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采用CBY轴流桨搅拌槽内壁局部传热膜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径为1200mm容积为1.5m^3的搅拌槽中,使用CBY螺旋桨,对牛顿流体采用量热法,研究了搅拌槽内壁局部传热膜系数沿轴向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叶轮离底距离对釜壁的局部传热膜系数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同时,本文还研究了桨径和层间距等因素对槽内壁局部传热膜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在重力热管内加内螺纹的方法,研究了重力热管的冷凝段的传热及流动状况,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动量和能量方程对热管进行理论分析,导出了在热流密度q一定时,凝结液膜厚度δ沿壁面x变化的函数关系,并用计算机模拟求解,再应用传热方程计算出局部换热系数αx和总换热系数α。研究表明,用内螺纹热管代替咣滑内壁面热管是一种有效的强化传热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原来关于垂直降膜冷凝传热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强化冷凝传热,在V型垂直沟槽管上和光滑管上加装了倾斜式疏液盘,对流体力学与传热过程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完。对不同盘间距的沟槽管与光滑管进行了实验,探讨了最佳盘间距的问题。在模型与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带盘沟槽管的冷凝传热计算式。计算与实验均表明,垂直冷凝表面加装疏液盘后,传热膜系数会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横向波纹管强化传热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横向波纹管强化传热的原理,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建立了冷凝传热膜系数的计算式,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出高效节能的波纹管换热器,实践证明各项参数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液体沿竖壁二维稳态膜态沸腾自然对流变物性影响问题的控制方程相似变换模式,提出了汽、液耦合边界层平面流场的无因次速度分量,全面考虑了汽、液两相边界层诸变物性及相关物理因素的合影响,提出了关于传热理论公式,提出了关于传热理论公式,揭示了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与传热有关的数值解。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燕尾形轴向槽道热管蒸发和冷凝薄液膜传热特性理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对蒸发薄液膜区液膜厚度、接触面温度和热流密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汽液接触面蒸发/冷凝传热系数沿轴向的变化.研究表明:在蒸发薄液膜区域,薄液膜厚度沿槽壁方向呈线性增加;汽液接触面的温度在起点几乎和壁面温度相同,随着薄液膜厚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在薄液膜的起始段,热流密度快速达到最大值,随即迅速减小.蒸发段的蒸发传热系数大于冷凝段的冷凝传热系数,蒸发/冷凝传热系数在整个绝热段并不都为零.同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IOSF管的管外几何参数,根据所建数学物理模型,对不同换热工况和不同结构参数进行数值分析与模拟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管长L=0.7m、螺旋角β=18°、管外径Do=0.016m,H=0.001m时,φ=76°与N=32是最佳匹配参数,此时有最大平均冷凝换热系数;IOSF管管外螺旋角在β<27°的范围内,其管外传热特性与纵槽管基本相当;翅片夹角φ和螺旋槽头数N是对IOSF管管外冷凝换热产生主要影响的结构参数;局部冷凝换热系数沿管长跌落主要集中在开始的0.5m内,因此排液盘的间距应不大于0.5m,才能更有助于平均冷凝换热系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高通量空气隙膜蒸馏系统的传热传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建立一个高通量的空气隙膜蒸馏系统的传热传质模型,考虑了空气隙内蒸汽冷凝及膜面与冷壁部分接触对传热传质的影响。建模前先由实验确定系统膜面及冷壁上的对流换热系数、膜内质量传递修正系数和空气隙厚度修正系数,并表达为经验公式。用该模型对6个膜面与冷壁有不同间隙厚度和不同接触程度的膜组件系统预测得到的膜蒸馏通量与实验值误差一般小于10%;预测的空气隙内蒸汽冷凝程度也与实验观察相符。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微尺度条件下含黏性热耗散和压力功的总能形式的双分布函数格子Boltzmann(LB)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恒壁温与恒热流边界条件下,稀薄效应对速度驱动的平直微通道内气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热边界条件下,稀薄效应对微通道内气体流动特性的影响一致,即均使得气体流速增大,通道摩擦系数减小;由于气体温度场分布的差异,使得稀薄效应对气体传热特性的影响截然不同,在恒壁温边界条件下气体传热特性有所提高,而在恒热流边界条件下气体传热特性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0.
对双组分混合物在一种新型强化传热管———花瓣形翅片管上的冷凝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双组分混合物在水平花瓣形翅片管上强制对流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是光滑管的5~6倍.  相似文献   

