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的创作,与繁荣的明清江南女性文化尤其是才女文化密不可分。明清江南才女文化构成了《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背景,对《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塑造有重要影响。《红楼梦》中的女性都带有鲜明的明清江南才女文化特征。她们对才与美都有着觉醒的追求,是才德美兼备的新型女性;一些女性走出家门,展示出女性生活空间的开拓,却因为才高而遭受着命薄的人生命运;以花神寓意的女性神化形象蕴含着社会对才女早逝的惋惜和敬仰。《红楼梦》女性形象塑造的意义在于其"江南才女"符号更为突出,体现在其形象性和抽象性都超越了其他江南才女形象。  相似文献   

2.
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经典,是西方思潮的渊源。但圣经中的女性形象并未得到评论界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圣经中正面的女性形象的路德和以斯贴,同时也研究了负面的女性形象并分析了其根源,指出女性的形象是树立在宗教和伦理之上,是男权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回族女性在伊斯兰文化中往往被搁置在男性附庸的位置。也由于回族首先是个隐忍而沉默的民族,更为缄默且坚强的回族女性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历来得不到太多的重视。在新疆新时期以来涉及到女性话语的小说对回族的民族性格特殊性的挖掘引发了读者对回族文学创作中女性话语深深的思考,对这一边缘群体的关注给予了文学史研究新的意义和课题。  相似文献   

4.
和其他女性作家一样,玛利亚·埃奇沃思一直被遗忘在父权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她的作品在国内至今几乎无人论及。《贝琳达》是埃奇沃思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贝琳达·泊特曼在英国伦敦社交界寻找幸福婚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建构自己理想的性别形象的故事。小说展示并审视了父权文化下四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建构:"悍妇"、"激进女权主义者"、"家庭天使"以及"玩偶"。而通过对这四种女性形象建构的审视总结,埃奇沃思为贝琳达建构了不同的具有独立和理性的女性形象,并以此展示了自己对于女性形象建构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不仅是一个"诗国",而且也是一个"丝国"。诗与丝,前者作为精神文化的代表,后者作为物质文化的代表,两者很早就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丝与诗的紧密结合,成为我国古代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全唐诗》中,出现大量与丝绸相关的"丝绸诗","丝绸诗"中有大量关于女性形象描写的诗句。"丝绸诗"中女性形象的丰富多彩,体现了女性在唐代丝绸文化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集中分析了萨拉.玛格丽特.福勒的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旨在探讨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十九世纪妇女》颠覆了男权文化中传统妇女形象,构建了新的女性形象——"米涅瓦"和"缪斯"。福勒认为女性如同"米涅瓦"和"缪斯"的一个复合体,融入了两种相反却又相互交融的气质,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能量与和谐力量与美丽智慧与爱的统一体。福勒对女性形象的新定义为女性争取平等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女性差异性理论,并且具有模糊的雌雄同体的理想,对后来的女权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醒回篇》是中国回族史上最早的自办刊物,它反映了回族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大潮中的觉醒,在中国回族革命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它所倡导的回族与中国其他各民族团结一心、振兴中华的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认同观念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挪威女作家温赛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Kristin Lavransdatter》带有浓郁的中世纪风格,塑造了一个十分矛盾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的形成与作家的信仰和自身经历、民族文化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的影响等有密切关系,在这一形象身上,可以看到作家对女性命运、人和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9.
从《左传》到《列女传》,女性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一方面与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相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形象的塑造与作者的创作目的,与当时的学术语境密切相关。随着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逐步形成,儒学开始以经学的形式统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刘向《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不同于《左传》,其实质乃是用儒家的观念塑造而成。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美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1.
王亚琼 《科技信息》2009,(28):383-384
《女勇士》中体现作者身兼华裔和女性双重身份,面临多方面压抑:一是传统中国文化对女性压抑;一是美国白人种族主义歧视压抑以及在中关两种文化下无从选择,缺乏归属感的压抑。压抑与反抗的情绪过程贯穿全书,作者努力追求一个全新、勇敢、自由独立的女性形象,并且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反抗两种文化的压制。  相似文献   

12.
《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时期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塑造女性形象上有明显的审美差异,表现在审美形态、人物性格和表现手法等各方面。这种差异与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等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男导演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仍然是建立在强大的男性中心文化基础之上的,男性话语给这些女性形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虽然她们在某种程度上有限地反映了中国电影当中女性意识的崛起.电影<喜盈门>中的女性形象就体现了这种男性视阈之下女性意识的有限表达和艰难凸显,她们仍然是体现男性审美理想的介质.  相似文献   

14.
程蔚 《枣庄师专学报》2015,32(1):131-133
中西古典悲剧根植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产生和发展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之中,无论是东西方的古典悲剧,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意欲通过中国地方小戏《徽州女人》和欧洲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对悲剧女性的对比研究,来解读中西悲剧精神、围绕悲剧女性所设置的音乐主题和抗争内涵。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韩剧迅速风靡亚洲,影响扩展至全球,其原因大多都跟剧中光芒四射、魅力十足的女性形象有关,剧中不少女性形象身上体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韩剧<仍想要结婚的女人>中的女性形象在价值观、文化思想等方面与传统女性有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封建社会女性的缩影。作者对其有很强的的批判,又有深切的忧患和同情。本文通过研究祥林嫂形象的悲剧性,分析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一部描写中国宋代社会风俗史的《水浒传》 ,在塑造了众多侠肝义胆男性形象的同时 ,也为我们描绘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对《水浒传》妇女群像进行梳理 ,并从文化层面进行分析 ,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复杂矛盾的妇女观 ,也能进一步认识妇女群像极富时代特色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回族文化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民族文化大辞典,它的科技篇目将全面地反映回族人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从格林童话中母亲形象的塑造、"缺席"的父亲与"在场"的母亲,以及永久幸福美满的结局这三个方面着手,对格林童话进行新的解读以揭示:这一在男权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对两性权利与地位的表述和美好结局的设置这两方面,实质上都表达了男权文化的意识形态,传达了男权文化视野中所规约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韩松晓 《科技信息》2013,(20):183-184
本文以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细读作品文本,结合纳博科夫的自传及其文学观,分析了纳博科夫长篇小说《洛丽塔》中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和其女性人物形象生成的原因,试图从中窥视出纳博科夫的女性观、婚恋观,并发掘出这些女性形象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