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杂文的诞生和被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然而,要为它下一个准确的、众所公认的定义,还是相当困难的。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里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而已集》以后的杂文集于,鲁迅大体上都是这样编辑的。在写完上引一段话的第二天,鲁迅又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万字。”(《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由此看来,鲁迅是把除《呐喊》、《彷徨》、《故事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讽刺小说讽刺范围明确而狭窄,而《围城》的讽刺之光则无所不在,可以说是不放过任何人、事、物,构成了丰富博大的讽刺世界。同时,《围城》集讽刺作家所采用的各种技法于一身,讽刺技法丰富多彩,不仅与幽默、喜剧合流,还运用锐利、俏皮的语言,道出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哲理,呈现出机智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顷阅《鲁迅研究资料》第3辑,上面谈到《二心集·序言》署名男儿的《文坛上的贰臣传》,说:“这篇文章是否在‘某报’发表过,或真是《民国日报》故弄玄虚”,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334页)。从我所接触到的材料来看,这“某报”似乎是《轰烈报》。证据如下:鲁迅主编的《新地月刊》(即《萌芽》月刊第6期)上刊载《社会杂观三十八·所谓“左派”》一文,批驳右派对革命者的攻击,当中引到《轰烈报》的谬论:“《轰烈报》说:‘鲁迅先生在共产党诅骂到怕之后,一拉拢就屈服了,光华书局所出版之《萌芽》,名为鲁迅主编,实则是共产  相似文献   

4.
谈意境(下)     
四、意境的优美与壮美 意境有优美与壮美之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王国维在这里所说的境界的大小,就是指意境的壮美与优美。他解释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时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人间词话》)他进一步举例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空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园’,此种境界,可  相似文献   

5.
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对鲁迅的<阿Q正传>和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中的幽默讽刺进行比较,发现鲁迅的幽默讽刺具有真实反映生活、表层幽默与深层悲剧结合、表层幽默与深层讽刺结合、微观幽默与宏观悲剧结合等特色.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具有表层虚构深层真实、幽默与讽刺有机结合、幽默为珠讽刺为线串成喜剧等特色.随后对其中的相同、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两个作品中幽默与讽刺特色的不同,是由于作者所处社会环境不同,是他们不同个人经历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一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幽默情调的小说,曾经取得过很大的成绩。如鲁迅、张天翼、老舍、赵树理的小说就各有其独特的幽默方式,并且塑造了一批幽默性格。如阿 Q、华威先生、二马、二诸葛、三仙姑等。笔调风趣诙谐,人物心理、言行滑稽可笑,但真正的幽默还在于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深厚的思想内容。正如林语堂在《论天下》中所说,幽默观核心“在实质不在皮毛,在见解不在文字,必首先对社会人生有相当见解,见解而达于‘看穿’时,幽默便自然出来。”这些小说即如是,不仅语言幽默,人物幽默,而且,见解也是幽默的,是一种以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上看,民间文学作者最初就是鲁迅所说的“杭育杭育派”。鲁迅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鲁迅《门外文谈》)。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口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就是最初的民间文学作品,它们的作者是原始社会的劳动群众。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阶级还没有形成,大家都是劳动者、生产者,共同生产,共同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中国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类。但那和今天的‘艺术家’、‘建筑家’之类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学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可是我们现在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建筑家’。不过‘艺术家’等的‘家’也是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二年第四期《辞书研究》上,刊登了朱方同志写的《“嵌”与“赤嵌”》的文章。文章对台湾的地名“赤崁”还是“赤嵌”的问题作了一番研究,摆出了很多确凿的资料,指出台湾无“赤崁”而只有“赤嵌”,其说甚是。文章又说:“‘墈’、‘坎’都是实有的汉字,字典里都查得到。以‘赤坎’为地名的,广东、福建沿海就有几个。‘崁’,却是个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台湾统治时五十年(1895—1945)中造出来的字,我怀疑这是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形声字构字法,自造的汉字。”  相似文献   

