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通过对“不明生物体”表层、内层结构和分离培养的观察,物体表层有多种粘菌子实体,其内部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流动的原生质内含有大颗粒和小颗粒。经过分离培养,证实原生质内的大颗粒为酵母菌和霉菌的孢子,小颗粒是原生质的颗粒物质夹杂少量细菌细胞。水琼脂和W2A琼脂载片培养,可形成大量变形体;并可见其伸出伪足摄食其它微生物颗粒的习性。变形体有趋集作用,形成原质团。72h后原质团可变为不定形的多粘菌子实体;在合成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物培养、燕麦-琼脂培养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对灰团网菌的个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灰团网菌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孢子球形,表面具疣突;孢子萌发为孔式,一个孢子可释放一个黏变形体.黏变形体常行变形运动,在有水的条件下,可转变为游动胞并具有游动的特性.合子形成原质团.成熟原质团白色,类型为显型,具有扇形网络状菌脉.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灰团网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燕麦-琼脂培养、基物培养及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多头绒泡菌的个体发育过程,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多头绒泡菌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的形成等阶段.孢子球形,表面具细小疣点;孢子萌发为裂式,释放黏变形体.原质团类型为显型;成熟原质团亮黄色,可形成多个孢囊.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多头绒泡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GC-MS对团毛菌粘苗不同属种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同属种粘菌的子实体和原质团均含有同种化学成分,说明同属种内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确实存在.不同属种粘菌检测到的化学成分有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粘菌的亲缘关系.可以作为粘菌系统分类研究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利用我国生物资源获取廉价酶源,并首次研制成功适用于多种经济红藻原生质体分离的新型混合酶─—活体生物酶混合液。酶解小石花莱Gelidiumdivaricatum3~3.5h可获得大量成活原生质体。原生质体产率为2×10 ̄6个/克鲜藻;成活率为55~60%;分离细胞原生质浓厚。经培养可迅速分裂,并形成两类细胞团:多细胞团和愈伤组织状细胞团。文中对这两类细胞团的形成过程作了详细描述。并认为它们在现代化海藻生产中,可作为繁殖石花菜营养细胞的来源。新型混合酶的研制成功,为经济红藻的细胞分离与细胞培养开拓了宽阔的道路,对推进我国海藻生物工程的发展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生物体可以在细胞的调控下组装生成胞内或胞外复杂且有序的无机有机复合纳米矿物质,从而得到具有胞内(外)无机纳米颗粒的矿化细胞.这些无机有机复合纳米矿物质赋予了生物体新的功能,使其在催化、电学、光学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受自然界生物矿化现象的启发,通过设计、修饰矿化基团,改性非矿化的生物体,人们构造出了类型多样、功能各异的矿化生物体.在此综述了利用仿生合成的方法,通过在细菌、真菌、植物及人体细胞等细胞内外合成不同种类无机有机复合纳米材料,从而得到具有新的应用性能矿化细胞的研究进展;着重评述了矿化细胞的仿生矿化合成方法、合成机制以及应用研究现状与前景,并对矿化细胞合成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用电子显微镜对杜仲叶脉韧皮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叶小脉韧皮部筛管分子比伴胞小;含胶细胞的细胞器退化消失,细胞腔内充满了橡胶颗粒;传递细胞的细胞壁向内形成乳突状突起,这种突起在细胞中的数量少,但特别大而长,这种特有的形态结构,可作为1种鉴定特征.  相似文献   

8.
丝状蓝藻原生质球的释放及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丝状蓝藻 Phormidium luridum 为材料,pH6.8磷酸缓冲液中加入溶菌醉(0.05%,W/V),于 35℃保温2 h,获得了有再生力的原生质球,新生的原生质球 24 h内能重建胞壁和片层结构;48 h细胞开始分裂;3~6 d后在平板上出现有厚胶质鞘细胞群;10 d再生成丝状藻体;15 d后形成肉眼可见的藻落,实验证明,BG-11培养基内附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B6、吲哚丁酸、甘露醇(或山梨醇)为丝状蓝藻从原生质球再生丝状藻体的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血细胞的分类与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罗氏沼虾的血细胞进行分类,研究各类血细胞的组成情况.方法:从罗氏沼虾心脏取血制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光镜观察.