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改变目前基于参数辨识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法普遍以漏感为判据,其所反映的绕组信息较少、变形判据较单一的现状,通过将原始的微分模型改写为积分形式模型,利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在变压器运行暂态过程中对各参数进行辨识。以一实际变压器为例,在分析绕组等效电路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绕组对地电容、互电容以及绕组电阻、漏电感参数的积分化辨识模型。并与传统微分辨识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了各种工况下辨识模型性能。结果表明,积分化模型在参数辨识精度、辨识速度及算法稳定性等方面有更大优势;辨识基本不受短路时刻、绕组变形和两相短路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变压器扩展德拜等效电路是分析变压器绝缘老化情况的重要途径,针对变压器等效电路极化支路数及其参数求解难的问题,根据电介质极化响应理论,提出去极化电流时域微分解谱法,分解去极化电流曲线中各个子谱线组成部分,并根据子谱线参数判定等效电路极化支路数和辨识等效电路参数,为构建准确反映变压器油纸绝缘状态的等效电路提供可靠而简便的方法,并通过与其他辨识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文中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为准确评估变压器绝缘状态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系统辨识的粒子群优化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研究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对系统进行辨识的新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典型数学模型相互组合而构成系统模型,即首先将系统结构辨识问题转化为组合优化问题,然后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同时实现系统的结构辨识与参数辨识.为了进一步提高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辨识性能,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仿真结果表明,给出的辨识算法是合理的,虽然扰动对算法的性能以及辨识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但利用文中所提出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仍然可以理想地辨识出系统的结构以及模型的参数,且与已有辨识算法相比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4.
飞机气动参数辨识是利用飞机在飞行试验过程中测得的状态响应数据对飞机的气动参数进行辨识的技术.设计了纵向气动参数辨识的激励信号,建立了非线性辨识模型.基于极大似然法对飞行试验数据进行辨识研究,得到纵向气动参数.对比飞行试验和辨识结果仿真的时间历程,表明辨识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5.
针对同步发电机模型参数中多个不可观测量的存在使得需要求解复杂的微分方程组对电机参数进行辨识,进而导致了辨识困难,提出了一种完全由可观测量表示的同步发电机辨识模型,即状态量均为由发电机出口电流、励磁电压、励磁电流以及功角,转速变量增量表示的可量测量,并基于该模型提出用直接积分最小二乘原理(DILS)来辨识发电机参数.这样既避免了复杂微分方程的求解过程,简化了参数辨识方法,又提高了辨识效率.辨识后,利用MATLAB进行算例仿真,通过实测曲线和辨识曲线的拟合表明了所采用的辨识模型与算法是正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电阻炉模型为非线性模型,使得参数辨识非常困难。因此针对该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并通过MATIAB仿真对辨识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对提高振动与冲击动态测试和动态分析精度等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频域辨识方法中栅栏效应对参数辨识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频谱校正-最小二乘(DSC-LS)的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方法,该方法利用H1估计获得零频点坐标,并将FFT+FT离散频谱校正与LS方法相结合,高精度估计出谐振点坐标,然后通过特征点坐标计算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栅栏效应对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精度和抗低频窄带噪声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遗传算法的摩擦模型参数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高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5):3737-37393750
