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过程中缺少实测水文资料,需采用24h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本文洪水计算依据2002年编制的《河北省设计暴雨图集》(以下简称《图集》)计算设计暴雨,采用推理公式法推求设计洪水过程,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龙群  黄亚珏 《河南科技》2022,(23):107-110
受频繁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暴雨序列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非一致性,常规频率分布模型在设计暴雨、设计洪水分析计算中不再适用。本研究以最大三日暴雨为例,采用时变矩的GEV频率分布模型,与基于一致性假设的常规模型所得设计暴雨成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暴雨资料不满足一致性假设时,时变矩模型相比常规频率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与复杂性;并且时变矩模型求解得到的设计值及其超越概率明显不同于常规频率分布模型;面对不满足一致性假设的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时,应当对非一致性做处理,避免产生较大偏差,影响防洪安全和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洪水灾害的空间地域组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空间定位功能和属性分析功能,将洪灾的主要孕灾因子复合叠加,结果表示.黑龙江省洪水灾害的空间地域组合的基本特征是森林覆盖率<20%;地貌形态多为平原、沼泽地或平原沼泽地;夏季降水>400mm;暴雨日>0.5日;夏季气温>17C.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对兰成渝输油管道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武山县响河沟流域内地形、气候、暴雨特征、岩性、土壤、泥石流及其造成的灾害状况等的调查分析,基本探索出泥石流运行轨迹即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泥石流沟因地制宜的实施工程布防措施,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最终可达到保护管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洪水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紧急灾害数据库支持下,获取了中国在1988~2007年发生的洪水灾害次数、人口死亡数和洪水灾害经济损失三个统计指标;并根据信息扩散理论,利用一维线性信息扩散模型将单一的样本观测值变为集值样本,进行洪水灾害风险分析,定量地评价了中国水灾风险,对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澧水流域暴雨洪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澧水流域多年实测水文气候资料的历史记载特征值,阐明了影响暴雨洪水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并以暴雨特性为主要条件,将暴雨洪水分为四类,同时着重分析了洪水的组成与遭遇,以及暴雨洪水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大地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育机制及特征以及灾害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提出了以拦挡工程为主,结合泥石流停淤、排导和生物措施综合治理方案的同时,主体工程要追求安全与经济相结合的断面优化形式.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综合效益明显,泥石流变成夹沙洪水,对县城的危害基本消除.并根据工程运行情况,就工程本身的不足进行说明并提出...  相似文献   

8.
根据流域实时降雨监测情况,利用预报方案进行洪水预报,根据预报洪水及上游水库泄水进行洪水合成,从而得到洪水总量、最高水位、最大流量等。再根据洪汝河流域下游农村和城镇居民分布、工矿企业分布、地形貌等情况,预测洪涝灾害程度,包括受灾人口、面积、灾害损失等;同时提供工程出险情况、洪水淹没范围、洪水行进路线、需要转移的人口等。所有信息经专家会商后对防汛指挥部门发出预警预报,供防汛决策使用。  相似文献   

9.
创新暴雨灾害应急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暴雨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基于暴雨灾害应急管理现状,从应急管理领域、应急管理过程、应急管理层次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希望能促使暴雨灾害应急管理实现实时感知、互联互通、协同运作。  相似文献   

10.
黄河 《河南科技》2013,(14):176-177,182
针对小沙河治理工程地处山丘区、控制流域面积较小和水文资料匮乏所导致的设计洪水推求困难问题,本文在参照河南省不同版本水文计算图集推求设计暴雨的基础上,根据产汇流原理,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设计洪水,并与小沙河下游已治理河段设计洪水水文比拟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合理可靠,保证了同一河流上下游不同治理段间水文成果的协调,为解决豫南山丘地区中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由于我国的森林、湿地、森林灾害和林业工程监测等都有自己的监测体系,其监测技术和应用系统主要是面向某些特定的需求,采用的方法、数据格式、开发方式、软件平台、运行环境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为解决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独立、通用性差、移植困难、不能方便地实现数据的交互和共享等问题.研究通过对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森林灾害和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监测管理的数据、业务进行分析,经过归纳和抽象,从中提取公共部分,并设计公共框架,结合各自的业务专有属性,构建统一的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平台,实现森林资源、湿地、森林灾害、重点林业工程监测技术、数据、模型的统一存储、管理和系统的集成运行.  相似文献   

12.
斜坡失稳灾害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灾害类型之一,准确的预测评估是至关重要.斜坡稳定性的预测方法很多,主要有过程机制分析法、理论计算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及影响因素加权平均值法等.由于各种方法均有其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因此文中着重介绍适用性及操作性较强的影响因素加权平均值法,对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各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并应用工程实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区1991~2000年大洪涝灾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区是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且灾情惨重的地区。在1931-1990年和1991-2000年阶段中,分别发生14次及6次大洪涝灾害。通过这两阶段大洪涝灾害的对比分析表明:发生频率高是湖区大洪涝灾害的共性,而洪溃灾情惨重,直接经济损失显著增大,成灾率高是1991-2000年大洪涝灾害的特殊性。其主要原因是:降雨偏多诱发了灾害性洪水;湖泊调蓄功能衰退,长江洪水顶托加剧及防洪排涝能力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则放大了灾害性洪水的致灾能力;人口及社会财富集聚体的增多与集中,削弱了湖区承灾体的承灾能力,因而显著增大了直接经济损失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已经威胁到我国农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首先使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出我国1994~2010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然后通过Granger和协整分析检验自然灾害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4~2010年存在周期性波动;(2)自然灾害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格兰杰因,其在短期内的增加抑制了后者的提高;(3)长期来看,农业成灾率每增加1%,我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将下降0.0141%.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旱涝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并对1996年黑龙江省的灾害情况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6.
以海南岛中部山区主要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运用现场、室内研究和实验的方法,针对该地山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其危害进行探讨,对地质灾害点的水源条件、下垫面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进行现场调查、采样、记录.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现代灾害学研究方法,确定海南岛中部山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对建立灾害应对预警救助机制的意义、内涵、属性、作用和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机制是成功进行灾害救助的重要保障,同时指出了我国在灾害预警救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灾害应急救助制度不健全,应急体系不完善。强调了建设灾害预警救助机制的必要性,并建议以公信力、公仆意识、有效监督作为体系机制,构建灾害预警应急救助系统。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冻土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题.对多年冻土发生地质灾害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是评价多年冻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前提;对多年冻土区段发生地质灾害(融沉与冻胀)的危险度进行量化,是准确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并达到评估目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吴锦文 《甘肃科学学报》2003,15(Z1):178-182
以甘肃省礼县为例,选用了岩土体性质、岩土体结构、地形坡度、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和人口密度等6个地质灾害活动要素,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计算了礼县各乡镇地质灾害危险度,并用危险度等级结合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按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将礼县划分为四个区:东北中南地质灾害极危险区、北部地质灾害高危险区、西南部地质灾害中危险区和西部地质灾害低危险区,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资料分析、实地考察及灾害调查等方法,揭示了岷县地质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理劣势:位于南北地震带,断裂发育;处于地貌梯度带,具备地质灾害高发的充分条件,其中包括多发灾害性天气过程;新生代的地层具有容易受到侵蚀和扰动的特征.此外,地形复杂、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常常呈链式发生,也是岷县地质灾害连绵不绝的原因.岷县具有各类地质灾害频发的历史,从而阻碍了该县的经济发展,低下的经济水平制约了当地建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灾时损失颇显惨重,形成恶性循环.为了实现岷县发展的良性循环,提出了保持可持续性,认清其灾害背景和发展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对该地区灾后重建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