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秀敏  张利平 《自然杂志》2004,26(3):138-141
本文介绍了炭疽毒素结构,其中主要是水肿因子的结构,以及目前在研究炭疽防治新方法方面的最新进展.水肿因子EF是炭疽毒素的一种成分,它是一种腺苷酸环化酶,由被钙调蛋白激活.目前,用噬菌体溶菌酶治疗炭疽感染是一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疗法.  相似文献   

2.
顾文 《大自然探索》2001,(10):21-22
近来;一种致命的炭疽在美国本土被发现,至今已发现多例病人,其中已有人因感染此病而丧生。“9·11” 事件的阴霾还没有在美国上空散去,恐怖的疑云再度笼罩美国——恐怖分子正在策划一轮生化武器的袭击? 美国再次引起恐慌,美国民众纷纷冲向药房购买可以治疗炭疽的抗生素,药房已出现货源不足的情况,甚至有人购买防生物武器的面具等。同时,美国国务院10日要求驻海外的机构为了安全起见,所有驻海外的美国使领馆都必须准备足够的抗生素,以防遭到炭疽或其他类生物武器的袭击。与此同时,英国人也感到坐立不安了。为了以防万一,英…  相似文献   

3.
庄汉澜 《科学通报》1987,32(2):160-160
炭疽毒素是炭疽杆菌在生长过程中生成和分泌至菌体外周围介质中的一种毒性物质,是造成炭疽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现已清楚炭疽毒素至少由水肿因子(EF)、保护性抗原(PA)和致死因子(LF)三个组分组成。此三组分都含有蛋白质,其中EF和LF是引起组织病变、宿主死亡的因子,而PA却是免疫原,可作为疫苗预防炭疽菌的感染。为了预防炭疽病,我们开展了对炭疽PA的研究。通过实验,掌握了规律性生产PA的发酵条件,采用超过滤浓缩,DEAE-纤维素、免疫亲和层析(简称IAC)和高效液相凝胶色谱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9,(7):8-8
一项新研究结果表明,最早死于炭疽的北美人的年代要追溯到上一次冰期,当时从亚洲迁徙到北美洲的人群食用或接触了被炭疽感染的动物残骸。  相似文献   

5.
随着美国频频遭到炭疽的袭击,感染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弥漫一股“恐炭病”,有人把炭疽和艾滋病混为一谈,以为它也像艾滋病一样无法预防和治疗。其实,这是不对的,炭疽虽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只要及时治疗,患者也是可以转危为安的。炭疽,是人类古已有之的急性传染病。它由炭疽杆菌引起。艾滋病是由性交、血液等途径传染的。但炭疽是人接触病畜的皮毛,吸入芽孢型的尘埃,或食用未煮熟的病畜肉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发生在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是一次空前的震撼,那么紧随其后的“炭疽邮件”带给美国国民的则是难以平复的精神创伤,人们惶恐终日:难道恐怖分子悄无声息地打起了细菌战? 从1990年到1995年间,日本的奥姆真理教徒十几次在公共场所施放炭疽或肉毒杆菌,制造恐慌,尤其是1995年他们在东京的地铁站台上施放沙林毒气,造成9人死亡,  相似文献   

7.
可怕的炭值     
日本的奥姆真理教分子在东京地铁中施放沙林毒气,残害无辜,引起了世人极大愤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们还犯下了另一桩令人发指的罪行。在对奥姆真理教分子的审讯中了解到,他们曾经对东京市民发动过细菌战争——在一些高楼顶上,施放炭疽芽孢杆菌。警方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罪行,获得了这种细菌。还  相似文献   

8.
俞东征 《科学之友》2001,(11):38-39
从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飞机袭击美国世贸大厦以来,整个事态演变得扑朔迷离。从佛罗里达10月3日发现25年来美国第一例吸入性炭疽热以后,接连又发现十数例。恐怖主义的魔爪又假细菌之手伸向了和平生活着的人民。那么,炭疽病菌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本刊特组织专稿以揭开它的面纱。  相似文献   

9.
近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正计划将某些数据在学术期刊上予以公布.这些数据在2001年成功阻止微生物学家布鲁斯·伊文思(Bruce Ivins)的炭疽杆菌袭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严防动物疾病向人类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出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动物共患疾病的严重危害。因此不少专家呼吁,要加强对动物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相关研究,严防动物疾病向人类传播。人类的传染病主要来自动物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刘惠莉博士表示,人类的传染病主要来自其他动物,曾经夺去了数百万人性命的天花、鼠疫、霍乱便是其例子。现代研究初步表明,目前约有100多种动物疫病可以传染给人类,但真正危及人类身体健康的人畜共患疾病有10余种,比如口蹄疫、艾滋病、疯牛病、猪链球病、禽流感、炭疽等。烈性传染病不仅给…  相似文献   

