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突出。在该地区开展治沟造地工程,重在修复生态环境问题,解决耕地紧张局面。通过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治理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总结现有的常规技术措施及土层普探技术、灌排一体渠等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创新性举措,为今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的综合治理及生态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演化的基本地理过程是由流水侵蚀所造成的水土流失过程,并分别讨论了该区土地素与上地单元的物流特征,通过数学计算和相关分析,证明黄土沟坡土地素物流强于红土沟坡,梁地和谷地土地单元的迳流和泥沙输移达到0.921和0.923的相关程度。  相似文献   

3.
黄土丘陵沟壑区油松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但黄土丘陵沟壑区春季干旱多风、水份蒸发量大,常使油松根系失水,严重降低了油松的成活率,影响到了封山育林工程。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及磷流失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失的大量泥沙和径流不仅造成当地土地生产力下降,而且加速下游水体的富营养化.研究表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7月份是泥沙和径流流失的敏感期,也是径流中磷流失的敏感期.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径流中磷的流失主要决定于敏感期的一两次降雨,其流失总量由径流中磷的含量决定,与径流量的关系不明显.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农田流失泥沙和径流最多.坡位影响农田产沙量和径流量.农田中径流量和径流中流失的磷存在一个坡度临界值.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土壤水分的长期精准监测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站点实测土壤水分作为参考数据,利用R、RMSE、Bias、ubRMSE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土壤水分产品SMAP、AMSR2、GLDAS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并根据研究结果选出精度最高的土壤水分产品对黄土丘陵沟壑区2016~2021年的土壤水分进行时空分析.研究表明,(1)在丘陵坡耕地、平原谷地、河滩地3种地形条件下,SMAP土壤水分产品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要优于AMSR2、GLDAS,其适用性最优;(2)2016~2021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2021年4季以及多年平均土壤水分呈现东、西部地区土壤水分较多,中部地区土壤水分较少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人地关系论为理论基础,应用比较法和系统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特点、生态环境适宜类型以及当前生产存在的问题。根据现代经济建设的要求和目标,提出了适于本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资源效益协同发展的一些途径,这些途径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开发均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流域泥沙过程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黄土高原地质地貌复杂,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泥沙源区,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为代表.沟壑区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侵蚀产沙现象,并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表现出迥异的水沙运动规律.为此需将流域分为坡面与沟道两大系统分别研究,本文描述坡面侵蚀产沙、沟坡区重力侵蚀和沟道水沙运动的主要现象,分析各水沙过程的主要机理.揭示出可依据坡面径流建立坡面侵蚀产沙模型;根据水流的诱发作用,用沟坡土体失稳的随机力学模型模拟沟坡重力侵蚀;考虑影响水沙运动的多种要素,建立沟道系统的高含沙水沙模型.流域泥沙过程机理的研究为建立符合实际物理图景的水沙模型系统,完成流域泥沙过程模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应走水保生态农业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娥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5):20-20,8
作者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理特点,分析了该区应走水保型生态农业的道理,简述了水保型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点,总结并提出了水保型生态农业的治理模式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神木县位于陕西省北部、黄河中游、长城沿线、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沿,地处暖温带森林草原向中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县境内西北部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地势平坦开阔,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属于沙漠绿洲农业;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纵横,山大坡陡沟深,地貌支离破碎,属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制图工作实践,探讨了黄土地貌系列专题制图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以规范地图图例系统。  相似文献   

11.