结果:根据血细胞的形态、核质比、细胞质颗粒的大小与分布以及染色情况,可将罗氏沼虾的血细胞分为:①透明细胞,其胞质中无明显颗粒,核质比大;②半颗粒细胞,其胞质中含有明显的颗粒,颗粒大小不均,分布不均匀,核质比小;③颗粒细胞,其胞质中含有明显的颗粒,颗粒大小均一,分布均匀,核质比小.结论:罗氏沼虾的血细胞可分为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3类,它们在血细胞中所占比例依次为:颗粒细胞<半颗粒细胞<透明细胞.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受到边界振动的粒径呈幂律分布的颗粒气体中的颗粒分离行为特性.研究发现当系统受到振动时,模拟区域出现温度梯度,系统出现颗粒分离现象,所有的颗粒都会朝着温度低的区域移动,且大颗粒比小颗粒更趋向于聚集在低温区域;系统大颗粒和小颗粒间的粒径差越大,系统的颗粒分离行为越显著.同时,系统的子区域中的局域粒径分布函数仍然为幂律分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使用新型混合酶,首次成功分离海萝原生质体的实验结果与培养结果。海萝(Gloilpeltisfurcata)酶解2.5~3h,获得大量成活原生质体。并观察到原生质体的自融。原生质体产率为3×10 ̄6/克鲜藻;成活率为65%。原生质浓厚的细胞经培养,可形成多细胞团或愈伤组织状细胞团,这与小石花菜细胞的培养结果,基本类同。新型混合酶价格低廉、制作简便;在使用上,还有促进细胞分裂、细胞团较长时间存活的优点。新型混合酶的研制和应用,对促进海藻生物工程的研究和海藻资源的开发,对推进21世纪海藻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细胞作为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软体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头足类动物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物学性质及其免疫学功能,实验利用活体染色、细胞化学和电镜技术等对短蛸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类型、细胞化学性质及其弧菌吞噬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短蛸血细胞具有大透明细胞、小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4种类型.大透明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22.6%,平均直径为11.64±0.82?μm,胞质中没有或仅含有很少量的颗粒,细胞表面光滑无伪足伸出;小透明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1.7%,平均直径为8.88±0.88?μm,胞质中仅含有少量颗粒,细胞核对台盼蓝呈阳性反应,核质比较大;小颗粒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50.7%,平均直径为12.82±1.54?μm,胞质中具有许多大小较为均一的嗜碱性小颗粒,有些细胞内还含有小空泡,不为中性红所着色,疑为颗粒脱内容物所致,细胞表面有较短伪足伸出;大颗粒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25.20%,平均直径为13.66±1.50?μm,胞质中具有大小不匀的许多嗜碱性颗粒,有些细胞内也含有不为中性红所着色的较大空泡,细胞表面有许多长伪足伸出.颗粒细胞中所含有的大量嗜碱性颗粒可能与蛋白质等分泌物的活跃合成有关.大颗粒细胞还具有全质分泌的特性,小透明细胞极可能是大颗粒细胞全质分泌后的一时性残余胞体.弧菌吞噬实验结果表明,两类透明细胞均没有弧菌吞噬活性,两类颗粒细胞均具有弧菌吞噬活性,暗示这两种颗粒细胞很可能是短蛸发挥细胞免疫功能的关键性细胞,不仅与某些物质的活跃合成与分泌有关,而且可能还直接参与了外来病原的吞噬及清除.研究结果为揭示短蛸血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对于丰富软体动物免疫学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生活污水中分离筛选到一菌株 ,具如下主要特征 :杆菌 ,(0 .85~ 1 .2 )× (2 .0~ 5.0 )μm;革兰氏染色阴性 ;具衣鞘 ,细胞包在鞘里 ,丝状体很长 ,但无分枝 ;亚端生鞭毛 ;胞内具 PHB颗粒和异染颗粒 ;液化明胶微弱 ;菌落为光滑型和丝状两种 .经鉴定该菌株为浮游球衣细菌(Sphaerotilus natans) .该菌在 2 8℃条件下生长良好 ,细菌细胞大 ,细胞内可积累大量的 PHB.从对数期至稳定期 ,该菌株积累的 PHB量可达细胞干重的 1 9.8%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成年新西兰免上唇皮肤麦克尔细胞(Merkel cell)及其与神经终末的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麦克尔细胞多以成群分布在皮肤触盘上皮基底面和触须毛囊外根鞘,光镜下表现为明细胞,细胞长轴与表皮表面平行。电镜下这种细胞以胞质内存在特殊的直径80~200nm 的膜包致密核心颗粒为特征,核常分叶。胞体与周围角质形成细胞构成桥粒。神经纤维大量分布于毛囊外周和真皮,还见穿过基膜到达表皮和毛囊上皮鞘,与麦克尔细胞构成突触样结构。麦克尔细胞质内的特殊颗粒多集中在此结构附近。此外,可见兼有角质形成细胞和麦克尔细胞某些特征的过渡细胞,其胞质既含有麦克尔颗粒,又含有粗的张力丝。实验结果提示麦克尔细胞可能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可能由上皮内角质形成细胞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15.
