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之光  王翠苹 《科学通报》2005,50(24):2769-2773
在墨西哥湾海底沉积物中检测到一组含有1~5个不饱和双键、不规则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烯烃(PMI)系列化合物, 其在色谱图上分布在nC22 ~ nC24之间. 这些化合物具有极负的碳同位素组成,13C比值在86.7‰~ 115.5‰之间, 而与其伴生的正构烷烃化合物碳同位素比值在28.4‰~ 34.6‰之间. 这些化合物是海底甲烷古细菌厌氧氧化活动所产生的特征生物标志物, 指示着海底存在天然气渗漏或有天然气水合物的产出.  相似文献   

2.
试论轮南地区原油类型多样性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南地区油气藏的分布十分复杂,各种不同物性的原油如重质油、正常油、蜡质油、轻质油和凝析油均有分布,并呈现“西重东轻”、“西油东气”和“上下重,中间轻”的分布格局.运用原油正构烷烃半对数分布、生物标志化合物比值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精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平面分布上与大的“东西分异”背景相吻合,且具有通常成熟度连续的单期烃类充注、成藏难以解释的“两族、不连续分布”特征.轮南地区油气藏存在东部和西部两个油族,西部地区油族成熟度略低且有生物降解痕迹,主要以重油形式分布;东部地区油族成熟度略高,主要以轻质油、凝析油形式存在,中间地段发生的混合作用形成了中一高蜡油.混合成藏作用模式,可能有助于解释轮南地区油气藏(包括蜡质油)的分布规律,并能对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各项地球化学数据作出相对较为一致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宋之光  王翠苹 《科学通报》2005,50(24):2769-2773
在墨西哥湾海底沉积物中检测到一组含有1~5个不饱和双键、不规则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烯烃(PMI?)系列化合物,其在色谱图上分布在nC22~nC24之间.这些化合物具有极负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比值在?86.7‰~?115.5‰之间,而与其伴生的正构烷烃化合物碳同位素比值在?28.4‰~?34.6‰之间.这些化合物是海底甲烷古细菌厌氧氧化活动所产生的特征生物标志物,指示着海底存在天然气渗漏或有天然气水合物的产出.  相似文献   

4.
生物降解作用对原油中苯并咔唑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海平  任芳祥  S.R.Larter 《科学通报》2002,47(16):1271-1275
对辽河盆地冷东油田冷43块沙三段油藏3口井岩芯抽提物的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生物降解作用不仅影响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和组成,对咔唑类非烃化合物有同样的控制作用,咔唑类化合物的降解方式与烃类化合物相似,其生物降解作用的程度受与油-水界面的距离控制,在油柱上苯并咔唑的绝对浓度略有增加后向油柱底部迅速降低,且苯并[a]咔唑最容易受微生物的影响,苯并[b]咔唑则有较强的抗生物降解作用能力,苯并[b]咔唑/苯并[a]咔唑比值可敏感指示原油遭受的生物降解作用程度,而苯并咔唑比值(BC比值)不适用于指示生物降解油的运移距离。  相似文献   

5.
氧化铝对长链正构烷烃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勇志 《科学通报》1998,43(1):53-55
在将氧化铝用于重质油的族组分的制备分离研究中 ,发现氧化铝对长链正构烷烃有较强的吸附性能 .氧化铝的这一性能可能是由于 :正构烷烃可紧密地在氧化铝表面上展开 ,而一个正构烷烃分子可被氧化铝表面上的多个活性点吸附 .正构烷烃的链越长 ,氧化铝对其吸附的活性点越多 ,这样使得链越长的正构烷烃的氧化铝上有越强的吸附力  相似文献   

6.
湖北清江现代植物叶片正构烷烃和烯烃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景伟  黄俊华  谢树成 《科学通报》2008,53(11):1318-1323
利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湖北清江岩溶地区5种植物叶片类脂物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随季节的变化, 同一植物叶片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范围和主峰碳数不变, 但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PI)从5月到11月逐渐降低, 这种变化可能与植物叶片在枯萎过程中类脂物的变化有关, 活体叶片与相应植物落叶的比较也证实了这点. 这反映了在第四纪沉积物中正构烷烃CPI可能与腐殖化过程有关而可以指示与之相关的气候环境条件. 不同植物的正构烷烃含量差别较大, 对沉积物的输入贡献不一. 正构烯烃含量和种类明显随季节变化, 可能与环境温度变化有关. 8月份温度最高, 正构烯烃的种类最少.  相似文献   

7.
戈进杰 《自然杂志》1998,20(2):98-103
世界年产高分子材料已逾亿吨,但由此带带的对化工原料的大量消耗,特别是废弃物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对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构成威胁,研究开发可生物降解材料已迫在眉睫。作者创造性地进行了以单宁或含单宁的树皮为原料合成聚氨酯的研究,得到了具有通常材料性能的可生物的降解的聚氨酯。  相似文献   

