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帮助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区别应以主客观相统一的通说为标准,其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性,在于它促进了实行行为或为其创造了条件。帮助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于其自身,对于帮助所帮助的行为无论是预备、中止或未遂,帮助行为都可以构成犯罪并受到惩罚。  相似文献   

2.
中立帮助行为是指外表看似无害,客观上却对犯罪起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社会危险性的行为。对于具有可罚性的中立帮助行为,通常运用共同犯罪理论,按帮助犯进行刑法评价,但一些特殊的帮助行为,即使具有社会危害性也不构成帮助犯,或者按帮助犯处罚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又或是因为其他原因,可以将其实行化,作正犯处理。《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九条对网络技术支持与帮助行为单独定罪,即是中立帮助行为实行化的立法例。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规定了各种妨害传染病防治行为的犯罪构成及其法定刑。国家之所以刑惩妨害传染病防治的行为。其法哲学依据在于:妨害传染病防治行为所具有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所表现出来的严重的人身危险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王效文 《科技信息》2012,(13):455-45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自杀相关的网络杀人行为不断地发生,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我国法律对其却没有规定。本文对与自杀相关的网络杀人行为进行了分类,可以将它分为通过网络自杀协议的自杀行为和通过网络教唆、帮助自杀的行为,并对是否对其刑事规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设两种新的罪名的立法意见。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以综合式定义模式确立了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中犯罪概念的坚实地位,并且建构了二者的内在统一。然而,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陆续质疑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认为二者是冲突不可调和的,并认为应当将社会危害性驱逐出注释刑法学领域。在刑事一体化视域中,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关系进程是行为事实与价值评价相统一的进程,其关系则演绎为经由初始的紧张走向一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犯罪本质是刑法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这是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但随着罪刑法定原则在新刑法中的立法化,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地位受到了质疑。本文从社会危害性与法益及刑事违法性的关系等方面阐释犯罪的本质特征还是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存在着冲突,常常表现为两种情况:行为具备刑事违法性而不具备社会危害性、行为具备社会危害性而不具备刑事违法性。本文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角度讨论了怎么解决此类冲突。  相似文献   

8.
对于社会危害性的基本涵义我国学界存在事实说、属性说、法益说、综合说四种学说。对社会危害性涵义的理解,应当在属性说的基础上从多维角度进行理解。社会危害性在价值评定上,是行为事实与价值评价的统一;在具体内容上,是客观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的统一;在表现形式上,则是质与量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帮助型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把部分为实现实行行为而存在的帮助行为规定为单独的犯罪,是帮助型犯罪.帮助型犯罪因与共同犯罪存在交叉,因而在刑法理论上比较特殊.帮助行为既构成单独犯罪,又与实行行为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形,不属于想象竞合犯也不是法规竞合,应属于总则与分则条文之间的关系,应按分则所定罪名处理.刑法把部分帮助行为规定为帮助型犯罪的作法与法理不符.  相似文献   

10.
罗仕健  郝向鹏 《科技信息》2007,(34):213-213,265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消费群体中特殊的一员,其消费行为的产生源于消费动机的直接推动。目前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中存在着诸多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动机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把握其非理性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目的在于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引导其进行理性消费。这对帮助大学生的成长,减轻家庭负担,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璟 《科技信息》2011,(12):I0050-I0050
本文通过对建设工程招投标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危害性的阐述,提出了三种预防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措施,指出实行严格的资格预审制度和科学合理的确定标底,同时加强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招投标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危害性是行为被界定为犯罪的前提,而法定刑是针对犯罪行为而设置的,故而,社会危害性是法定刑设置的前提性依据。犯罪行为侵害犯罪客体,因而犯罪客体能够表现出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程度,进而决定了法定刑的轻重,成为法定刑设置的引领性要素。  相似文献   

13.
社会危害性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中心范畴。我国刑法学者对社会危害性概念的理解,大致存在事实说、法益说、属性说、综合说以及两分说等五种主要的表述,这五种表述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社会危害性应当是指行为人在一定主观恶性支配下实施的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性质。  相似文献   

14.
诉讼诈骗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并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特征,它具有比诈骗罪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由于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诉讼诈骗罪,而诈骗罪、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敲诈勒索罪等现行罪名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惩戒措施等均不能对诉讼诈骗行为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为了打击严重的诉讼欺诈行为,维护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和保护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在刑事立法中增设诉讼诈骗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性贿赂"行为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日渐增多,对我国社会具有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我国目前对"性贿赂"是否能成为贿赂罪的对象还有很大争议。我们可从"性贿赂"的社会危害性、刑法谦抑性等方面分析将"性贿赂"犯罪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对"性贿赂"犯罪化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郑秋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3):131-132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各个高校高度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近几年,各高校围绕贫困生的教育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目的在于帮助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项目实践教育作为对贫困生实行创业精神培训的有效途径,旨在培养贫困生的创业精神,实现自我"造血"。  相似文献   

17.
柯笈 《科技信息》2007,(25):185-185
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这种经济社会转型中,腐败这种国家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行为,伴随着一系列改革一时难以到位的条件下滋长和蔓延,其危害性具有四个"恣意":恣意践踏了社会公共权力;恣意损害和侵占了人民的利益;恣意强化权力的非责任化和权力化;恣意强化了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要有效地遏制其危害性,必须建立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制的权力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现状来看,洗钱行为日益猖獗。但我国刑法在如何认定洗钱行为的危害性上却并不一致。其直接表现就是将洗钱行为的犯罪分别规定在不同的犯罪类别中,也即对该犯罪行为的犯罪客体的认识存在分歧,文章为此提出扩大洗钱罪的外延以便于更好地打击洗钱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9.
邱海云 《科技信息》2008,(5):226-226
现行刑法在盗窃罪中未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加以规定,但单位盗窃在现实生活中日益泛滥,且单位盗窃行为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同时单位有能力承担由其盗窃行为所引发的刑事责任,并符合刑罚目的。故本文认为单位应作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心态处于游移和彷徨之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种经济犯罪现象,与其它犯罪相比,更易激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认定应注意分析该罪行为的特点,揭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隐蔽性更强,危害性更大等危害特征,并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进行综合性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