11.
幽默功能谈     
幽默是英文Humour的音译,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各说不一。有人认为它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有人则认为它是:“美学名词英文Humour的音译。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在文艺学领域里,人们常把“讽刺”“滑稽”等喜剧性范畴作为它的近邻。由于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故有人认为“幽默”就是“轻微的讽刺”或“高级的滑稽”;又由于“幽默”时而带来哀伤,时而带来欢悦,故也有“含泪的笑”或“健康的笑”等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12.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1)落花在地面散乱着; (2)落花在空中飘舞着; (3)繁花在枝头盛开着。 就第(1)种意境而言,是‘落花遍地如锦’。景色虽美,但毕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就第(2)种意境而言,是‘乱红纷坠如雨’。虽是动态,但未免‘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春色将闲’(寇准《踏莎行》,第(3)种则是‘繁英枝头如火’。画面灿若朝霞,生机蓬勃,见得世外桃源,春光无限。故就文章旨意细细品味,则以取第(3)说为长,这乃是循章解句择其当”(句中加点号原有)。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秋夜有感》诗,向来众说纷纭,直到现在还是莫衷一是。正如严迪昌同志在他的《读鲁迅〈秋夜有感〉诗》一文中(载《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一期)所归纳的那样:除了认为这诗是写张梓生年青时“艳遇”的“游戏说”纯属荒唐,可置之不论外,三十年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有感于半年前“时轮金刚法会”而讽刺求神拜佛;(二)对当时“残山剩水小朝廷的内内外外,种种反动事实”的“感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寓言》章节中,曾使用“滑稽”,“戏谑”,“玩笑”等语词评论《伊索寓言》事实上他已触及了寓言文学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即喜剧性,这一特征并非《伊索寓言》独有,我国先秦寓言体现得更鲜明突出,先秦寓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人物,情节和语言已形成浓厚的喜剧色彩;幽默,滑稽和讽刺构成了先秦寓言最主要的喜剧形态,本文拟从艺术手法角度,对先秦寓言喜剧性产生的诸多因素进行粗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5.
茅盾曾说,在旧小说中,他喜欢《水浒》和《儒林外史》,并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青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然而,在他自己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写作的,则仅有3个短篇:《有志者》、《尚未成功》和《无题》。这3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他在以前创作的《春蚕》、《秋收》、《残冬》相似。茅盾晚年在《一九三五年记事》中曾回忆到这3个短篇的创作经过,并且谦逊地写道:“我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用的是讽刺揶揄的笔调,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也算别具一格。后来有人把这三  相似文献   

16.
代词“您”的后边能否加“们”表示复数?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重要语文刊物纷纷发表文章,对它进行热烈的讨论。有些同志认为:“‘您’没有复数,北京人从来不说‘您们’。因此,普通话也不应该有‘您们’”(王力《谈谈写信》见《语文学习》1980年第3期)有些同志认为:“近几年出现‘您们’的写法,看发展趋势,很可能为大家接受”。(林杏光《汉语五百句》第9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有些人则直截了当指出“‘您们’的出现是大势所趋,也是适合社会交  相似文献   

17.
春节将至,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吕晓志老师正计划着找几部美国的情景喜剧,作为假期的放松手段。 吕晓志春节时要回山西,除夕晚上肯定还要陪老人看央视春晚。“其实真的没对什么节目有期望了。从前有些作品很不错,比如赵本山的小品《牛大叔提千》,就是替乡村小学要账装玻璃,到县里看到干部公款吃喝,最后事儿没办成,‘学会扯淡了’。除了滑稽、幽默还有对现实的讽喻,达到了喜剧的另一层高度。”  相似文献   

18.
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曾指责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充满“八股选家气”。“草蛇灰线法”,便是用来做这种指责的最重要的一条证据。他说:“例如圣叹最得意的批评是指出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四次‘帘子’(按,实为十六次)和三十八次‘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  相似文献   

19.
读来编往     
《科学世界》2010,(1):94-94
我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看《科学世界》也有两年了。两年来,《科学世界》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正如你们所说:“《科学世界》不是用‘Ctrl+C’和‘Ctrl+V’得来的,每篇都是原创。”也正是通过阅读杂志,我得到了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春蚕》是“五四”以来的杰出短篇小说之一。《春蚕》中的主要人物老通宝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旧中国老一代农民形象。茅盾说过:“老通宝这个典型(即使不是十分明显的)是取自邻村的一个农民‘丫姑老爷’”。这对于我们理解典型塑造是很有启发的。所谓“丫姑爷”,就是茅盾祖母身边一个丫头的丈夫。茅盾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多次提到过这位“丫姑爷”。1932年8月,茅盾在《乡村杂记》中写道:“我们家有一位常来的‘丫姑老爷’,——他的女人从前是我的祖母身边的丫头,我想来应该尊她为‘丫姑老爷’,庶几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