11.
蔡黎 《世界科学》1999,(8):32-34
寄生虫病概述寄生现象,可能与人类的历史同长,也许比人类的历史更长,是指一种生物生活于其他生物体内和体表,进行吸取营养、排泄废物、得到保护、维持繁殖、危害宿主等活动。人体寄生虫就是指以人体为宿主的寄生生物,在整个生物体系中,现已证明有155种不同的生物可以寄生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疾病或危害。这些生物可能是有单个细胞的原虫如内阿米巴、多细胞的蠕虫如蛔虫和节肢动物的昆虫如蚊子等;也可能是寄生于人体内的如蛔虫和体表的如蚊子;有只要感染就能引起人们疾病的非条件性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也有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引起…  相似文献   

12.
自2001年10月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炭疽杆菌感染者,也没有发现含有炭疽杆菌的邮件。炭疽杆菌恐怖事件似乎已经风平浪静了,然而,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难题却是,如何向已经被“9·11”事件搞得惶惶不可终日的美国公民交代这一事件的调查结果。尽管炭疽事件本身造成的危害并不大,但对真凶的调查结果却无疑是给美国政府当头一棒——  相似文献   

13.
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是法定传染病中的一类传染病.主要是指那些以动物(包括节肢动物)为传染源、可以不依靠人而独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传染病.目前已知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有40余种.  相似文献   

14.
《世界科学》2004,(2):F003-F003
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简称AI)是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子等禽类,引起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传播快、危害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又称国际兽医局)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病毒的鸡、鸭。人类直接接触感染病毒的家禽及其粪便可能会受到感染。此外,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可传播。截止到目前,科学上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可以在人类之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几个月前,密歇根大学生物纳米技术中心的一群科学家来到了美国陆军犹他州的德格韦试验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演示“纳米炸弹”(nano-bomb)的威力。这些弹药可不是什么庞然大物,而是分子大小的颗粒,其粗细约为针头的5000分之一,它能摧毁人类的众多微生物敌人,包括含有致命的生物战病毒──炭疽的孢子。 军方对纳米炸弹显然产生了兴趣。在试验中,这种设备的成功率竟然高达100%,证明作为一种抵御炭疽攻击的潜在武器,它同样具有惊人的民用价值。例如,研究人员只要调整炸弹中溶剂、清洁剂与水的比率,就可以为炸…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球形病毒,表面具有自我保护的锥形蛋白体。这种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近1200万人的死亡,超过3000万人受到感染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丝状病毒,常常呈现树枝状。该病毒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致死率高达90%,目前尚未培育出对付这种病毒的有效疫苗  相似文献   

17.
胚胎生物技术方兴未艾。转基因动物尤其是转基因小鼠是基础生物学和医学科学必不可少的研究模型,而利用转基因大动物(如牛羊猪)作为生物反应器在乳腺或其他外泌性器官中表达药用蛋白如人凝血因子-8等,可以提供用于人类治疗的药物蛋白的新的更有效的生产方式,有数百种药物蛋白可以使用这个方法生产。  相似文献   

18.
茶叶的命名 茶叶命名也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可以将命名与分类联系在一起,如工夫红茶,“工夫”是命名,“红茶”是分类;再如茉莉银针,“茉莉”是分类,“银针”是命名. 目前,我国茶叶的命名主要有以下儿种依据:按茶叶外形的不同命名,如瓜片、雀舌、松针、毛峰、毛尖等;按制茶技术的不同命名,如炒青、烘青、蒸青、晒青、工夫茶、窖花茶等;按茶树品种的不同命名,如乌龙、水仙、铁观音、毛蟹、奇兰等;按采摘时期的不同命名,如明前茶、雨前茶、春尖、秋香、冬片等;按茶叶色、香、味等特征命名,如霍山黄芽、敬亭绿雪是形容其干茶色;平阳黄汤是形容其汤色;云南十里香、舒城兰花香和安溪香橼是形容其香气;泉州绿豆绿、安溪桃仁、江华苦难茶是形容其滋味.  相似文献   

19.
屈指数来,人类赖以果腹生存的植物性食品也就一百多种,可以划分为主食,如大米、小麦、玉米等;蔬菜,如白菜、芹菜、南瓜等;水果,如苹果、无花果、樱桃等;调味品.如胡椒、花椒、八角等。  相似文献   

20.
生活方式疾病是主要死因现代医学科学认为,构成疾病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人类生物学因素,包括基因遗传、复合内因、成熟与老化、免疫缺陷、感染等。二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有害的业余活动,不良的消费方式,如多食、嗜烟酒、药瘾等,不良的劳动方式等。三是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精神环境等。四是保健服务。我国1981—1983年死因调查的结果是:死亡率最高的前三位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