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两句是承接上一句“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的关系递进而来的。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容易亲近就能够长久,有成功就能够成就大业。能够持久是贤人的美德,能够做大事是贤人的功业。从这两句话中同样可以看出《易经》容易、变易、不易的特点:短短两句话,言语上容易,也环环相扣地说出了容易的道理,却蕴含着千百年来“贤人”们所遵循的成功法则,是“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世易时移,把握了妙明真理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易经》是讲“变”的,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容易,变化无常也不难,但是如何把握权变,如何“变”又始终不偏离正道就难了。所以,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相似文献   

2.
小易 《科技智囊》2006,(6):57-57
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是对“乾、坤”所秉持的“易简”原则进一步的推演:大道运行, 容易就更易于了解“易”的本质,简单就容易遵从。后面一句则环环相扣进一步说明了“易知”、“易从”的好处:容易了解“易”平直的本质就会有亲附,简易顺从、容易遵从就会有功效,有成就。容易感知就使人不费解,就容易使人有亲近感和依附感,而容易遵从就意味着容易施行,就容易形成阶段性成果。的确,看看很多人的成功经历,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小易 《科技智囊》2006,(8):71-71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此句是《系辞》上传第一章最后一句。从字面上理解,顺承上几句的演绎逻辑,从易知、易从推导出可亲、可久,最后又归结到圣人的“德”与“业”,可以看到,从“乾”、“坤”的“易知”、“简能”最基本的原点出发,到这里已经演化出盛德与大业,推演的脉络是清晰的、顺理成章的。最后的归结点再进一步放大,即天下的道理可尽收于此。把握了天下的道理,获得了道的真谛,则“人生的本位”、“人生的价值”都可以从中“自然天成”落定了,换句话说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诗经》变风变雅和以色列先知书具有大致相同的特质:它们都是产生于王朝衰落过程中的精英文学,贯注其中的是一种以哀怨为基调的爱国主义精神。但由于社会理想和宗教观念不同,变风变雅多有对贤人见弃、小人得道的不满,而以色列先知书则试图通过拯救民族的灵魂以实现民族的复兴。表现于其中的君子小人之辨和义人恶人之辨,有着绝然不同的文化内涵。由此可看到在民族苦难中萌生的两种绝然不同的理性之光  相似文献   

5.
有的人学英语时为时不短,可仍觉得句子结构复杂、神秘。本文在对英语的句子进行了剖析后,指出句子就其成分来说,也有其主次之分、纲目之别。在阅读时,应搞清句子的内部结构及各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合句的意思也就能够明白了。  相似文献   

6.
文化     
小易 《科技智囊》2013,(12):79-79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这段话的原意是: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氏兴起,实行变革,使百姓不过于疲惫劳累,致治而化育,使民从其所宜。易道,穷尽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可长久。所以“有来自上天的保佑,吉祥而无所不利。  相似文献   

7.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此句是《系辞》上传第一章最后一句。从字面上理解,顺承上几句的演绎逻辑,从易知、易从推导出可亲、可久,最后又归结到圣人的“德”与“业’,可以看到,从“乾”,“坤”的“易知’、“简能”最基本的原点出发,到这里已经演化出盛德与大业,推演的脉络是清晰的、顺理成章的。最后的归结点再进一步放大,即天下的道理可尽收于此。把握了天下的道理,获得了道的真谛,则“人生的本位’、“人  相似文献   

8.
《耆旧续闻》与《齐东野语》所载陆游《钗头凤》词本事,信者有之,疑者也有之,各言理由。未有确论。本文以为上述二书记事细节上或与事实有出入,然大体不差,尤其是陈鹄云其亲至沈园见此词题于壁间,更是不容否定。词中“宫墙柳”句,疑者云沈园之墙不得云宫墙,本文解“宫”指与沈园相邻之禹迹寺。  相似文献   

9.
小易 《科技智囊》2009,(1):73-73
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这一句是在继续阐明“白茅错地,何咎之有”的内涵,也是在展示这样的做法所构成的因果。原文可以直译如下:茅草之为物本来很纤薄不贵重的呀,而可用于承垫祭祀品,则其用处则很重大。人如能以此谨慎之道前行,必能无所错失了。  相似文献   

