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上合组织的功能已经涵盖了政治、经济、人文、安全等多个领域,但在海洋合作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海洋合作对上合组织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其也构成了上合组织框架下合作潜在的"新增长点"。海洋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首先,海洋合作符合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的海洋权益。虽然上合组织很多成员国是内陆国,但根据《海洋法公约》,内陆国同样是拥有相关海洋权益的。不光是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内陆国还在其他国家的领海、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深海海域作为人类最后一片未开发区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成为世界各国争取海洋权益、发展高新技术、开展国际合作及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场所。在海底矿床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学家史蒂文·斯考特认为,人类正在迎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为规范地图出版,地图审查责任机关曾提出一系列标准化要求。主要包括:制图参数标准化,统一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地图中使用公制单位。疆界绘制标准化,在推进全国标准地图编绘的同时,先行颁布南海诸岛等标准地图。地名标准化,要求地图中的地名标注与现实相符、注重边疆与海洋地区标准地名核定,同时要求地名准确表达遭侵占领土状态。虽然民国地图审查存在制度缺陷及审查标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但当时的地图编绘标准化要求,对提高地图出版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通过疆域绘制标准化和地名标准化,明确表达了官方的疆域观念及主张态度。其中部分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维护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4.
南海诸岛地名的权力关系及地方反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过南海诸岛现存标准地名,审视民间地名及地名主体的生存状况,为地名规划提供依据,并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及海洋安全提供证据.以《更路簿》为数据来源,从批判地名学的视角,分析南海诸岛渔民地名与标准地名的关系,并调查渔民对地名的认知状况,得出结论:(1)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现存2套地名系统关系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包容、融合的关系;(2)标准地名更讲求秩序,以大事、名人命名,渔民地名讲求方便,命名更为直接、通俗;(3)海南渔民可以识别2套地名系统,但在使用层面上更倾向于渔民地名;(4)历史时期的地名内涵通常滞后于实际情况,近现代时期情况相反,而内涵与实际相符才是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为规范地图出版,地图审查责任机关曾提出一系列标准化要求。主要包括:制图参数标准化,统一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地图中使用公制单位。疆界绘制标准化,在推进全国标准地图编绘的同时,先行颁布南海诸岛等标准地图。地名标准化,要求地图中的地名标注与现实相符、注重边疆与海洋地区标准地名核定,同时要求地名准确表达遭侵占领土状态。虽然民国地图审查存在制度缺陷及审查标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但当时的地图编绘标准化要求,对提高地图出版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通过疆域绘制标准化和地名标准化,明确表达了官方的疆域观念及主张态度。其中部分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维护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6.
为确保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商业开采在采矿过程中对环境不造成影响,结合现有的海底采矿技术,提出有必要开展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绿色采矿技术研究和环境评价研究,分析了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开采中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采矿过程对海底潜在的影响包括沉积物和生物栖息地移动、羽状流、光照、噪声、振动等,对海洋上部的潜在影响包括光照、噪声、废水排放等.为了实现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商业开采,须弱化海底采矿作业对海底环境的影响,以确保海底采矿符合相关国际海洋法规.  相似文献   

7.
洋底动力学——从洋脊增生系统到俯冲消减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洋底动力学.方法 对相关国际前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结果 洋底动力学旨在研究洋底固态圈层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和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洋底固态圈层与其他相关圈层.如软流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耦合机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灾害和环境效应.结论 洋底动力学以传统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以海洋科学、海洋地质、海洋地球化学与海洋地球物理、数值模拟等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侧重研究洋脊增生系统、深海盆地系统和俯冲消减系统的动力学过程,以及不同圈层界面和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传输、转变、循环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探索海底起源和演化、保障人类开发海底资源等各种海洋活动、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海洋环境服务的学科.  相似文献   

8.
自然环境对地名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要素可以分为地形地貌、水体、生物、土壤、气候和其他自然特征.茂名市自然环境相关的地名中地形地名和水体地名数量最多,它们的空间分布受到茂名市地形的影响.茂名市生物地名可以分为与植物相关和与动物相关的地名;土壤地名可以分为与土壤颜色和土壤质地相关的地名,土壤颜色以红色系为主,土壤质地以砂质为主;气候地名主要与降水相关.其他自然特征地名主要为数量和颜色,多和地形、水体等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结合起来,起修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地名通名的表现形式以及它的产生和演变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地名通名的系统,试图以应用的广泛性和命名的科学性为原则,为进一步开展地名通名的研究工作,逐步实现我国地名通名译写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峰  马红岩 《科技智囊》2022,(10):51-56
在2022年美国将中国作为“头号竞争对手”,对华遏制打压力度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应对科技国际竞争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智库需要求解的重大命题。文章从国外加强对华科技竞争引出的竞争情报和科技智库建设学术问题视角,对政府部门网站发布的全国“两会”科技类建议、提案进行系统收集整理,通过主题词分析和内容分析,对建议、提案的内容要点和特点进行分析揭示,提出新形势下全国“两会”科技类建议、提案工作创新拓展的4个参考方向:加强从国际视角提出建议、提案,加强对因世界科技强国对华恶意打压竞争而引发科技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加强综合性战略性法律性建议、提案工作,加强关于国家竞争情报和科技智库建设的建议、提案工作。  相似文献   