8.
多种地球化学指标证明,济阳拗陷郑家.王庄稠油油田原油来自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的贡献.原油生物降解程度为2~8级;生物降解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原因;垂向上从油柱顶部向底部生物降解程度增加,发育良好的生物降解梯度.甾烷、萜烷、甲基菲等参数计算表明原油与沥青砂的母源成熟度在0.7—0.9左右,Easy Ro模型计算母源生烃温度为120~140℃,与储层包裹体实测均一温度吻合.实测均一温度代表的是烃源岩的生烃温度,与充注时的储层温度差别较大,反映原油的充注是一个快速过程.同时也说明成藏期与生烃高峰期一致.据生烃史计算,成藏时间为7~15Ma.生物降解序列与动力学计算研究认为,研究区原油生物降解时间约为4~15Ma.  相似文献   

9.
泥炭分子化石记录气候变迁和生物演替的信息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以一个40cm长泥炭岩芯的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为基础,结合现有的湖相记录资料,提出苔藓植物C23正构烷烃主峰标志了一种寒冷气候的信息,苔藓植物化学成分与气候关系的分析,以及生态学上有关气候影响生物生长方式的资料,支持了泥炭中仅在第2个小冰期出现C23正构烷烃呈指形式变化的现象与寒冷气候有关这一结论,显示了这一相当常见的分子化石可以高精度地记录气候变迁的非常信息,桐/酯经值、C24正构单烯烃/C24正构烷烃比值,与生物分布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标记了苔藓植物与单子叶被植物之间的取代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科学通报》2021,66(20):2573-2589
塑料由于具有易于加工、运输和储存以及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增加了其进入自然环境并在环境中长期停留的可能性.环境中的塑料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作用下可发生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其中,生物降解既是塑料不可避免的环境行为之一,也是环境友好型塑料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因此,探究塑料的生物降解更加具有现实和生态意义.本文首先详细总结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酶对塑料的生物降解过程,然后进一步归纳并揭示了塑料的生物降解机理.动物和植物对塑料的生物降解均与微生物和酶相关.微生物首先定殖在塑料表面形成生物膜,然后分泌胞外酶或胞内酶将塑料分解为分子量较低的低聚物、二聚体或单体,它们可以被微生物作为碳源而吸收,最终矿化生成CO_2、CH_4、H_2O等.此外,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塑料生物降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塑料种类、玻璃化转化温度、表面亲疏水性等自身性质,动物、微生物和酶的不同种类和性质,以及温度、氧气含量、太阳辐射等环境因素.同时,还讨论了塑料生物降解产物的环境行为,塑料经生物降解后产生的小尺寸碎片和低聚物以及释放的增塑剂等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态毒性.最后,本文对塑料生物降解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建议和展望,为探明塑料的环境归趋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油藏次生变化是当前石油地球化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在形成后经历了多种次生变化,包括生物降解、水洗、散失以及在后期沉积过程中的再次热作用.采集生物降解后的沥青砂,利用高压釜模拟再次热作用对沥青砂的成分、同位素以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砂在再次热作用下以产气为主,产生的裂解气碳同位素偏轻;C6 以上的组分产率较少,且以轻质油为主;模拟过程中生物降解油砂的饱和烃色谱特征与现今志留系沥青砂的饱和烃色谱特征具有一致性;沥青砂岩的孔隙度随着模拟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荧光颜色逐渐变深,反射光下沥青的颜色则逐渐变浅,反射率增大.由实验结果推测,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在后期再埋藏的过程中,热作用对沥青砂的成分与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炳寰 《科学通报》1986,31(7):495-49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已经成熟,它在有机分析的效能上取得了公认的成果。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目前已有一定进展,但还处于解决之中。从原理上看,这两种联用技术所利用的是时间(色谱)-荷质比(质谱)两重独立互补的物质组成展开。薄层色谱可将物质在空间上做两维分离,如果将它再与质谱联合起来,可对物质组成进行三重展开。这样,在分离上可增加一个自由度,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好氧生物降解中烷烃单体稳定同位素分馏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先芝  张干  陈繁忠  刘国卿 《科学通报》2004,49(24):2605-2611
通过气相色谱(GC-FID)监测了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石油降解菌GIM2.5和白腐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1767)对正十二烷、正十五烷、正十六烷、姥姣烷、正十八烷以及正二十四烷烃等石油及其制品的常见组分以及原油样品的降解. 用色谱-同位素质谱(GC-IRMS)分析了降解过程中烷烃及原油中正烷烃组分(C13 ~ C25)的单体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 结果发现, 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 上述烷烃的稳定碳 (δ 3C)、氢同位素(δ D)都较为稳定, 其同位素值变化基本上介于仪器的精确度以内, 尤其是nC16以上正烷烃. 烷烃化合物δ 13C和δ D的稳定性和特定性可用于追索表生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来源, 特别是当污染物风化严重, 常规的化学指纹技术难以明确判识时, 稳定同位素指纹(δ 13C和δ D)有望成为有效的环境污染源指示剂.  相似文献   

