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振动的蚕茧质量智能无损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振动的蚕茧质量智能无损检测的方法.通过对蚕茧振动信号进行小波分解重构蚕蛹的振动冲击信号,提取与蚕蛹质量有关的特征值,并利用模糊聚类的方法优选特征值,然后将优选的特征值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以蚕蛹质量作为输出参数训练该网络,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可利用所采集的蚕茧振动信号确定蚕蛹的质量,从而间接得到茧壳的质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图4,表2,参9.  相似文献   

2.
缫丝的下脚料蚕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磷、铁、锌等微量元素,营养较为齐全。将蚕蛹作为昆虫食品利用,可促进制丝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的饮食。 1 蚕蛹香菇罐头  相似文献   

3.
蚕茧的渗透、煮熟是煮茧工程的基础。渗透的好坏,不但直接关系到煮茧质量,而且对整个缫丝生产的产质量都有极大影响。因此,国内外都十分重视渗透煮茧工艺的改革。浙丝一厂针对原温差渗透煮茧工艺所存在的蚕茧渗透较差,茧层吸水达不到充分和均匀的要求,渗透后白斑较为严重,影响煮  相似文献   

4.
对缫丝副产物湿蚕蛹的干燥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垂直穿流热风强制对流干燥方式,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热风温度、流速、蚕蛹层厚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获得了指数形式的实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将蚕蛹与香菇合于一处生产出风味独特、鲜美可口的罐头食品,不仅使两者营养成分互补,有效提高保健价值,而且也为缫丝下脚料的综合利用与香菇的深加工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削茧机的原理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蚕茧加工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解放农村劳动力,设计了一款能够自动排列切削分离蚕茧的装置,包括机械执行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该装置可整齐地排列输送蚕茧,并根据蚕茧的尺寸自动调节切削刀片的位置,使切削位置均匀一致且不损伤蚕蛹.自动控制系统采用单片机对步进电动机和电磁铁进行控制.此外,单片机和各传感器的配合使整个控制形成闭环系统,从而保证了装置作业的可靠度.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对蚕茧的整齐排列、自动切削分离等操作.  相似文献   

7.
蚕蛹是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水解后含多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值得研究开发。现介绍蚕蛹蛋白的水解方法。 1 原材料 蚕蛹、盐酸(化学纯),701弱碱性阴离子树脂。 2 工艺 蚕蛹(干燥/粉碎)→蚕蛹粉(脱脂)→脱脂蚕蛹粉(酸解)→水解蛋白液(过滤)→滤液(浓缩 静置/过滤)→滤液(精制)→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处理蚕茧随机振动以及噪声信号数据的方法,探讨了如何剔除蚕蛹随机振动信号的干扰值。  相似文献   

9.
赵艳玲 《科技信息》2007,(1):140-140
我国古代纺织所用纤维除毛、麻、棉这三种外,还大量使用蚕丝。我国是养蚕制丝的发源地,自古就有“丝绸之国“的称号,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是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丝织技术非常成熟,生产工序复杂,工活细致,主要方法有缫丝、炼丝、穿筘、穿综、装造和结花本。1.缫丝这是制造丝绸的头一道准备工序,是把蚕丝从蚕茧中牵引出来,绕在框架上。缫丝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煮茧,即将茧放在沸水中煮烫,利用水温脱胶。未经处理的蚕茧都掺杂着一定的杂质,主要是丝胶。如果不进行清除,蚕丝是不合格的,无法显示出它特有的柔软细长、富有光泽的特点。我们祖先在利用蚕丝之初,就采用一定的松解和脱胶的方法。战国和两汉的著作中,就有关于松解工艺的记载。古人在实践中总结出必须使用文火和适当搀加冷水的办法控制水温,防止过热出现脱胶不匀、丝多疵累的缺点,水温过冷又会出现丝头散扬难于松散的毛病,并总结出最好使煮茧的沸水“形如蟹眼”。同时注意换汤,换汤过勤会使蚕丝白而不亮,不勤又会出现蚕丝亮而不白的缺点。二是抽丝。抽丝的工艺是用小木棍把已经散开的浮游在水面的丝绪从锅中挑起,将3—8粒茧抽出的蚕丝合成一缕,搭绕在框架上。南北朝以前最细的丝多半是五根合成的,宋代以后多半是3根合成的。  相似文献   

10.
我省是全国的重要缫丝基地之一,每年要生产大批的桑蚕丝,但是在缫丝过程中,有不少下脚丝不能用做绢纺原料,如给茧机的卷绕丝(简称卷绪丝)和渣头丝,一直作为废物进行处理。这些下脚丝,全省为数相当可观。仅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一家,每年就有卷绪丝约一吨,渣头丝约十五吨。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从已故工商界知识分子沈九  相似文献   

