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诺在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两种文化”,也就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在当时显得弱小,在两种文化之间也存在隔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人认为,现在科学文化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大行其道。实际上,面对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面对中国越发强势的官本位,面对中国扭曲和破碎的市场,科学文化不是过分,而是不足。当代中国,有待坚守进而弘扬科学文化,由此方可改造传统文化,推进人文文化,以最终推进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图书推介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20):123-123
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 刘大椿,吴向红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定价:39.80元 通过叙述16~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重大科学文化事件.介绍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艰难前行和最后兴起的历程.回答了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这个“李约瑟难题”,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文化演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任鸿隽——中国的“科学事业家”,将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建设与推进视为自己一生的理想与追求。他参加过辛亥革命,最终没有成为政治界的革命者,却推进了,科学在中国的“发达与应用”(任鸿隽语)。成立中国科学社、办科学杂志、任职中基会等等,任鸿隽不愧为中国科学从无到有的拓荒者。通过解读《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从大量任鸿隽关于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实业和教育等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科学在中国的建制化等等方面的文字,阐述任鸿隽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4.
把中国科学的发展放在中国化系统大背景中进行研究,是探讨中国科学兴衰原因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代中国科学在世界上的领先与其在近现代落后,主要是受到了其化系统中传统思维偏向及其外部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传统化基础上如何建构一个适应科学发展的人环境和化系统,是发展中国科学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推动中国科研领域,特别是女性科学工作者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欧莱雅(中国)携手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在中国设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让“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为中国带来了“赛先生”,之后的百年间科学对国家建设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科学精神在当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从科学精神的内涵出发,回顾了自五四运动以来科学精神在中国的百年传承,论述了国人的科学观历经由救国利器到建国生产力、重要文化元素等观念的步步深入的过程,明晰了科学精神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位置,并以科学精神为标准剖析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和现存的问题,针对科技体制改革的现存问题和未来走向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科学哲学经历了几十年的艰难发展过程后,目前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文章从积极寻求新的理论生长点的角度,回顾了科学哲学的历史、它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关系等,总结了经验,指出中国科学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从“为了外交的科学”“外交中的科学”和“为了科学的外交” 3个方面出发,梳理了1992年中国和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的科技活动。以色列通过“为了外交的科学”,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中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巩固和提升了双边关系。通过“外交中的科学”,以色列在中国建立了多个具有不同特色的产业园区。当前,以色列加大在华吸引投资力度,进一步助力本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了“为了科学的外交”。  相似文献   

9.
提起道家,传统都认为道家是反科学的,但孰不知道家反是什么科学。近几年来,对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之问题炒得滚烫,其争论结构似乎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至少是在sciencd本来意义上的科学是没有的。这样一来,说道家反科学就是一句十足的空话。如果从今人所理解科学的宽泛意义来看,中国古代还有科学的话,道家是否又将其作为对立面以反之。本文就此逐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一些精粹内容将要复兴,这是大势所趋.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天,作为对“还原论”方法的补充,还需要从整体上研究复杂性事物的方法.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又在这一方面做得最成功,积累最多的经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最精粹的内容之一.就是从整体上研究世界、研究人类、研究事物的.离开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你要想从整体上去研究复杂性事物是非常之难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一直都没有掌握这种方法,而中国早就掌握了.到现在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经验.西方文化要从头去创立这种方法很难,不是说几十年、几百年就能突破的.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只要总结得好,去芜存精,把确实迷信、愚昧的东西去掉,保留它的精髓,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再加上学习西方文化,中国的科学文化一定会复兴.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一生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创立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2.
近代科学在中国萌生较晚。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对基础和应用科学的研究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已形成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力量。中国科学的现状、今后发展方向等问题引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以下的“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3.
褚艳华 《科技信息》2009,(32):I0084-I0085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寻求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是不懈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是不断走向科学发展的历程。在探索的过程中既有深刻的教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未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地理学的重大进展及走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世纪中国地理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按历史时序可列举15项重大事件反映中国地理学在本世纪发展的脉络;展望未来,中国地理学有望在全球环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3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宗旨在于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对中国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案和战图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朱新娜 《科学世界》2011,(12):54-60
于2008年开始的中国地学史上最大的科学专项——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在默默运行3年后,于2011年进入关键阶段,包括“超级科学钻”在内的一系列关键工程都会在近期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世界》2007,(7):82-83
为了纪念《科普法》颁布5周年,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科普工作,使全社会真正形成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的讲话精神,中国无神论学会和中国反邪教协会共同发起,联合中国科技馆、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于2007年6月12日在中国科技馆召开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宣传——纪念“科普法》颁布5周年座谈会”。  相似文献   

17.
高腾 《太原科技》2011,(9):13-14
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50%,这意味着千年历史的“农业中国”从此进入“城市中国”的时代,在您看来,我国应如何在政策上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马博士:这个问题很重要,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科学的城市化政策无疑会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的政策是在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从"李约瑟难题"到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研究的系统考察,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席文解答的分析,指出李约瑟难题所依存的观念语境依然是科学西方主义,只不过是温和的科学西方主义,在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科学革命的内涵、特点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征稿简则     
《中国科学(G辑)》2013,(5):F0003-F0003
简介:《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报道物理学.力学和天文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月刊.收录情况:《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与其英文版SCIENCECHINA 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刊物,前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并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三要素及其人文意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科学知识是零散的,科学的精神和理念也就无法张扬。在西方文明中蕴育成长起来的科学传入中国之后,国人先是接受西来的科学知识,然后才体味这些知识所包含的人文理念和精神。纵观历史,科学的发展首先增加了人类的知识,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观念,这主要表现在当代人对宗教的信仰逐步弱化,对各种古代迷信逐步疏远,对科学的信念逐步增强。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精神处于更高的层面。在很长时期里,我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都把努力普及科学知识放在首位,希望通过科普让社会公众掌握科学以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