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某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房屋裂缝及地基沉降事故,对其岩土工程条件、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措施及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应采取的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点入手,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两种分类及其各自特点和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不当在工程中容易出现的"弹簧土"现象,并对"弹簧土"现象的产生做了力学分析;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理和方法;以实际工业废水处理工程总结了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可供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清泉  吴彦章  刘飞 《甘肃科技》2015,31(3):111-115
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勘察、设计、施工等方面原因或者使用过程中地基的浸水,可能造成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倾斜。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性,采用"地基加固与钻孔取土纠倾"的综合纠倾方法,在建筑物沉降量较少一侧采用钻孔取土迫降纠倾,在沉降量较大一侧进行地基加固止倾,可以恢复大楼的正常使用功能。不同的加固措施加固效果不同,对比两项工程地质条件相似的建筑物纠倾加固工程,采用锚杆静压桩加固的建筑物加固止倾侧最大沉降量仅16.11mm,采用灰土桩加固的建筑物止倾侧最大沉降量高达到53.72mm。锚杆静压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钻孔取土纠倾加固工程中的加固效果良好,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分析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及其地基处的理方法,分析了黄土的湿陷机理和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因素,并对在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地基土质和不同的结构物,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应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黄土湿陷系数的因素是天然含水量和干密度。因而,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房屋若采用简单地基处理的浅基础形式,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大部分建筑物或构筑物由于地下管网漏水或雨水沉积、地基长期泡水等原因会引起地基湿陷,导致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使上部结构发生倾斜,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5.
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地基处理不当,往往造成建筑物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上部结构的偏移,给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通过研究和多项工程实践,在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膨胀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技术,并利用孔隙挤密原理推导了石灰桩的间距的计算公式,将经验的技术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多项工程实践,实现了黄土地基的加固。  相似文献   

6.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灰土挤密桩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设计方法、计算过程及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采用灰土挤密桩法进行地基处理,能够有效地消除其湿陷性,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7.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工程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将会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结构物安全、稳定。本文就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王彬 《甘肃科技》2001,17(5):24-25
湿陷性黄土在西北地区分布广泛。为防止黄土地基湿陷对建筑物产生危害,设计中应针对黄土湿陷性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消除产生湿陷的内在原因;采取适当的防水、排水措施,变更引起湿陷的外界条件;采取合理的结构措施,增强建筑物抵抗地基湿陷引起的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并对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地基基础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以下介绍几个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的实例及涉及到的具体问题,求教于同业。 1 兰州市房管所西固山丹街拟建1号商住楼、2号商住楼地基基础设计及相邻建筑基础设计与施工注意的问题。 1.1 工程概况 兰…  相似文献   

9.
湿陷性是黄土的一种特殊工程地质性质,由湿陷变形引起建筑物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是黄土地区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地基土含水量及墙体裂缝特征的分析,得出黄土湿陷性是住宅楼墙体开裂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各种地基加固处理方案的比较并结合场地条件,提出了合理的加固设计方案——高压旋喷桩对地基进行加固,并提出了合理的桩体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0.
湿陷性黄土地基危害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丕琴 《甘肃科技》2004,20(10):137-138
兰州地区自重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屡屡发生建筑物湿陷的工程事故,为确保房建设备正常使用,本文对引起房建设备下沉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在房屋维修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基抗剪抗弯能力弱、浸水易发生湿陷变形。地基不均匀湿陷沉降变形极易引发地基、基础局部产生脱空现象,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砌体结构建筑物地基基础局部产生脱空变形进行了研究,假定湿陷性黄土地基表面及地层表面不均匀沉降曲线符合Peck公式,利用静力平衡、Fourier级数对弹性地基梁挠度进行了数学表达式推导,通过自编程序计算,结果发现变量k取10和100时的值基本相同,湿陷性黄土地基表面及地层表面不均匀沉降曲线基本符合Peck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砌体结构建筑检测、加固、维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青藏高原地质情况,结合工程实际,对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建筑物,考虑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和荷载等影响因素下,探讨了如何合理进行地基处理和设计.  相似文献   

13.
以兰州某低层住宅楼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结构双向倾斜变形为工程背景,分析倾斜因为.针对建筑物地基应力低、结构刚度弱的特点,研究黄土湿陷性的固有特点,用塑性理论确定开孔间距、开孔高度等参数,设计迫降纠倾的技术方案.采用动态设计的思想,经过4个循环耗时90 d,成功实现住宅楼的双向纠倾.工程结论表明,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在迫降...  相似文献   

14.
丁明 《科技信息》2013,(16):358-358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危害性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浸水湿陷对建筑物产生危害。防止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综合措施,可分为地基处理、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其中地基处理措施主要用于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减小或消除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水措施主要用于防止或减少地基受水浸湿;结构措施主要用于减小和调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上部结构适应地基的变形。  相似文献   

15.
孙进 《甘肃科技》2006,22(9):162-164
提出一种采用整片灰土挤密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进行地基处理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上部建筑物刚度对基底应力分布的影响,灰土桩本身受荷后应力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基消除湿陷性以后对建筑物带来的有利影响,建议把建筑物范围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各区域采用不等桩长的原则进行设计,从而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杨建永  高丹 《科技信息》2010,(24):29-30
强夯法是处理湿陷性黄土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经过强夯处理后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显著提高,可以消除湿陷性而作为一般建筑物地基。强夯法经过多年的施工发展应用,其优点已被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7.
赵雪峰 《科技资讯》2010,(16):73-73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结构设计,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特点和工程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采用密排灰土桩弥补平面处理范围的不足,加强地基侧面的隔水作用,以保护整个建筑物范围内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黄土不受水浸入,达到较好的地基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亮 《甘肃科技纵横》2013,(11):62-64,8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地基的牢固性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此外,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面积甚广,而以湿陷性黄土为地基的城市建筑面积也不在少数,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立在湿陷性黄土等软土地基上的城市建筑却频发地陷等安全事故。究其原因,城市建筑地陷主要的原因是湿陷性黄土等软土地基未经科学处理便投入建筑使用。由此可得,以湿陷性黄土等软土地基为建筑地基的城市建筑具有稳定性差等缺点,其甚至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笔者就湿陷性黄土对城市造成的危害为线索,探析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危害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强度降低显著,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对建筑物危害很大。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一般采用“换填垫层法”、“强夯法”、“挤密法”等。灰土桩挤密法是加固地下水位以上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方法,其合适的处理深度一般在5—15m,这是一般浅基加固方法如土垫层、强夯所难达到的,是消除或减少较厚黄土湿陷性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以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对灰土挤密地基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让“挤密法”在今后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