11.
日本蚕业的特点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精耕细作的商品性生产,然而茧丝加工则操纵在大资本家手里,实行高度的机械化。据统计,1972年日本桑园总面积2461500亩,全年收蚁3307400盒(每盒蚕卵2万粒),产茧2102194担(较1971年减2.4%),其中丝茧208526担,全年平均每盒种产茧量63.6斤,亩产蚕茧85.5斤。收购上茧率在95%以上,茧检定出丝率18.56%,茧丝长平均1225米,解舒率73%。对1斤茧所费劳动时间为1.53小时,丰产户仅为0.9小时,1971年产丝量为19684.26吨(系按生丝年度计,即自6月起至次年5月止),1人1日缫丝量约8.8公斤。  相似文献   

12.
微波用于蚕茧干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进行了微波用于蚕茧干燥的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微波强度对蚕茧干燥的影响、采用分段微波的影响、蚕茧堆放厚度不同的时的干燥速率曲线等,还进行了蚕茧丝结果比较,并进行了蚕茧微波干燥的工业化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蚕桑生产模式是利用桑叶养蚕,桑枝用于燃料,蚕粪(沙)作为有机肥料,蚕茧作为缫丝原料。这种生产模式使各种产物用途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各种产品的作用和效益,许多桑叶因养蚕不足而浪费,造成蚕桑业的整体效益不高,经济效益低,产业发展缓慢。因此,要想提高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迅速促进蚕桑业的发展,除充分利用桑叶养蚕外,还要巧用人力、地力、场地,以充分开发利用蚕桑副产品,使蚕桑业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激发农民植桑养蚕的热情和投入。对此,笔者认为,应注意研究桑(根、茎、叶、果)和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价值,综合利用蚕(幼虫、蛹、蛾)开发新产品;提高茧、丝的经济价值;提高蚕室、蚕具等设备的利用率,对桑、蚕业及其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才能使蚕桑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现就桑、蚕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出一些思路,供在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最早的产蚕国。浙江素有“丝绸之府”誉称。目前全省有311家丝绸厂,丝绸工业年总产值达16.35亿元,占全省轻纺工业总产值的21%。年产桑蚕丝类1万余吨,绸缎2.8亿米,丝绸总产均占全国首位。但其副产品蚕蛹,一般都作为肥料和饲料用,经济价值很低。据测定,蚕蛹的数量与缫丝量相等,其价值接近或超过茧层价值。这是一笔很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等考据“纸”确实起源于至少战国时期的蚕茧缫丝业,西汉“纸”充其量是自然麻絮纸。然各类絮纸均无法代替简帛,只有东汉蔡伦的捣浆法才使纸业达到批量化、社会化的程度,是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相似文献   

16.
我厂是个有近五十年历史的老厂。现有职工一千八百多人,有立式缫车五百六十台,具有年产白厂丝×××吨的生产能力,并承担白厂丝出口任务。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广大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深入人心。技术革新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缫丝的整个生产工艺还是沿用老的高温缫丝工艺。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  相似文献   

17.
家蚕小传     
家蚕起源历史久古代西方文献中说:中亚有一条丝的路,东方有一个丝的国,它就是中国.《通鉴外纪》里说:"西陵士之女嫘祖为黄帝之妃,始教民蚕桑,治丝茧以供衣服".传说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县)时,活动在黄河流域,这里就成为蚕的发祥地,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河南殷墟曾发掘出一些蚕茧和蚕丝.说明会养蚕的人就更多,殷代到现在已经三千年有余了.最近几年,我国学者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的半个割裂蚕茧,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出土的绢片、丝线和丝带,以及河北正定县南杨庄出土的陶  相似文献   

18.
家蚕天然彩色茧丝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范涛 《安徽科技》2002,(12):30-31
被誉为"纤维皇后"的蚕丝,为人类应用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家蚕现有品种结出的茧绝大部分为白色,也有少部分有色茧,因其茧小而薄,丝长短,实用性差,而且这些有色茧在高温缫丝过程中其色素几乎全部消失,缫出的丝仍然为白色.近几年,家蚕白厂丝出口价格持续走低,而天然彩色丝在国际生丝市场上几乎是空白,在日本,做和服用的绿色天蚕丝,其价格是家蚕白厂丝的5倍.  相似文献   

19.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广大贫下中农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我国的蚕茧生产连续十年获得大丰收,总产量已从1970年跃居世界首位,蚕桑生产形势很好,发展很快。但是我国的蚕茧生产还不能适应工业和外贸发展的形势。在数量上,全国的产茧量还不能满足缫丝工业的需要;在质量上,原料茧的茧层率、上车茧率和解舒率等主要质量指标还较  相似文献   

20.
蚕蛹综合开发现状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蚕丝业主要副产品蚕蛹的化学组成、综合开发的意义、现状和可开发的蚕蛹产品及其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 ;介绍了目前蚕蛹综合开发生产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各类蚕蛹产品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流程 ,展望了蚕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