11.
《水经注》堪称一座蕴藏丰富的地名宝库。据统计,书中记载地名达二万个左右,作者并对一部分地名作了考证。分析郦道元所作的这些考证,对于今天开展地名学研究以及地名整理工作也是有益处的。就笔者管见所及,仅谈三种方法。第一种:民间流传地名与前代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2.
根据《立法法》,我国立法提案权主体包括机构主体和非机构主体。我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30名以上代表联名的立法提案制度。而根据《立法法》及相关法律文本,该制度存在代表联名立法提案认可程度不如机构提案,立法提案权限于“基本法律”,立法提案程序不完善的问题。针对我国全国人大代表联名立法提案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应当降低接收代表联名立法提案的门槛,以文本的形式赋予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提案的权利,尊重代表联名提案原意,完善代表联名提案程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河北省所有县级地名从区域分布角度对地名的命名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类地名中地形类、方位类、水文类地名数量最多,人文类地名中意愿类和史事类地名数量最多,地形类和水文类地名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联系,意愿类地名则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4.
围绕中国民政部正式公布第一批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的六个地名这一重大事件,阐述了地名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并通过列举诸多地名使用与国家主权关系的案例,阐述了一个地方的地名由哪个国家和民族命名,其含义是什么,都需根据"名从主人"的国际惯例,是确认领土主权的一个重要标志。探寻查证了中国民政部正式公布的六个地名的历史渊源和相关背景,尤其是对地名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文化渊源以及历史上某些地域与中央政府行政隶属关系等历史事件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为中国对藏南地区的领土主张提供了更多的有着明显历史人文和明确行政管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围绕中国民政部正式公布第一批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的六个地名这一重大事件,阐述了地名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并通过列举诸多地名使用与国家主权关系的案例,阐述了一个地方的地名由哪个国家和民族命名,其含义是什么,都需根据"名从主人"的国际惯例,是确认领土主权的一个重要标志。探寻查证了中国民政部正式公布的六个地名的历史渊源和相关背景,尤其是对地名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文化渊源以及历史上某些地域与中央政府行政隶属关系等历史事件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为中国对藏南地区的领土主张提供了更多的有着明显历史人文和明确行政管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讨论、制定、通过,从1973年到1982年共用了约10年时间。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围绕海洋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一方面,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从陆上、海洋到海底;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海洋霸权主义、维护自己海洋权益的斗争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970年,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下,第  相似文献   

17.
一、大陆架的定义及意义大陆架是人们最早研究的海底部分,早期人们是由于航海和渔业的需要;几十年来,由于海底矿产资源的发现(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利用),以及海洋渔业和海洋航运的发展,因而开展了大规模的大陆架的调查研究;十多年来,随着国际间围绕着领海权及海底矿产资源所属权斗争的尖锐化,大陆架的问题更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8.
地名既是特殊的语言单位即专有名词,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某一时期地形地貌的缩影,人们活动的痕迹.地名的形成与历史、文化、地理、心理趋向等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分析<晏子春秋>中的地名,探讨了这此地名的得名缘由、构成特色,以期能展现与这些地名相关的一些历史、文化,揭示这一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以及词汇状况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核密度的宝鸡地名文化特征与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自然和人文方面分析宝鸡市乡镇地名表现的地理环境特征、宝鸡市地名命名规律和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分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方法借助Arc-GIS10.2核密度分析工具,以宝鸡市152个乡镇名作为离散点,绘制宝鸡市各类地名核密度分布图。结果与结论地名中凝结着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姓氏和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在整个宝鸡市分布形成不同的核密度分布中心。而其他类别的地名的形成和分布也呈现各自的规律性,水文植被类地名受气候与河流的影响,历史文化传说类地名分布与人文现象紧密相关,方位数字类地名分布与地理位置空间密切相关,人们选择以吉祥类动物为地方名称的代表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吉祥,联系生活。  相似文献   

20.
以日本统治时期的朝鲜慈江道和两江道共1 228个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学角度,对慈江道和两江道地名进行分类与分布特征分析.将两道地名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2个大类,以及山系、水系、方位、交通、意愿等14个亚类.两道总体地名类型分布为自然地名数量高于人文地名数量.两道在人文地名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均为意愿地名、军事地名和交通地名的数量为前3位.在自然地名中,慈江道的方位地名数量最高,两江道的山系地名数量最高.基于ArcGIS软件,对两道地名分别进行核密度、空间自相关、高程、坡度和坡向分析,得出两道地名分布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性和空间正相关性,两道地名在高程、坡度和坡向上分布具有一致性特征.两道地名均集中于高程较低、坡度偏小、日照条件和强度良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