天水地区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较大,区域内断裂褶皱发育,地质构造复杂,雨季期间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基于时序InSAR技术,利用哨兵一号(Sentinel-1)SAR数据对天水市中部区域内的潜在滑坡体进行早期的解译识别,发现2处存在隐患的坡体。结合地质资料,利用FLAC3D中的强度折减法,得到隐患坡体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003和1.040。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时序InSAR技术探测出隐患坡体,再对隐患进行安全系数计算,可以对大范围区域滑坡隐患点进行精准识别和风险量化评估,从而对滑坡隐患区进行分级防治,为滑坡隐患早期识别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制图工作实践,探讨了黄土地貌系列专题制图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以规范地图图例系统。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沟坡重力侵蚀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重力侵蚀是黄土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条件及侵蚀量受多种因素制约且具有一定随机性.本文通过运用水力学、土力学等力学方法对重力侵蚀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起沟坡重力侵蚀的概化力学模型,同时运用模糊及概率分析等数学方法将黄土沟坡的稳定问题转化为失稳概率,作为沟坡崩塌发生的预报条件,从而实现了考虑沟谷水流侧向切割,降雨入渗影响下的重力侵蚀模拟,为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进行水沙计算提供了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存在着以自然过程为主和以人类干予为主两种土地演化形式,并且指出土地结构和功能的自组织是土地演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坡面三维形态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黄土丘陵坡面的野外观察,提出三维坡形的概念,从三维空间考察斜坡,划分出九种基本三维坡形,论述其发育的基础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铁西输油管道工程甘肃段穿越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建设施工过程中引起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防治区分为黄土残塬防治区、梁峁沟壑防治区、河谷阶地防治区,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防治措施,实现管道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酸刺村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处六盘山西麓葫芦河流域北庄支流末端.由于村民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得本就脆弱的自然资源受到很大的干扰和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活贫困.通过对她进行机修梯田、退耕还林还草、舍饲养羊、筑路打坝、科技培训等工程项目的实施,酸刺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和加强,农民素质得到提高.一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贫困村,开始步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稳定摆脱贫困的良性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黄土高原坡面复杂度因子提取与分析,得到其地貌分区图,为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与评价、地质地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采用黄土高原地区90 m分辨率的SRTM Elevation Data的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提取了坡面复杂度因子,包括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地表粗糙度和高程变异系数,并对这些因子进行逐个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黄土高原的地貌分区图.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区内宏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区、丘陵区、高原区占2/3以上;东南部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西北部为风沙、干旱草原和高地草原区,中部三大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北部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和南部渭河平原地形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控制道路建设成本和满足道路线形需要,黄土沟壑区修建的桥梁桩基多处于斜陡坡上,因其存在桩侧土的缺失效应和桩侧土压力的削弱效应,降低了桩基竖向承载力,从而导致采用现行规范计算黄土沟壑区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偏不安全问题。结合黄土沟壑区的土质特性和背景工程的桩型特征,根据斜陡坡桩基竖向承载机理,建立了考虑边坡系数与临坡距耦合作用的黄土沟壑区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模型。运用FLAC 3D有限差分计算软件,研究边坡土体缺失效应和削弱效应对斜陡坡地形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并通过回归拟合方法,建立黄土沟壑地形竖向桩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地形对桩端摩阻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但对于桩侧摩阻力的影响不容忽略;边坡系数和临坡距对桩基竖向承载力的影响成相互耦合关系,桩侧摩阻力随着临坡距和边坡系数的增加而增加,且桩侧摩阻力增加量越来越慢;临坡距为1d时(d为桩径),边坡系数从0.57增加到1.00时,桩侧极限摩阻力增加了91.6%,边坡系数从1.73增加到3.73时,桩侧极限摩阻力增加了22.2%;临坡距为10d时,边坡系数从0.57增加到1.00时,桩侧极限摩阻力增加了37.4%,当边坡系数从1.73增加到3.73时,桩侧极限摩阻力增加了18.3%。提出的桩基竖向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可为同类桩基承载力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植被-侵蚀动力学的黄土高原分区及治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控制水土流失,修复生态退化,对于中国黄土高原进行科学区划。以植被-侵蚀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类型区:长城沿线区、黄土丘陵沟壑东区、黄土丘陵沟壑西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利用植被-侵蚀状态图,探讨了这4区控制侵蚀和修复植被的前景。该文所提出的综合治理策略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只有黄土高原沟壑区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可通过治理,形成能承受一定程度破坏的植被;其他3区,只有通过小流域高强度治理,才能有效地改善植被和减少侵蚀,并需要持续的防护和治理才能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