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利用微波的诱导催化作用结合活性炭的吸附和还原能力可以实现烟气中硫氮氧化物的还原脱除。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对反应产物的测试,分析了微波脱硫脱硝的反应历程。利用热力学原理对活性炭碳热还原脱硫脱硝的热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照活性炭同时脱硫脱硝过程可以分为慢速反应区和快速反应区2部分。高温反应区SO2和NO的反应表观活化能分别为30.69和24.06kJmol-1。研究结果反映出微波不仅以其热效应促进了脱除反应的进行,更发挥了它的诱导催化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自行设计的内置紫外光-鼓泡器中,利用UV/H2O2高级氧化工艺湿法脱除燃煤烟气中的NO气体.主要对紫外光强度﹑H2O2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溶液温度﹑NO初始浓度﹑液气比以及O2浓度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紫外光强度﹑H2O2初始浓度﹑NO初始浓度以及液气比是NO脱除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最佳条件下,UV/H2O2脱除NO的效率最高可达到82.9%.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TiO2光催化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方法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TiO2光催化机理,提出新的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方法。重点研究了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因素以及TiO2光催化的SO2和NO脱除机理。通过改变模拟烟气中氧气浓度、烟气湿度和照射时间等因素,确定了同时脱硫脱硝的最佳实验条件,获得了98%脱硫效率和67%的脱硝效率。根据脱除产物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TiO2光催化的SO2和NO脱除反应机理。即在实验条件下,部分SO2被氧化成SO3,绝大部分NO的被氧化成NO2和NO3,这些氧化产物通过吸收液吸收得到去除。 相似文献
4.
微波辅助湿式氧化处理对硝基酚溶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活性炭固定床反应器在微波辅助湿式氧化作用下对对硝基酚(PNP)溶液的降解情况. 在消除活性炭吸附作用后, 两种浓度(218.6和1200 mg/L)的对硝基酚溶液在微波功率500W, 水流量6.4 mL/min, 空气流量40或60 mL/min条件下的去除率大于90%, 矿化率超过65%. 微波作用机理与普通的电加热不同并使溶液的可生化性从0.284提高到0.607. 苯酚、硝基苯、氢醌、苯醌等是主要的降解产物, 以此推测出微波辅助湿式氧化作用下对硝基酚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5.
微波加热化学反应中热失控条件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研究了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微波加热化学反应热失控的条件.首先,基于反馈控制原理导出了热失控的工程条件,给出了其数学定义.然后,通过对波导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进行微波加热的仿真计算,定量研究了4种不同特性的化学反应在不同的输入微波功率的温升速率,讨论了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热失控与传感器响应时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在用海因法生产甘氨酸的过程中,为了精制甘氨酸,需要用大量的活性炭对甘氨酸母液进行脱色,而脱色后的活性炭就成了废活性炭.为了实现废活性炭的再利用,针对此废活性炭用酸解法对其进行再生.研究了再生酸种类、浓度、用量、再生温度和再生时间等对废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再生条件:硫酸质量分数为70%,硫酸溶液与废活性炭的... 相似文献
7.
报废陶瓷汽车催化剂氯化过程中Pt的挥发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各种条件下报废陶瓷汽车催化剂中元素铂和氯气在700℃反应过程中铂的氯化物的挥发行为。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中添加氯化钠或活性炭都能使氯化过程中铂的氯化物挥发性降低。增加一氧化碳预处理温度至700℃,增加氢气预处理温度至500℃,增加氧气预处理温度至700℃都能使氯化过程中铂的氯化物挥发性能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烟气同时脱硫脱氮的高活性吸收剂的表征及脱除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飞灰、工业用石灰、少量锰盐添加剂为原料制备了具有同时脱硫脱氮性能的“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 在烟气循环流化床(CFB)上对“富氧型”吸收剂的脱硫脱氮性能进行了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富氧型”吸收剂能够实现高达94.5%的脱硫效率和64.2%的脱氮效率.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飞灰、工业用石灰、普通高活性吸收剂、“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和反应后的“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进行了表面微区分析, 结果表明, 普通高活性吸收剂和“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颗粒表面可以观察到白色薄层状物质; 钙元素在二者表面的平均含量高于吸收剂主体的钙含量; 反应后的“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颗粒表面具有多孔特性; 氧化性添加剂主体元素锰在“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表面分布均匀; 脱硫脱氮反应后的吸收剂中出现了硫元素的峰. 化学分析方法对吸收剂的脱硫脱氮产物进行的成分分析表明, 反应后的吸收剂中除了硫物种外还有大量氮物种. 由X射线能谱分析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 CFB内的主要脱除过程为化学吸收, 脱硫产物主要为硫酸盐; NO首先被快速氧化为NO2, 进而发生化学吸收反应, 脱氮产物主要为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9.
