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亲亲相隐"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该制度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家庭伦理道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制度不仅我国古代社会有,还存在于外国历史上和现代法律制度中。但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时,"亲亲相隐"制度被当作封建糟粕被彻底废除,提倡大义灭亲,这与我国传承了数千年现在仍然适用的儒家伦理道德所倡导的价值观相违背。从现代法治价值的角度来看,"亲亲相隐"制度对建设法治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亲亲相隐"制度,利用其价值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用人不疑”是中国古代任用官员的一项政策原则 ,但它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历史上用人与疑人总是并行和互动的 ,并有其制度环境 ,离开条件和制度环境 ,把“用人不疑”作为一种带着普遍性的原则来继承是一种偏误。  相似文献   

3.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宫人(主要指宫女、后官妃嫔)的命运归根结底是由君主专制制度所决定的.主要有五种,即殉葬;身败名裂,死于非命;幽闭深官,孤疾而终;守陵和出家.她们命运的不幸不仅体现了皇权的残酷性和灭绝性,也代表和反映了皇帝制度对中国古代女性的迫害,是中国古代女性始终处于受压迫地位的实证.  相似文献   

5.
丧葬制度是我国古代五礼之一"凶礼"的最主要内容,而"厚丧"则是古代丧礼的主要特征之一。南宋景献太子的丧礼就充分体现出古代"厚丧"这一特征。丧礼虽是为逝者送行的仪式,却也是活着的文明,因此古代丧礼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说明中华古代驭人与治吏的历史源远流长。总结贯穿封建社会始终的驭人之道,君臣之术。古代官吏的考绩、升降和察劾制度日趋完善,对职务犯罪和违纪的惩罚,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创新的精神来建设企业文化,形成赋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要始终坚持建设学习型企业,在物质形态文化建设上着力打造品牌。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创新内容,创新方式方法。要始终坚持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有一个能与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紧密相联的活动载体。要始终坚持建设企业诚信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赢得市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内涵极为丰富的一个概念。梳理古人对欣赏之“兴”的论述,可以发现“兴”具有超越性、引发性和自由性的特点。作为贯穿欣赏过程始终的“兴”,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感知、感动、感发。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所建立的某些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有些制度一直延续至今。通过考察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秦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窥视秦始皇的“成功”,以及他所建立的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孙金玲 《科技资讯》2006,(20):196-196
上衣下裳,是我国古代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龙袍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补服是表示官阶高下的鲜明标志,明朝成为定制。清代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旗人妇女则穿旗袍。  相似文献   

11.
《大明律》中规定的“盗”罪包括有盗窃、抢夺、抢劫、敲诈勒索、诈骗等,这些规定既继承了《唐律》的有关规定,也有细微的变化。通过分析这些规定,一方面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法典中对这些犯罪的立法规定,同时也可以将其与今天的刑法做一些比较,得出有关刑法的立法技术及模式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论"天子驾六"车制产生的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子驾六”车制产生于何时?自西汉以来学术界就有不同的看法。洛阳王城广场东周车马坑发现的“天子驾六”,位于东周王城东北部的王陵区内,说明这种车制早在春秋中期就已产生。它对研究我国古代的车舆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朝政府完备的救灾体制,以及及时、高效的救灾措施,是形成其三百余年统治,保持社会内部相对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清代大理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清代前期传统教育经地方官员的提倡、士绅及民众的支持,府、州、县及城乡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清末因外战、内政原因,我国传统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大理教育经过清末的发展和嬗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为民国初年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三法司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起源于唐朝,在明清发展完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以及非最后性等特点。它对明清的司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它具备合议制形式,是对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独任制审判所进行的修正,弥补了独任制的弊端。研究三法司会审在明清得以完善的背景、原因及影响,对今日诉讼制度之建设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镇江城池自古以来就是"缘江为境,因山为垒",在全国历代地方城池中由于其不规则性,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多年以来,镇江唐宋罗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唐代罗城和宋代罗城既有传承性,又有区别,表现了镇江独特的建城特点,在古代筑城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依据文献,结合城市考古新材料,可以对唐宋罗城诸如修筑时间、城门设置、城垣规模以及二者关系与建筑特色等问题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冠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典章制度。清代统治者在坚守满族服饰旧制的基础上,参照汉族冠服制度,逐步确立了既不失满族习俗礼仪,又饱含汉族服饰特性因子的清代冠服制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宋初诗坛上一位由白体而昆体的人物,晁迥可以说具有坐标的性质。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见证了白体、昆体的转变过程。其“抗心希古”,多作“道情诗”,实开“理学体”门户。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不仅使满清王朝颜面扫地,也动摇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威信,打乱了它固有的发展轨迹。在外来政治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开始了向现代转型。这一转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洋务运动时期传统政治制度的动摇、戊戌变法时期西方政治制度的宣传、清末新政时期新式政治制度的起步三个阶段。尽管这一转型才刚刚开始,取得的成效也极为有限,但对其后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柯劭忞是祖籍山东、客居京华、精于经史、训诂、金石之学的近代鸿儒。他以煌煌巨著《新元史》传世,有"二十五史人"之名;他又以主纂和代理馆长的身份最终完成史称第"二十六史"的《清史稿》。柯劭忞终生以兴教育才为志,既有湘赣地方学官经历,又长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总监督,还有末代"帝师"的头衔,晚年讲学至老不辍。由于史料匮乏,柯劭忞研究始终冷寂,他与众多清末民初名人复杂多面的交往,有助于深化柯劭忞研究乃至拓宽清史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