10.
<论语·尧曰篇>"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肤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与"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被认为引自<尚书>,前者或疑为<夏社>佚文,或以为<汤誓>逸文,或以为另一篇<汤誓>,其大旨或视为伐桀告天,或视为祷雨之词,但均为帝王承担责任的言辞,而帝王承担责任则是涉及如何为政的主旨.后者或以为出自<泰誓>,或以为逸词逸句,其大旨或以为伐伐告天之辞,或以为武王诛封誓众之辞,或以为周武王封诸侯之辞,然其中却蕴含着君王应该用贤人与承担责任爱护百姓之含义.<论语>该章的主旨是从制度、民心等多个角度说明如何为政的.此两处虽然与原文主旨不同,但客观上存在让人阐释成如何为政的文化空间.因此,此两处<论语>引<尚书>,其阐释有了断章取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承接上文,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讲的是八卦的形成过程。而这一句则顺势推演,从八卦进而到万物,这一句展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引伸与触长。这里自然就会提  相似文献   

12.
纵观历史,古往今来国家强弱盛衰无不与人才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历代先贤都十分重视用人。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从历史的启示中总结出了“爽邦由哲”的名言。《吕氏春秋·求人》篇中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关于用人的重要性古人也有论述,《韩非子.观行》中说:“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不能自举。”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只要用得其人,国泰民安的局面不愁不会出现,他说:“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宝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得贤臣所致也。”一言以蔽之用人之道是立国之本,安邦之略。那么古人是如何用人的呢?  相似文献   

13.
峭峭 《青年科学》2011,(2):44-44
古代滴血认亲的方法 古代“滴血认亲”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叫滴骨法,另一种叫合血法。 滴骨法,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实例记载,是指将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头上,观察是否渗入,如能渗入则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统关系。《洗冤集录》记载: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  相似文献   

14.
小易 《科技智囊》2011,(6):67-67
前半句粗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诸多方家也没有在这句上多作停留,多半对此半句的解释为:《易经》之神妙足以知道将来变化之理,其智慧足以储藏既往的知识经验。谁能参赞于此呢?谓如此为易,则过去未来无有不知了。盛赞易道之广大,易学之绝妙精深。  相似文献   

15.
吃新鲜蔬菜要比冷冻蔬菜更有营养错。新鲜蔬菜和冷冻蔬菜的营养价值是相等的。蔬菜营养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烹调方式,如烧得过久就会使维生亲受到破坏,放水太多也会损失大量的维生素。吃水果可以减肥错。几乎所有的水果都含有糖分,尤其是香蕉。葡萄和苹果等含糖量更高,因此吃水果不能减肥,如吃得多还容易增肥。M不吃甜食是理想的减肥措施对。控制体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少吃糖。据营养专家研究,每块口香精含有9卡左右的热量,如果摄入了相当于389卡的热量,那么至少会增加0.45kg的体重。淀粉含量高的食品,如大米、面粉、马铃薯等热量很…  相似文献   

16.
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看到很多执教老师都有一个课前谈话的安排。有些教师认为这是一个噱头,笔者则认为不然。其实这短短的几分钟,功能可大着呢!  相似文献   

17.
陈饴媛 《科技信息》2009,(20):I0106-I0106
《论语》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和“父母唯其疾之忧”两句的释义历来争论较多。“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理解为“君子不敦重就不威严,学习了就不会鄙陋”更为合适。“父母唯其疾之忧”应理解为“(孝就是)子女只担心、忧虑父母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作为女性有时候真是挺不容易的,仅仅是身材这一条,就在每天的生活中承受方方面面的压力。时间久了,可能自己都有些迷惑,评判自己的身材,到底是谁说了算?  相似文献   

19.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有如亲聆切切私语,谆谆嘱托。书中披肝沥胆之词,情深意切之句,无不催人泣下,涕泪交流。它不仅具有绵绵深情,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艺术特色。这里,仅就本文的写作特点谈谈自己的认识。一、书信文体,行文自如。《与妻书》是林觉民写给他妻子的信。作为书信体的文章,较之于一般作品,它能够更多更好地传达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使人们能够了解到作者更为深入的情况和细微的心曲。鲁迅先生在论述一般作品和书信体作品时说:“究竟较近于真实,所以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  相似文献   

20.
“关关雎鸠”是以雎鸠鸟的雌雄和鸣,兴起“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的主题。这种说法,不仅渊源有自,且亦可由《关雎》一诗的音乐性质得以证明。认为此句是以鱼鹰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的观点,其实未必能够成立。《关雎》诗以本句起兴,取义有二:一以春季物候兴发婚姻主题,二则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发婚姻之性质。其内容和音乐都吻合西周之端肃典正的礼乐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