以地产龙虾壳为原料.探讨微渡辐射法快速制备壳聚糖的工艺。着重时微波辐射法制备壳聚糖的加热时间、碱液浓度等对壳聚糖脱乙酰度、粘度等性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和酸碱法制备壳聚糖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法制备龙虾壳聚糖的适宜工艺为:碱液浓度45%;微波加热15min;微波功率280W;具高效性。用该法制备的龙虾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谱图与市售生化级壳聚糖的图谱基本一致,且工艺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
10.
多级压缩回热能够显著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效率,然而当其应用于燃煤发电领域时,由于回热程度的提高,锅炉尾部烟气余热吸收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一次再热三级压缩S-CO2循环(TC+RH)和有机朗肯循环(R123)深度耦合的联合循环,通过优化系统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过程,逐步提高系统性能.首先通过ORC同时逐级吸收S-CO2循环冷却器与锅炉烟气热能,降低锅炉排烟温度、提高锅炉效率.在S-CO2循环主气参数为620°C/30 MPa时,排烟温度从132°C降低到123°C,系统发电效率从47.13%提升到47.24%.引入有机朗肯循环(ORC)构建的联合循环可以有效地吸收锅炉尾部烟道烟气余热,获得更高的锅炉效率从而使系统发电效率提高.进而在耦合ORC的基础上,充分利用S-CO2循环冷却器变温放热特点,通过空气与R123共同吸收冷却器内高温段热量,实现系统发电效率的进一步提高(47.24%~48.90%).本文为同时实现高效吸收锅炉尾部烟道烟气余热以及回收循环冷却器...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介绍了量子遥感的概念和量子遥感与遥感的区别.然后概要阐述了中远红外在遥感和量子遥感中的应用、量子遥感中远红外实验过程及其结果,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得出三条实验结论.该实验为量子遥感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与消融的量效关系。方法兔肝VX2肿瘤模型按功率不同予以首次辐照,24h后各组再予180W在相同参数下行单条直线扫描。分别于首次、再次辐照后观察靶区的变化,测量再次辐照后消融区域的长、宽、高,计算体积及相应的能效因子(EEF)。结果备纽靶组织均于单条线扫后出现消融,消融纽织的形态随首次辐照功率的增加而不规则;消融后的EEF和首次预辐照功率存在负相关关系(r=-0.941,P〈0.01)。结论研究HIFU预辐照剂量和消融效率间的关系能为HIFU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剂量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和聚苯乙烯材料研制了具有与天然砂岩相似孔隙分布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孔隙体模型,通过不同孔隙率模型的SHPB冲击实验和CT扫描实验观察和分析了孔隙体中应力波的传播特性以及传播过程中内部孔隙和固体介质的变化.研究表明:1)孔隙率显著影响应力波的传播特征.相同应变率时,孔隙率越大,反射波幅越大、波峰越多、透射波幅越小;孔隙率降至5%时反射波接近于单峰;应变率越高上述现象越明显;2)孔隙体的能量耗散率WJ/W1随孔隙率增加而线性增加,WJ/W1对应变率较敏感;3)应力波传播性质和能量耗散行为的差异与孔隙的演化机制有关.孔隙率低于10%时内部机制表现为固体介质破裂或形成新孔隙,应力波能量主要被消耗形成新开裂面或新孔隙,原有孔隙变形不大.此过程中应变率对改变孔隙形状的作用不明显;孔隙率高于15%时孔隙演化机制与应变率有关,低应变率时仍以固体介质开裂或形成新孔隙为主,但新增开裂面或新孔隙的数量相对较少;高应变率时内部结构变化同时存在固体介质开裂和孔隙变形两种机制,其中孔隙变形占较大比例,应力波能量大部分被消耗于孔隙变形,表明只有在高孔隙率和高应变率条件下内部孔隙才会发生明显的变形.孔隙离心率e可以较好地刻画应力波作用下孔隙的变形. 相似文献
14.
为检测食品中胺鲜酯残留量,以大米、白菜、玉米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食品中胺鲜酯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方法。样品经丙酮微波萃取,固相萃取柱净化,氮吹浓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胺鲜酯在20~4000 n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方法检出限6μg/kg,定量限20μg/kg。在40~4000μg/kg的添加水平,胺鲜酯的回收率在95%~107%之间,方法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该方法适用于食品中胺鲜酯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研究煤油在超声速冷态气流中的雾化现象.利用下吹式超声速风洞产生超声速气流,煤油喷射采用高压氮气驱动,流场显示采用阴影和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方法,改变来流总压和煤油喷射压力,得到了流场阴影照片和煤油荧光光强分布图像.结果表明:结合阴影和PLIF方法,是研究煤油在高速气流中雾化现象的较好方法,PLIF法可精确显示煤油液滴分布,阴影法可显示流场波系,为PLIF法提供补充;射流和来流的动压比越大,穿透深度也越大,射流更容易破碎和雾化,但同时也会诱导更强的激波,造成更大的总压损失;三维、非定常表面波是引起射流柱破碎的重要因素,较大的动压比会加速表面波的发展,增大表面波的振幅,较小的动压比会抑制表面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