡度类型以小于15的微斜坡、缓斜坡和斜坡为主,地势平坦。依据地貌形态特征定量分析、地貌类型组合和地貌成因的差异性原则,可可西里地区可划分为4个地貌区:羌塘高原地貌区(Ⅰ)、东昆仑山山地地貌区(Ⅱ)、三江源丘状山原地貌区(Ⅲ)和柴达木高原盆地区(Ⅳ)。其中,羌塘高原地貌区又可划分为可可西里高原地貌亚区(Ⅰ_1)和唐古拉山高山地貌亚区(Ⅰ_2),东昆仑山地地貌区可划分东昆仑南部极高山地貌亚区(Ⅱ_1)和东昆仑北部高山地貌亚区(Ⅱ_2)。地貌要素研究可以直观、量化地反映可可西里地区海拔、地势起伏度及坡度特征,地貌区划研究可以反映可可西里地区高原、山地、山原、盆地的地貌格局和水平分异,对研究地貌特征、地貌类型及开发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道路填挖方边坡自动解析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填挖方分析是公路、铁路建设规划中的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 ,也是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的难题之一 ,随着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数字产品的成型和发布使用 ,填挖方工程的自动分析有了可靠的保障 .本文在假定已知数字高程模型以及预建道路及其边坡的有关特征参数的情况下 ,计算出填挖方以后的数字高程模型、相应的填、挖方量 .结果表明在现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础上这一算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M的流域特征提取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流域特征信息的基本原理,对DEM在非点源污染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应用密云水库北部流域的DEM进行了流域的刻划及SWAT模型运行单元水文响应单元(HRUs)的生成,在集水区面积阈值为2 km2的水平上得到的流域水系主河道与实际水分有最大相似性,共生成310个子流域和594个HRUs.从DEM刻划结果准确性的检验等3个方面讨论并总结了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陕西省耀县1:5万比例尺的DEM为基准数据,以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研究DEM转化为TIN过程中的高程误差特征。试验的核心环节是测定剖面高差阈值对所构建TIN地形描述精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阈值的增加,高程误差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获得其误差分布模型,为利用TIN对该区进行空间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精度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数字流域河网提取中的阈值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DEM提取数字河网是一种高效率荻取河网信息的方法,D8算法由于直观简单,成为数字河网提取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之一.本文采用这一模型对南川市的河网进行了模拟,并同实际河网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汇流面积阔值设定的大小与生成河流总长度存在着幂指数函数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恰当选择阈值,可使生成的河网与实际河网更加相符,也保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现有地面DEM各种不同观点的分析,阐明地面是多个单元曲面在复杂的地形结构线上拼接而成的确定表面;对把地面或其局部视为随机曲面的观点以及以随机误差概括DEM误差的流行观点和方法提出明确异议,并给出具体论据和分析.针对所有DEM生成方法均使用内插方法却大多避而不谈逼近理论和逼近误差的怪现象,分析了正确的地面现、数据观、逼近观三者之间互相依存的紧密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逼近理论量化地分析了DEM主要生产过程的误差及其作用机制,指出符合规范的测绘数据能在该分辨率上正确反映地形结构特征;给出了规范数据常用的线性、三角形上线性、双一次拟线性DEM内插方法的内插误差模型,以及偶然误差在该逼近函数下的传播模型,指出并证明了DEM最优线性内插模型及其卓越特性;运用这些模型解释了历史试验中若干引起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e on-going Three Gorges Project (TGP) aims to build one of the largest hydropower stations in the world.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have concluded that the reservoir is likely to induce medium-to-intense earthquakes. 23 GPS sta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maintain a geodetic and seismological monitoring network around the reservoir to monitor seismicity and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to facilitate mitigation activities in case an intense earthquake occurs. The velocity of GPS site was derived from 3
repeated GPS surveys. Meanwhile, another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techniques in detecting crustal deformation possibly caused by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t has been made to deriv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 using European Remote Sensing (ERS)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magery. Pairs of ERS SAR images in raw format are processed to generat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This effort
will help us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the InSAR techniques for further derivation of background deformation patterns and future
detection of reservoir-induced crustal deformation in the area.
Fo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Seismological Union Foundation of China (602015), NASA grant of US(NAG5-9065) and Key Project
of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95-12-02)
Biography: Qiao Xue-jun(1968-), male, Associated professor, research direction: crustal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19.
对弓长岭铁矿一矿区高山采区生产多年徘徊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了问题的所在。并通过分析、计算及采掘进度计划的重新编制,提出了该矿床合理的开采顺序及高山采区适宜的生产规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