鹅毛竹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鹅毛竹为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鹅毛竹花药具4个药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组成。花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造孢时期的造孢细胞胞质较浓厚, 线粒体、高尔基体丰富,含有大量的小泡,有少量油滴; 小孢子母细胞分裂期超微结构特征明显,分裂前期小孢子母细胞内含大量小泡、环状片层、高尔基体及线粒体,分裂期的小孢子母细胞胞质中的小泡、线粒体更加丰富,高电子致密颗粒的数量明显增加; 二分体细胞内具有丰富的线粒体,个别细胞壁上有胞质通道,胼胝质壁加厚; 刚释放出的小孢子壁薄,线粒体、环状片层丰富; 中央期小孢子形成期呈圆球形,细胞质稠密,具有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随着小孢子的发育,其外壁逐渐增厚,在质膜外侧形成了3条宽窄不等的电子致密带,即外壁表层、基粒棒层和外壁内层,此时形成萌发孔; 成熟花粉粒充满淀粉粒。在花药发育期间出现雄性败育现象,主要表现为绒毡层细胞过早解体和小孢子母细胞及单核小孢子形态畸形,这些异常是雄性败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鹅毛竹为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鹅毛竹花药具4个药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组成。花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造孢时期的造孢细胞胞质较浓厚,线粒体、高尔基体丰富,含有大量的小泡,有少量油滴;小孢子母细胞分裂期超微结构特征明显,分裂前期小孢子母细胞内含大量小泡、环状片层、高尔基体及线粒体,分裂期的小孢子母细胞胞质中的小泡、线粒体更加丰富,高电子致密颗粒的数量明显增加;二分体细胞内具有丰富的线粒体,个别细胞壁上有胞质通道,胼胝质壁加厚;刚释放出的小孢子壁薄,线粒体、环状片层丰富;中央期小孢子形成期呈圆球形,细胞质稠密,具有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随着小孢子的发育,其外壁逐渐增厚,在质膜外侧形成了3条宽窄不等的电子致密带,即外壁表层、基粒棒层和外壁内层,此时形成萌发孔;成熟花粉粒充满淀粉粒。在花药发育期间出现雄性败育现象,主要表现为绒毡层细胞过早解体和小孢子母细胞及单核小孢子形态畸形,这些异常是雄性败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环境因素对猪苓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分离的猪苓菌丝体,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获得了分化的小子实体,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温差的变温处理和暗培养适于猪苓子实体原基的形成;短时低温处理可能有利于诱导其菌核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COREX-3000预还原竖炉内的煤气流分布直接影响着煤气利用率、直接还原铁的金属化率和炉料顺行,而炉顶布料制度是调节煤气流分布的主要手段.基于离散颗粒动力学原理,建立COREX-3000竖炉布料的DEM数值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并对布料过程中的颗粒速度变化和颗粒分布情况,以及形成料堆的料面形状和料堆结构进行了颗粒尺度的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混装布料时,粒径小、密度大的矿物颗粒易于穿过表层的大粒径、密度小的燃料颗粒层,从而表现出在料堆的表层大颗粒富集.  相似文献   

19.
为给虎皮鹦鹉的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手段对虎皮鹦鹉血细胞的表面结构、超微结构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血涂片中可分辨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凝血细胞等7种细胞形态.红细胞的特征是长梭形,表面光滑,无突起,其长短径之比为2.5;还见到正在分裂的红细胞.白细胞中以比例最高的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突起,核大呈圆形、椭圆形或肾形;大淋巴细胞内还可观察到溶酶体和吞噬小体等.嗜中性粒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团块状,核呈2~5叶分叶状,胞质内含有圆形、椭圆形或杆状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圆形或近似圆形,核常为2叶,染色质染成淡蓝色,胞质内充满红色或桔红色粗大颗粒、呈圆形或不规则、其内有电子密度高的结晶体;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电子密度高低不同的颗粒.单核细胞外形不规则,表面常有突起,胞核呈卵圆形、肾形等,常偏于细胞一侧,染色质多密集于周边,胞质内散落着较多的溶酶体和线粒体等.凝血细胞一般成群分布,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许多伪足样突起,胞质内有线粒体、颗粒状物质等.虎皮鹦鹉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可能与其生活习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美洲黑杨维管形成层活动周期可分为休眠期、恢复活动期、活动期和转化期4个时期。休眠期维管形成层区约由3层细胞组成,细胞壁较厚,细胞内具有大量小液泡,其内包含一些电子密度较高的物质;细胞质内充满了游离的核糖核蛋白体,脂粒圆球形,散布在小液泡之间;内质网光滑型,多为短片状,只有近质膜处才呈网格状;线粒体内嵴不清晰,高尔基体数量较少,一般由3~5层扁平囊组成,周围未分泌形成高尔基小泡。恢复活动期维管形成层的细胞壁变薄,细胞内逐渐形成大液泡,内含物降解,细胞质的电子透明度增高。活动期维管形成层区细胞层数可达8~9层,细胞壁非常薄,细胞高度液泡化,细胞质和细胞核贴壁分布,或通过原生质索悬垂在细胞的某一位置,细胞器结构清晰,细胞质膜大量内折,与壁物质的形成有关。转化期维管形成层区细胞停止分裂,细胞壁逐渐增厚,液泡数目增多,体积减小,细胞开始积累淀粉、脂类和蛋白质等类物质。休眠期和活动期细胞超微结构特征相反,而恢复活动期与转化期细胞结构特征相似,互为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