11.
将非牛顿流体的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幂律流体的本构方程相结合 ,建立了幂律流体管内流动和换热充分发展时的对流换热控制方程组 ,并在恒热流和恒壁温边界条件下分别对方程组进行了求解 ,得到了两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和无量纲对流换热系数 (Nu数 )的表达式。结果表明 ,幂律流体的流变指数对流体流动的影响要大于对换热的影响 ;在恒热流边界条件下 ,幂律流体的温度在管内沿轴向呈线性分布 ;而在恒壁温条件下 ,其截面平均温度沿轴向呈指数规律变化。幂律流体的无量纲对流换热系数与幂律流体的流变指数有关 ,并且在两种边界条件下 ,均随着流变指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将非牛顿流体的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幂律流体的本构方程相结合,建立了幂律流体管内流动和换热充分发展时的对流换热控制方程组,并在恒热流和恒壁温边界条件下分别对方程组进行了求解,得到了两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和无量纲对流换热系数(Nu数)的表达式。结果表明,幂律流体的流变指数对流体流动的影响要大于对换热的影响;在恒热流边界条件下,幂律流体的温度在管内沿轴向呈线性分布;而在恒壁温条件下,其截面平均温度沿轴向呈指数规律变化。幂律流体的无量纲对流换热系数与幂律流体的流变指数有关,并且在两种边界条件下,均随着流变指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采用VOF模型对制冷剂R134a在水平放置的边长为1 mm、长度50 mm正方形小通道内的凝结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入口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和冷量施加方式对小通道内冷凝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凝液最先出现在通道拐角处,随后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逐渐布满整个通道截面;沿程换热系数在入口处较大,然后沿流向急剧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在恒定热流密度条件下,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气液界面的剪切力逐渐增加,冷凝液膜随之变薄,从而导致换热系数变大;当入口质量流速恒定时,热流密度的改变对冷凝换热系数影响不明显;冷量均衡施加于通道边界比集中施加于某一边界液膜分布更均匀,更有利于冷凝换热.  相似文献   

14.
在恒壁温条件下,在结垢过程中,管内流体温度和垢层内壁面温度逐渐降低,会引起流体与内壁面间对流传热热阻增加,因而必须对现有的计算污垢热阻的公式进行修正。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立了恒壁温条件下计算污垢热阻的改进模型。计算实例表明,其他条件一定时,流体进口温度越低,流量越小,则修正值和修正系数越大。随着结垢过程的进行,修正值增大,修正系数减小。在结垢的初始阶段,修正系数最大,说明应用改进公式计算的结垢诱导期较长,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在恒壁温条件下,在结垢过程中,管内流体温度和垢层内壁面温度逐渐降低,会引起流体与内壁面间对流传热热阻增加,因而必须对现有的计算污垢热阻的公式进行修正。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立了恒壁温条件下计算污垢热阻的改进模型。计算实例表明,其他条件一定时,流体进口温度越低,流量越小,则修正值和修正系数越大。随着结垢过程的进行,修正值增大,修正系数减小。在结垢的初始阶段,修正系数最大,说明应用改进公式计算的结垢诱导期较长,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根据矩形纵槽管表面冷凝液流动的特点,将管长划分为流动过渡段与流动发展段。对前者按Nusselt理论,后者按表面张力强化(Gregorig)理论作了传热计算,结果表明:过渡段与发展段比较长度很小,在管长设计与传热计算中可忽略不计;波谷区液膜厚度沿管长分布以指规律描述,由此算得的最大有效管长用于传热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值有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参照Gregorig关于沟槽管冷凝传热的概念和Nusselt的经典分析方法,对前文提出的模型做了改进,提出了新经验计算式。根据冷凝传热膜系数αm及传热面积A随P/H值(P为沟槽间距,H为槽深)变化的特点,提出了“单位温差传热速率”ks(或称“有效面积传热系数”,ks=αmA),用以分析与计算V型沟槽管冷凝传热的方法,对九种不同P/H值的V型沟槽表面冷凝传热进行了计算与实验研究,证实了V型沟槽管的最住P/H值为2。  相似文献   

18.
地源热泵中U型埋管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钻孔壁为界将U型埋管的换热区域划分为钻孔内外两部分,并分别采用稳态与非稳态传热来分析求解,两区域模型间通过钻孔壁温耦合连接,以构成完整的埋管传热模型.对于钻孔以外部分,采用变热流圆柱源模型来求解钻孔瞬时壁温.钻孔以内部分,在考虑埋管流体温度的沿程变化及U型管2支间热干扰的基础上,基于能量平衡建立了钻孔内U型埋管的稳态传热模型.用所建U型埋管传热模型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了动态模拟,得出了埋管出口流体温度、钻孔瞬时壁温、单位埋管吸热量及热泵COP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规律.所建埋管模型可为地源热泵系统的动态模拟、优化设计及其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传热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分离式热管水平及小倾角 ( 0°~ 5°)蒸发段传热特性的大比例尺模型的试验研究 ,获得了其壁温特性及换热规律 ,探讨了热流密度、工作温度、倾角及充液率等因素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蒸发段垂直布置的分离式热管相比 ,水平及小倾角热管的换热系数较小 .特别是当热流密度大于 2 0kW /m2 时 ,蒸发管上下管壁温差增大 ,沿管长方向上管壁温度的波动较大 ,使上壁的换热系数降低 ,局部烧干热负荷过早出现 ,使热管的工作范围减小 .此外 ,还得出了水平蒸发管平均换热系数的无量纲准则关系式 .  相似文献   

20.
刮膜分子蒸馏传质和传热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对刮膜式蒸馏器蒸发表面流体流动和传质传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分子蒸馏过程,并建立了数学模型.该模型揭示了液膜温度和浓度在轴向、圆周方向和径向上的三维变化规律,反映了进料温度、浓度和流量以及刮膜器速度等参数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适用于恒壁温以及绝热等不同操作情况.分别用龙格—库塔法和平均隐式差分法对头波常微分方程和液膜偏微分方程进行数值求解,该数值方法求解过程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