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通过对比环江喀斯特和施秉喀斯特的发育环境、地貌特征和演化特征,探讨了施秉白云岩喀斯特是否值得提名"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的问题。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具有与环江喀斯特不同的喀斯特发育环境、不同的地貌特征、不同的演化过程,与环江喀斯特不存在重复性的问题。同时,施秉喀斯特因其独有的造貌地层结构——质纯薄层细粒白云岩、典型的树枝状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的白云岩开放型演化模式等特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态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价值。因此,施秉喀斯特的提名,将会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在白云岩喀斯特方面极其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施秉喀斯特森林具有独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其与地貌、气候、水文等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亚热带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森林生态的美学画卷,是得天独厚的美学资源。具有植被宏观分布美、植被外貌美、生物外部形态美、群落垂直结构美、植物适应景观美和森林动态美等美学特征。该区森林生态美学资源在满足人们生态美感受,激发艺术灵感与创作,提供生态资源开发,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加快建设和谐社会行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旅游开发角度将桂林喀斯特景观进行分类研究,系统阐述了桂林喀斯特景观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并从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等方面对桂林喀斯特景观进行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4.
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施秉喀斯特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秉喀斯特是我国第二批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之一,当前对其地貌演化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多次野外勘测与取样化验研究,并运用GIS软件综合分析各要素与地貌发育之间的关系,得出研究区内主要造貌岩石为寒武系纯白云岩;研究区内地貌从分水岭到河谷呈现由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浅洼到峰丛峡谷的有序回春式逆向演化中;河谷裂点带之上的高原面中,地面以常态面状侵蚀作用为主,发育峰林谷地与峰丛谷地,在干流与水量较大的支流,水流下切迅速,形成峰丛峡谷,靠近河谷的中间过渡地带,发育了峰丛浅洼;研究区内未形成以深、长、大洞为主的洞穴发育区,更未发育网状地下河系统。因此,施秉喀斯特研究区代表了典型的白云岩喀斯特青年期地貌演化的特征,是研究白云岩喀斯特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5.
论述国内外对森林景观美学评价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彩云  梅拥军 《科技信息》2010,(19):I0209-I0210
森林景观是开展森林旅游的物质基础,美学价值是森林景观的重要功能之一,其美学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森林景观区的游客数量。本文通过对国外森林景观美学研究现状,可从中了解森林景观美学的指标构建。同时,结合国内森林景观美学评价的研究,分析出国际上对景观美学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描述因子法、调查问卷法和直观评价法。在通过对我国森林景观美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我国在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中的一些缺陷。为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和有效的经营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为: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包括:感觉力、想象力、理解力、情绪力和情感力.在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和审美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黄山峰石地貌景观、云霞气象景观、溪泉潭瀑流水景观、生物观赏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方法.  相似文献   

7.
重庆武隆芙蓉洞洞穴景观美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武隆芙蓉洞景观之美已被世人广为认可,本文尝试对其美学价值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该洞穴景观的分布特点和景观评价可操作性的要求,本文把整个景观分为7个小景区,并从美学评价的要求出发,选取了6个评价指标和19个次一级的评价因子,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法(征询法),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与世界遗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批提名预选地贵州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区28 295 ha范围内的生物物种进行初步调查,发现该地区物种资源丰富,共有高等植物1 352种。其中,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高等植物有70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有1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有26种。共有脊椎动物298种,还有丰富的昆虫和洞穴动物。其中,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脊椎动物有243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有2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有41种。该研究区的区系具有古老残遗的特性,植物区系是温带与热带亚热带区系并重,而陆生脊椎动物的区系则表现了亚热带特点。据初步统计,研究区的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等8个森林植被型组、61个群系;根据动物适应白云岩喀斯特环境的特点,大致将研究区内的动物群落划分为溪河动物群、河谷芦竹与河滩灌丛动物群、森林动物群、竹林动物群、岩岸动物群、灌丛灌草丛动物群、农田村寨动物群和洞穴动物群等群落类型。施秉喀斯特提名预选地初步反映了陆地白云岩喀斯特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正在进行的重要的生态和生物演化过程,包含了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和显著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的角度看具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基本满足世界自然遗产(ix)和(x)条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中国动画发展至今,其美学风格一方面继续传承儒道文化为主的中国古典美学,另一方面结合当下社会时代背景,创新性地融入西方动漫美学形式。当下中国动漫美学特征正日渐成熟,既区别于之前中国动漫所具有的"中国学派"的美学特征,也区别于对日美动漫模仿阶段的美学形式。当下中国动漫电影的美学发展,在面对传统美学的传承与日美动漫美学的借鉴上,其内涵正在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不再简单直观的传承与模仿,而是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创新性地融入了西方动漫的美学风格,使国产动漫呈现出新的民族美学风格,赋予国产动漫美学民族性、时代性的美学特征,使国产动漫逐渐呈示出自己特有的美学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旅游资源是指可溶岩地区所特有的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人文存在。挂多地区喀斯特旅游资源具有多层次特征,景观类型多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旅游价值。本文在研究平坝挂多地区喀斯特旅游景观的特征与旅游功能的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野外考察采集第一手资料,针对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特点,采用定量记分和定性评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获得评价结果,从而为挂多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地质遗产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遗产角度出发,论述了以地质遗产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为基础,地质遗产所具有的科研、科普教育、观光游览、审美、启智等功能。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地质遗产、世界遗产的形态美和自然山水的科学成因,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意义上的观光游览逐渐向着科普旅游、教育的方向转变。地质遗产的不同功能以促进地质学研究的发展,普及大众的地质学知识为归结。  相似文献   

