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以“格局-结构-过程-机理”的研究思路贯穿始终。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以及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实验测试数据质量的提高和数据量的增加,当今地理学的研究在空间尺度上同时向微观、宏观两个方向扩展,模型研究不断科学化。近十年来,“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迅速,地理学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表多种自然与人文过程的耦合研究,正在不断完善认识与深化理论。本文在总结当代地理学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地理学思想的发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元研究:地理学的基本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理学对于其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空间系统--和研究核心--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主要遵循着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等三个基本的科学研究维度来进行。在地理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地理学的认识的发展历史中,地理学的基本性质,逐渐被明确定义化为综合性、PRED性、软科学性和工程技术性。这些决定了地理学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教育价值。地理学价值的实现深受多种因果反馈关系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它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将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继续存在的发展。长期以来,尽管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陆续建立了多门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但是,很少有人用空间的观点或者说从地理学的视角去探索教育,很少有人就用地理学的和方法去研究教育中的问题。本文是对教育研究的地理学方法论的开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纵观经济地理学学术史,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地理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经济地理学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创新。1前瞻与反思1.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再认识地理学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心任务是要研究在空间上不同地域的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物质交换。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也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的,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  相似文献   

5.
试论社区研究在社会地理学中的基础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关于社区的概念尚无严格的界定,但社区研究仍是神经学和地理学研究中的活跃领域。作为社会地理学研究基本单元的社区研究,可以促进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化,并且可以作为地理学研究社会的切入点。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不同的社区空间类型划分探讨社会地理的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的贫困与出路(Ⅰ)--地理学危机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地理学发展滞后的哲学根源,揭示了“地理学危机”的实质。文章指出:由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即差异性、整体性和复杂性与当代科学赖以发展的两大基础即传统的形式逻辑(特别是数学方法)和系统受控实验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导致方法论的“例外”,地理学偏离了标准科学而走不出“形而下”的境界,以致至今未能真正地建立起学科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地理学所研究的“实在”并非由单纯的“空间”要素构成,这个“空间”仍潜藏着迄今人们尚不清楚的某些特征,“规律”产生于人们对“现实”和“实在”的认识,后者规定前者,讨论中,本文提出首先应建立一个与世界“真实性”这一哲学问题相关的地理学的“实在”的概念,并且要遵从它。只有这样,地理学才能获得理性的进步和实质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中国地理学势必在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对于20世纪地理学思想的系统评价与科学继承。而应该怎样研究与构建地理学思想史就成为了地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为此文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教育地理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立教育地理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内容及学科结构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教育地理学是一门从地理学的角度,用空间的观点,系统研究教育地域组合的形成、发展及教育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边缘性科学,其研究既填补了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又为教育科学的深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独特的视角,对促进我国教育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服务业地理学的精神型(非物质型)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研究方法论的人性化实践的研究重视不够。相比之下,“人性的”服务业地理学比起“人的”服务业地理学更为根本。服务业地理学研究有潜在意义。具体体现在时间流的类型、熵增熵减的服务事件意义和服务业时空事件的广义集合应用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仅重视对世界的解释而且重视对世界的改变的实践论的哲学观,为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世界的地理图景即地理学世界主要应界定在常识、科学和哲学三个层面上。地理学科学世界与地理常识世界以及地理哲学世界的思维的最基本的工具是概念思维。作为理论的基本形态之一的科学理论或作为科学的基本形态之一的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系统性、逻辑性、真理性、多元性和还原性。同时,科学理论具有说明、预言和方法论等多种功能。作为理念系统的方法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方向,途径、策略手段、工具及其操作程序的选择系统。以地理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方法论规定了地理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作为独立的科学的地理学,是有自己的科学结构的,包括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地理学理论结构应当以科学哲学和科学认识论为基础,构建成公理体系。这将需要更多优秀的地理学家自觉地、长期地探索和创造。地理学的结构对于地理学的发展和完善,以及价值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元研究: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其研究核心既不是人地关系,因为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不只是地理学,也不是地域系统,因为研究地域系统的学科也不只是地理学,而是着眼于地域系统角度的人地关系或着眼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的确立是以对地理学研究课题的中心的稳定性问历史根据,以对地理学基本概念的复合为逻辑根据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应该从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等方面来认识研究,同时,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状态和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论述了人地关系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地理学元研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元地理学的角度,基于科学哲学的科学发展模式论和科学社会学的科学发展动力论等论述了地理学的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和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黄秉维院士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秉维院士是我国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开拓者。他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去其存在的依据”,他始终坚持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方向和实践。简述了他的地理综合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论述了不断开拓的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新领域,诸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地表热量平衡与水分平衡、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坡地利用与改良、陆地系统科学等;揭示出他的地理综合思想已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且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现应大力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地理学界兴起一股人居环境研究热潮,许多地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回顾了理学界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传统与优势的基础上,论述地理学研究人居环境所涉及的尺度与角度,归纳并总结了其中主要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人居环境评价、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居住空间研究、人居环境预警研究和人居环境的社会性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未来地理学在人居环境研究中应当加强的4个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地理信息系统最初是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和空间技术出现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空间决策制定的需求日益增长.G IS中含有大量的空间和属性数据,有着比一般关系数据库和事务数据库更加丰富和复杂的语义信息,隐藏着丰富的知识.本文提出了一个智能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框架,将空间数据挖掘(SDM)和范例推理(CBR)技术应用于其中,加强空间数据、模型分析和表示能力,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使得决策行为科学化、可视化和直观化.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实验与实习相割裂;二是认识与验证型实验、实习占绝大多数;三是组织模式为:教师讲、学生记笔记、写报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研究型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模式与组织体系,把实验与实习结合起来;减少验证性实验实习,以问题为导向,将专题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核心的地理学,善于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对于根据地理环境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即施行地理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工程已经成为地理学应用方向乃至理论方向的一个重要(潜在)范畴。文章从地理工程的涵义、地理工程的基本原理、地理工程的基本内容、地理工程的基本方法和地理工程的事例论述了地理工程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