14.
二价茂稀土配合物催化左旋丙交酯的开环聚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一种新型丙交酯开环聚合的催化剂--二价茂稀土配合物,研究了它对左旋丙交酯(L-LA)的聚保合反应,结果表明,单体的转化率和聚合物的分子量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单体/催化剂的摩尔比增加,聚合物的分子量也增加;在极性四氢呋喃中聚合反庆比在甲苯溶剂中慢。聚合产物不论分子量的大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结晶度,其DSC图都有熔融峰,且都保持很高的旋光性。  相似文献   

15.
1 引言 出血毒素是广泛存在于很多蛇毒中的一种蛋白质,它能引起动物的局部组织出血和坏死,严重的可导致死亡。迄今发现的几乎所有出血毒素均为含锌金属蛋白酶,其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保守性。目前发现的许多蛇毒出血毒素能水解结缔组织基底膜上的蛋白,因此它们可作为关节炎和肿瘤治疗的靶蛋白。根据其分子量,出血毒素可分为3种类型:低分子量(20~30ku)、中分子量(30~60ku)和高分子量(60~90ku)。最近,两种蛇毒金属蛋白酶:来源于东部响尾蛇无出血活性的AdamalysinⅡ和来源于西部响尾蛇的出血毒素Atrolysin C的晶体结构已得到解析。虽然它们在出血活性表现上有较大差异,但它们的空间结构非常相似。目前的研究结果尚未对出血作用的机理作出空间结构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开展了自长白山至贝加尔湖空间跨度约2000 km断面上代表性地点的水生植物正构烷烃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大型水生植物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以C23或C25为主峰,这两个链长的正构烷烃可以作为研究区水生植物来源的普适性特征标志物.同一植物来源的不同链长正构烷烃的单体氢同位素值相近,尤其是n-C21,n-C23,n-C25三者的氢同位素值相差很小.水生植物正构烷烃与环境水间的氢同位素分馏值稳定在?159‰左右,与欧洲等地区获得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可以示踪水体的氢同位素组成.全球水生植物正构烷烃氢同位素数据综合分析显示,正构烷烃C23和C25氢同位素平均值是反演环境水体氢同位素组成的优选代用指标.本研究不仅获得了这一区域水生植物的分子标志物数据,同时对全面认识和理解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及其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卢松年 《科学通报》1987,32(7):529-529
油、岩芳烃馏分的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很大发展,1983年Seifert首先利用核磁共振等手段证明了在芳甾烷季碳原子C-17位上有一个甲基,并且可能是17β型。C_(26)~C_(28)三芳甾烷(基峰m/z231)在质量色谱图上出现五个峰,是20R和  相似文献   

18.
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构建了蓝细菌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缺失突变株ORF469-,其染色体DNA中与不依赖于光的叶绿素合成途径相关的ORF469片段被红霉素抗性基因所取代. 该突变株细胞内叶绿素的含量完全受培养过程中光的控制. 培养获得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9.427μg.mg-1和0.695μg.mg-1的两类藻细胞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热模拟降解,分析了热解产物烷烃生物标志物特征,发现两类细胞在类异戊二烯烃的相对含量上差异明显. 低叶绿素含量的蓝藻样品热解产物中Pr/nC17和Ph/nC18值为0.192和0.216,分别是高叶绿素含量蓝藻样品的1/3和1/7. 实验结果为叶绿素分子是植烷和姥鲛烷等类异戊二烯烷烃的分子来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进一步证实了藻细胞中脂类分子是决定其热解产烃量的主要控制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 现代分子生物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的结合可以为某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子来源研究提供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发育于盐湖相环境的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是该盆地西部地区的主力烃源岩层. 在该组上段沉积有机质中检出了硅藻的特征性生物标志化合物——含25 个碳原子的高支链类异戊二烯烃(C25HBI), 该化合物的检出对于揭示区域沉积有机质发育的生物地球化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中的C25HBI 碳同位素值介于-18‰到-20‰之间, 为典型硅藻生源特征. 由于沉积环境中硅藻生长在大量消耗水体溶解CO2 的同时, 必须利用无机碳酸盐碳才能维持其快速繁殖, 硅藻勃发代表了水体环境富营养、高生产率特征, 因此富重碳同位素C25HBI 在沉积有机质中的检出有可能成为该地区优质烃源层发育的标志之一. 同时, 由于硅藻发育环境水体溶解CO2处于胁迫状态, 将导致沉积有机质总体以富集13C 为特征, 可能是造成该地区第三系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的原因之一. 作为该套烃源岩沉积有机质的生源之一, 硅藻生源高碳数正构烷烃(>n-C25)具有无碳优势分布的特点, 使得该地区高碳数正构烷烃的生源和成因复杂化,在烃源岩有机质评价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吴沛成 《科学通报》1984,29(11):665-665
草酸铁(Ⅲ)(固相或溶液体系)的光化学分解的研究已有一些工作,但负载型草酸铁(Ⅲ)的光分解研究尚未见报道。吸附在载体表面上的化合物的性质与化合物本体的性质有很大的区别,载体表面化合物的研究对考察载体的作用,揭示其表面性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用穆斯堡尔谱和气相色谱研究了活性炭、硅胶、γ-Al_2O_3和氧化镁负载的草酸铁(Ⅲ)的光化学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