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性化战略具有学校文化战略特性和"以人为本"的特点,给人以情感温暖,心理疏导和精神力量,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心态。学校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科学研究氛围,实施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以弘扬学校的大学精神为核心,以引领优秀人才培养、引领学术发展、引领社会服务为目标,以文化载体,文化品牌和校园环境建设为重点,推进大学文化传承,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2.
制度他律和道德自律双管齐下,推动学术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这固然是当下学术界杜绝学术失范、重张学术道德的有效途径.但二者之间须有良好的大学学术环境作为介质.要通过大学学术精神建设来强化大学教师道德理性,充分发挥环境润育的巨大作用,养成崇真尚实、自由独立、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与学术风气.  相似文献   

3.
大学治理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实现的关键在于学术自由的彰显和大学内部治理与学术自由的相得益彰。从学理上分析,大学治理的根本取向是促进学术自由、自觉地发展和繁荣,学术自由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学术自觉、自为地有序发展和繁荣,二者从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实体虽然存在对大学的规制缺陷,但市场经济的自由而内在有序竞争和大学的自由而有序发展之间又存在内在的逻辑协同性。遵循这一内在协同性,在国家、市场和大学的互动协调中彰显学术自由的魅力将是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和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学术自由作为大学最为核心的理念和价值,是支撑大学历经千年而永葆生机的关键所在.大学学术自由具有双重属性——学术行为自由和学术思想自由,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真正实现大学学术自由.现代大学制度依靠客观知识有效保证了大学行为自由,而大学思想自由的实现则需要超越现代大学制度走向学者自律.这既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本旨归,也是实现真正学术自由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学术自由是学术领域里一直追求的理念,同时学术自由在理论上是无限制的思想自由,但在实际中却是一种有限的自由。学术责任需要学者在学术自由的限度以内承担学术的责任和学术限度以外的公民责任,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学术权利与学术义务这两个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大学在享有学术自由时必定要对学术负责,即外界赋予了学者行使学术自由的权利,相应的学术也应该承担一定的义务。过去只是过多的强调学术自由,忽视了学术责任的表述,以至于学术责任很难落实。只有承担责任的学术自由才能把大学变得更加积极、有效率。学者在学术自由限度中应该自觉的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促进学术的良性发展。学术自由需要以更多的视角去研究学术自由,以确保学者在承担学术责任的前提下享有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6.
行政权是大学管理制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民国大学行政权的设置出于对保障学术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思考,体现于大学行政管理与人才管理方面。通过对民国大学行政制度的考察,了解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构建,发现大学行政权与学术权的正确处理是实现大学内部民主管理、学术自由发展、行政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今大学突破自我发展瓶颈,提升大学知名度、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学面临的新形势给大学教师的"道"与"德"带来了挑战。爱德华·希尔斯从大学教师应履行的学术职责和社会职责来论述"道"与"德",并且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进行思考。大学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大学教师教学与研究职责的履行也必然受到影响。为了守卫大学教师的"道"与"德",我们需要制定严格的教师聘任标准,谴责政治标准介入教师聘任;坚持教师的学术自由,并谨慎对待终身教职;厘清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社会和大学应在和谐中履行各自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践行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等理念,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术自由是大学理念的一个核心理念。本文通过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关于学术自由理念的阐述的分析,得出了大学所应具有的批判意识和批判品格,而其批判品格的获得,是通过大学知识分子的学术自由和担当的社会良心的角色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大学无不以追求学术发展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学术追求是大学的核心体现和价值观念,坚持学术立校,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选择,是大学不断发展和保持创新活力的源泉.学科建设是学术立校的基础,学术思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术立校的根本.北京联合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的办学思路,要思考学术问题,从事学术实践,获得学术成果,实现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分类推进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是当今大学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精神与职员制度有着密切联系。然而,当今大学面临困境,主要是:受到政府行政干预,大学自治受到牵制;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冲突,大学学术自由弱化;"官本位"根深蒂固等。因此,大学人文精神受到极大挑战,需要重塑大学精神。而大学的人文精神、学术自由呼唤建构起科学的教育职员制度。  相似文献   

11.
唐朝是古代新疆绿洲农业开发的一个重要时期。论述唐代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开发活动,探讨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以屯田为主的唐代新疆绿洲农业开发,与绿洲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了一致性,其资源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都具有利于生态发展的合理性。虽然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存在一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因素,但尚未达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六安城区是六安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 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区域经济特色,在生态市的建设中应注意:生态安全保障系统工程;景观生态系统工程建设;环境质量调 控工程建设。通过这三大工程的规划建设,努力把六安城区建成生态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 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人们多维度的努力。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工自然的“内容”越发丰富、涉及的领域越发广泛,其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越发深刻。当前人工自然呈现生态性存在的特征,产业生态、产品生态和标准是人工自然生态的结构内容。人工自然之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在于:生态环境问题在史实上“肇始于”人类创造人工自然的活动,根源于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畸形化存在与发展——对立有余而统一不足;产业生态失衡、产品生态失衡、标准违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产业的锁定和打压使我国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依靠科技手段,构建和谐人工自然生态、削弱因人工自然的不当生产消费所致的人对生态环境的过度扰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发展的理论。作者从牢记国家的战略需求,将我国的生态学发展与国家目标紧密结合;重视国际生态学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做出创造性贡献;努力做好生态学的普及工作几个方面讨论了我国生态学在本世纪初期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是人类社会创造物质生活的摇篮 ,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环境 ,它除了能为人们遮风避雨 ,安居乐业之外 ,还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由于建筑物是稳定的实体形象 ,不能随意搬动 ,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物周围的山川地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建材储备等诸多因素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 ,因地取材 ,才能做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白族民居顺应自然、师法自然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特点 ,从而创造了绚丽精致 ,绰约多姿的最具有人性化魅力的建筑风格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并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跨界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府际合作对于跨界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极为关键. 以安徽省重点发展区域———皖江城市带为案例地,探究了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及产生原因,深入分析了跨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府际纵向和横向合作两个维度,提出跨界生态环境治理,在宏观层面上政府间应加强环境管制系统的顶层设计、理顺环境治理的制度安排以及整合合作治理的组织架构,在微观层面上政府之间应加强建立互动的合作机制、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切实生态补偿机制等,进而实现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7.
王嘉  孙铭  江英英 《江西科学》2012,30(2):265-270
鄱阳湖是我国"最后一盆清水",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义极其重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规划的实施,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站在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要重点抓好以水质为中心,以板块为区划,以生态为制约,以准入为手段4个方面,从而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当生态环境问题危及人类生存发展时,生态问题实质上就上升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当前生态政治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生态政治的指导思想,它的提出、贯彻、落实引领着当代中国生态政治不断向前发展。笔者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历程入手,详细阐述了生态政治的内容,并论述了当代中国生态政治的指导思想,最后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生态政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未来中国生态政治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尽管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一个高级的阶段,但是人类却没有学会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隔膜.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人的精神状态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重新审视在技术生存条件下,人类实践活动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人类持续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云阳县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贫困山区经济,树立人与自然共同协调发展观念,建立合理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本文评述了云阳县农业生态危机的现状,提出了保护环境、发展立体农业的合理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