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据档案馆藏李约瑟与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的通信,梳理了二战后期李约瑟对北平研究院科研活动的援助,以及二人共同参与的有关科研管理、科研合作方面的活动,说明了二战后期中英间科学交流的意义,和对战后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初,梁漱溟在其经典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从中西方的学术理念、生活态度、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对中国没有发展近代科学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深度探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李约瑟问题,他提前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的名字、婚姻、朋友、藏书、成就、勇气等,蕴含着浓浓的“中国情结”。“李约瑟难题”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这个难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博士(1900~1995)是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他撰写的多卷本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传统与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李约瑟博士提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也有称之为李约瑟之谜或李约瑟难题的。  相似文献   

5.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一书的写作发端于对李约瑟问题的思考.李约瑟问题大致可表述为:在公元15世纪之前的十余个世纪中,中国科技一直领先干西方,但当西方现代科学兴起,中国却大大落后了,那么,两者高下形势之逆转是如何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2007年5月25日,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与文明研究项目(SCC)的档案库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建成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与文明研究计划(SCC)是20世纪伟大的汉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从事的主要研究项目,在长达60年的时间中,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与文明进行了分学科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流派.道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相对密切,但道性哲学的消极作用导致了“李约瑟之谜”的产生.道性哲学观所主张的不行而知、安分知足、炼丹求仙、贵阴尚柔、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等思想.或被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利用,或被其代表人物曲意逢迎,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诞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研究,总结西方科学和中国科学的本质和特点,在相同的科学含义基础上,对中西方科学进行了比较。由于文化基因的不同,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科学,“李约瑟难题”命题的前提不成立,命题结论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流派,道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相对密切,但道性哲学的消极作用导致了"李约瑟之谜"的产生.道性哲学观所主张的不行而知、安分知足、炼丹求仙、贵阴尚柔、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等思想,或被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利用,或被其代表人物曲意逢迎,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诞生.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新世纪教育的取向.文章通过对我国教育的反思对我国教育创新教育的滞后进行了试探讨,指出我国的教育亦存在有李学瑟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迎得教育的创新,就必须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进行貌形合一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如何正视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李约瑟博士对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使中国科学技术史开始获得世界学术界的公认;他的里程碑式的巨著离不开中国政府与海内外华人精神上与金钱上长期的大力支持,同样也离不开众多华裔学者的合作与帮助。  相似文献   

12.
易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我国绚烂的科技文明的创生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易学时间观妨碍了人们对物质实体的考察;易学自然观耗费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精力;易学的思维模式阻碍了科学思维的萌芽;易卦的占卜功能削弱了人们追求科学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何丙郁先生是海外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漂流学者的回忆录:科学、人文和李约瑟》是2005年出版的何丙郁先生的英文学术性自传。这本回忆录非常值得一读,不仅因为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珍贵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海外中国科技史研究近五十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有关李约瑟研究所近年来的发展动向及其背景,更因为从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位海外学人对中国科技史研究长达半个世纪的执着和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4.
从"李约瑟难题"到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研究的系统考察,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席文解答的分析,指出李约瑟难题所依存的观念语境依然是科学西方主义,只不过是温和的科学西方主义,在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科学革命的内涵、特点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主要依据新近公开的竺可桢日记中的第一手资料,对20世纪40年代竺可桢与李约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文献考证表明:自1930年,竺可桢开始长期关注"中国科学何以不发达",即"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实验科学"问题;在40年代的竺可桢日记里,详细记录了竺可桢与李约瑟会面的时间等情形;李约瑟在来抗战时期中国"雪中送炭"之前即已经大致形成"李约瑟难题"的雏形,竺可桢等一批中国学者对"中国何以无科学"问题的争论促使了"李约瑟难题"的成形;50年代初,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计划,实际上推动了竺可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建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专门机构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难题Ⅱ":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成效较高,而现代科学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从"元气说"的角度看,气既是自然物质的本原,也是人类精神的本原;既具有多元性与连续性,又具有应变性与感应性。这使中国科学技术及其思维范型的适应能力、同化能力与扩展应用能力较强。同时,元气说也是现代科学的思想宝库。因此,我国应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候选人提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8年中研院首届院士选举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院士候选人的提名乃这届院士选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通过考察这届院士选举从选举筹备会推举评议员草拟院士候选人参考名单到学术机构正式提名的过程并分析正式提名的得失,说明选举筹备会对推动提名的展开和促进选举的成功所起的作用;东道主中研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通过提名,都为评议会遴选院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人选。清华能提出有分量的院士候选人名单,不仅取决于民主而严格的遴选方法,还有赖于中研院和北大、清华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源。这种资源对院士候选人的学术评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48年9月在南京举行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是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上的重要史事之一。在梳理与分析档案的基础上,论述这次会议的始末经过,探讨会议本身及院士提案的意义。研究表明,这次会议的举行标志着中央研究院院士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研究院的学术奖励体制基本形成。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对会议的筹备起到关键作用。会议以严格的民主程序选举了中央研究院第三届聘任评议员;讨论通过的提案有利于内战时期中国的教育和学术研究免受社会政治干扰和经费支绌等现实问题的解决,关系着中央研究院在完成体制后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博士学位制度的建立。会议之后中国的政局发生变化,会议提案及计划几乎皆未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9.
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蔡元培等学术界领袖利用他们在国民政府中的特殊地位促成了直隶于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的成立。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化学研究所。在抗战前,由于国家相对统一,经济相对繁荣,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在政府的资助下基本上创建成功。首先,研究所的各种设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其次,研究所逐渐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梯队,并进行了培养研究生的尝试,从而促进了研究所体制的完善。第三,研究所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绩得到国内外化学共同体的认可。其研究工作的特点是纯粹化学与实用化学并重。国民政府没有干涉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可以自由地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总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的创建是由政府资助的职业化化学研究在中国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