12.
从世界遗产的角度看地质遗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世界遗产公约》自然遗产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角度,论述地质遗产在古生物、地质构造、地貌研究和自然美学方面的突出价值。从地质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不同侧重,将地质遗产分为4类。文章强调,地质遗产的地质学价值研究可以推进世界遗产的申报,但不能止于申报。应当依托于地质遗产的价值研究,重视遗产实际功能——科研、科普、游览、审美和启智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分析百余年五台山地质学术研究简史和五台山十年申遗中对自然遗产地质学价值的表述,结合近来出现的"地质遗产"概念,站在世界遗产的宏观视野,简要讨论五台山地质遗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五台山地质遗产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对五台山地质遗产的保护既需要法律保护,也需要地方政府的科学管理,还有赖于全人类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4.
采用AHP法构建了渠县老龙洞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地质遗迹资源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遗迹在科学研究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系统完整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美学和科普价值;但是旅游开发程度低和基础设施薄弱等是旅游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赤水-习水丹霞景观美学价值与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赤水-习水丹霞是世界最大的川黔渝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研究其美学价值,对世界遗产的申报和旅游区的景观开发非常必要。赤水-习水丹霞以"丹山、碧水、竹海、飞瀑、美酒河"为主要景致,丹霞形态发育典型,造型奇特;"丹山"与"碧水、翠林"色彩明艳和清新;山、水、林的组合非常完美。通过中国及全球其他丹霞地貌的美学对比,认为赤水-习水丹霞的美学特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16.
风景区内普遍存在很多外形独特的危岩体.因其具有很强的的形象性、感染性、独特性、神奇性等旅游观赏及美学欣赏价值而称为景观危岩.这些特殊的危岩体属于地质遗迹,具有稀有性、珍贵性、脆弱性及不可再生性.目前,危岩研究总体水平不高,景观危岩的研究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风景区旅游开发及地质遗迹保护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景观危岩,凸显景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考古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及遗产文化价值的传播,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方法理论分析与国际宪章解读,结合实证举例方法。结果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设计是以旅游产品的主题化与系列化、再现遗址地景观、充分发挥遗址博物馆旅游功能、提供考古体验旅游产品等为主要开发策略的。结论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遗产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其旅游产品设计方法是多样的,核心是遗址文化景观的修复与再现。此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遗产旅游产品设计还应强调游客的参与性和产品开发的持续性等。  相似文献   

18.
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岩溶景观类型繁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组合协调的具有综合开发价值的岩溶科学迷宫和天然博物馆.作者以旅游地学理论为基础,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公园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的分析入手,重点论述了公园岩溶地貌资源特色及景观价值,对该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了一系列探讨,以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渊源关系,既有合作的基础,也有竞争的态势。旅游开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动力;而旅游开发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恰当使用和过度使用又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意义受到扭曲甚至毁损。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是两者协调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