摘Tustin摩擦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零速附近的摩擦力,由于该模型为非线性模型,使得参数辨识非常困难。针对该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摩擦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并通过仿真对辨识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由于松耦合旋转变压器存在较大气隙,其电感量难以计算,为了省去计算机建模和仿真的步骤,缩短设计时间,针对壶型磁芯和邻近型线圈组成的松耦合旋转变压器建立磁阻模型,根据其大气隙的特点,采用磁阻分析的方法得到其等效电路模型.再以磁芯和线圈的尺寸为参数,分析、推导得出松耦合旋转变压器励磁电感和漏感的计算公式,并根据设计参数间的关联,给出了一个设计流程图.最后通过计算、仿真和实验三者对比分析,验证了励磁电感和漏电感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极坐标的异步电机新型参数辨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中,电机参数的准确性严重影响着系统的控制性能。利用极坐标方法,研究了一种异步电机新型参数辨识的方法。系统的电压、电流、频率、相位角均能够通过软件来实现。基于SVPWM算法,向电机施加相应电压信号,并利用极坐标方法,简化了参数计算过程,即通过直流斩波实验、单相实验和空载实验实现对电机定子电阻、转子电阻、定子漏感、转子漏感以及互感的测试。实验结果证明,该辨识方法得到的参数准确性高,且模型简单,计算量小,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混频激励下含有非线性特征的电阻与电感(RL)串联电路参数的在线辨识问题,提出通过提取伏安曲线和广义磁链轨迹几何特征的参数辨识新方法。该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法定义伏安曲线和广义磁链轨迹复杂图形的倾斜度,由直线拟合直接辨识参数。从端口能量与功率的角度,讨论了算法的物理本质。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辨识精度高、运算量小、便于递推等优点,适合于动态实时在线辨识,克服了基于Fourier变换的传统方法计算量大、结果依赖于信号频谱分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220kV柱式电压互感器是高压电网中重要的电气设备,建立高压柱式电压互感器的暂态电路模型对研究其快速暂态过电压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得到了高压220kV柱式电压互感器的宽频阻抗参数,然后根据220kV柱式互感器的内部结构,建立了考虑寄生电感和杂散电容影响的互感器暂态电路模型,并将该暂态电路模型与测量得到的宽频阻抗参数进行对比,验证了互感器暂态电路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利用考虑寄生电感和杂散电容影响的暂态电路模型计算了在工频和雷电冲击电压作用下柱式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输出电压,获得了柱式电压互感器的宽频传递特性。  相似文献   

13.
暂态分析中变压器线圈等值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暂态分析中变压器线圈改进的等值电路,介绍了变压器线圈电感的物理模型和计算公式。实测试验表明,在变压器低压线圈短路时,高压线圈与空心线圈的电感相同,且电感随频率的增加而减小,其低频值与计算值相当,但电容在低频和高频时几乎不变。最后根据计算与实测结果分析提出了确定等值电路中各项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反激逆变器的变压器的原边漏感对电路性能及其功率器件的安全工作影响很大,严重时会烧毁器件.针对以上问题,在变压器的原边并联RCD钳位电路,用于抑制因漏感而产生的电压尖峰,保证功率开关管的正常工作及电路的高效运行.通过仿真比较,结果证明电路设计可行.  相似文献   

15.
一种计及损耗的变压器非线性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一种计及损耗的变压器模型,用线性电阻、电感的串联模拟漏阻抗,用非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感的并联模拟励磁支路,并提出建模算法,由变压器空载试验测得的电压、电流有效值和功率损耗,得到非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感分段线性化的瞬时值特性曲线.应用该变压器模型和另两种模型,分别对330kV系统中的切除空载变压器过电压进行了仿真,对比计算表明,计及变压器铁损的非线性后,切除空载变压器过电压有明显的降低,过电压的幅值由忽略铁损的723.099kV和用线性电阻模拟铁损的582.036kV,降低到铁损的非线性模型的396.519kV.该变压器模型有助于准确地对电力系统中涉及变压器饱和特性的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型单级隔离式全桥软开关boost变换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新型隔离式软开关全桥boost变换器,软开关电路能有效地对桥臂上的电压尖峰进行箝位,并将漏感能量传递到负载端,可以实现所有开关管的零电压关断以及辅助开关管的零电流开通,提高了效率,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ANSYS的电力变压器漏电感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有限元法讨论了电力变压器中漏磁场的类型和作用,把有限元分析法引入到变压器漏感计算当中.在此基础上对电力变压器建立仿真模型,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电力变压器的漏感进行分析、计算,并将仿真结果与用传统方法计算出的漏感相比较,其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变压器绕阻等效电路是一个大电感与一个小电阻相串联的组合.变压器绕组直流电阻测试回路是一个一阶电路,其时间常数很大,人们为了减小测试回路时间常数,提出了很多有效办法.本文利用回转器将大电感与小电阻相串联的组合转变为小电容与大电阻相并联的组合,配合桥式测量电路,大大减小了测试回路中的时间常数,从而为实现电力变压器绕组的直流电阻快速测试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设计了具体应用电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