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诗的特点就是真淳朴素,感情真挚,写时若不经意,自肺腑中油然而生,表面平淡而内含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其实,陶渊明描写乡村风物的诗也都类似与此,虽然写的是景物,却在心中有所感慨。陶渊明隐居前不得意,归隐后生活也很贫苦,不过灾荒、战乱都无法掩盖他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这种热爱倾注到诗篇中,融入自然,写景,也写心。 相似文献
2.
李阳春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1)
本文试图通过《归园田居》五首的评析,来说明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那些“金刚怒目”式的诗作一样政治性很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决非只在表现逃避现实的所谓悠然自得的情趣。并想以此去认识和探讨陶渊明在新的人生旅途上的进取、奋斗。 相似文献
3.
4.
5.
李艾红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7,10(2):12-15
以陶渊明、华兹华斯各自转向自然进行创作的原因为切入点,讨论了他们的诗歌虽时隔千年,却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生活背景、中西文化及哲学思想的不同,他们的诗歌也必然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隐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颇带传奇色彩的人物,《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在历代文人中有广泛影响的奇文,北宋的一代文宗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说明后人对这篇文章的推崇和它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这篇文章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和 相似文献
7.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构成了生态文艺的三个层面,而自然与自由是相关的当真正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真淳,人的心灵会得到净化.而对于完善人格的追求又会使大自然拥有深邃的内涵.陶渊明是这方面的典范.躬耕南山,委运自然,没有身名之累,虽有对死亡的恐惧,但以纵浪大化的态度消解了这种痛苦,最终形成其为后人倾羡的南山人格.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也是一位思想家.陶渊明的诗描写田园自然风光的有很多,其诗风自然、朴素天成,追求会意自适的超然境界,而自有深意.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随顺自然,并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陶渊明的思想、生活和诗歌都追求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陶渊明更贴近欧洲浪漫主义本初的精神实质,在同属自然浪漫主义这一基础之上,陶渊明与西方世界的许多作家、诗人、学者也就具备了比较研究的可能。本文尝试为陶渊明在世界各地寻求的盟友有伊壁鸠鲁、卢梭、爱默生、梭罗、惠特曼、华兹华斯、高更、荣格等。而结盟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已经漏洞太多的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改善现代人难以为续的生存方式;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了人类社会在地球上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归园田居》是我国东晋时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影响使他从少年起就有了“大济苍生”的宏愿。然而在门阀制度森严的东晋末期,由于他出身寒微,虽几次出仕,但都官微职小,而且时间也很短。诗人四十一岁时,在亲友们的劝告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亦仅在官八十一天,即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便“解印绶去职”,归耕田园,过起了“躬耕自资”的农家生活。直至去世,再也没有重返仕途。 相似文献
11.
12.
李昱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60-63
选择性心理是人们面对纷繁复杂信息时普遍的心理现象。在文学研究中,这种现象大量存在,使人看到学术他律的因素有时是很惊人的。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论述选择性心理对陶渊明研究的影响,以期窥斑见豹。 相似文献
13.
结合具体课程的研究与教学,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贴近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师生的交流与对话,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落实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感、气质和人生信念,构建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曾集本《陶渊明集》中有226个俗字,这些俗字写法主要是为了书写的便利或更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有11个缺笔避讳字,这些避讳字可以作为该版刻于南宋绍熙年间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5.
华云松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2):89-91
根据王绩的诗文总结了其在仕途坎坷中所体悟的佛教的"空"观,指出这种"空"经历了一个从"现象之空"到"本体之空"的领悟过程。认为在生活中,他以率性自适的人生态度,实践色即是空的体悟,这种人生实践,又是以醉酒自适为终极表现的。 相似文献
16.
裘文意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0(5):51-53
陶渊明均以隐逸诗人的身形出现在大家面前,如对其人生经历、写作动机、人格本质等方面作较为深入地考查,我们发现在其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儒道两派人生观的消涨融合,来探讨"陶渊明们"矛盾心理世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鹏飞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1)
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的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弃、性灵升华并建构了匠心独运的人生化、艺术化、审美化、愉悦化的"南山人格"模式的审美妙境. 相似文献
18.
陶立霞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0-33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康德哲学的巨大历史课题。自然合目的论作为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独特的理解。康德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传统的目的论自然观,在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给予了深刻反思,具有当代和谐自然观的意蕴,对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材料研制中经常要对材料的有关物相及其相变进行经常的、大量的检测。在这些检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相变类型。该文提出如何用重折率法来检测晶相的相变类型。这种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20.
《蝇王》中"性本恶"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音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1):96-98
分析了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最著名最有争议的一部小说。认为其证实了人性邪恶的本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