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微波和常规方法烧结了Y2O3掺杂量为2%(摩尔分数)的ZrO2陶瓷(2Y-TZP陶瓷).用X-射线衍射法(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了材料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同时研究了材料的致密性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尽管微波烧结的样品平均晶粒尺寸比临界晶粒尺寸大很多,但其四方相的含量却比常规烧结的样品多;微波烧结的2Y-TZP陶瓷抗弯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ZrO2—Y2O3—Al2O3系统的拉曼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60%ZrO2(4.05%Y2O3)-40%a-Al2O3(ZYA)(百分数全为重量比)粉末样品受机械压力前后的拉曼光谱和纯ZrO2粉末样品的拉曼光谱,样品光谱的对比研究表明,四方相ZtrO2受到50MPA的冲压后,约64%转化为单斜相,由此证明了四方相ZrO2陶瓷基质的相变增韧机制,文中同时给不同相ZrO2拉曼活性模的群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微波烧结Al2O3陶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微波烧结的特点,对Al2O3陶1的微波烧结过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同常规烧结进行了对比实验,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结论,为陶瓷微波烧结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草酸作为沉淀剂并添加表面活性剂合成了不球磨Y2O3:Eu^3 的方法,其D50=0.53μm。粉体细且分布均匀。与微米晶比较该纳米晶的发射光谱光谱发生明显蓝移,色座标符合荧光粉要求。  相似文献   

5.
ZrO2基固体氧离子导体的Y2O3、Gd2O3复合掺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纳米Y2O3稳定ZrO2粉中,加入不同摩尔分数(0.0-10%)的纳米Gd2O3粉进行复合掺杂.当Y2O3和Gd2O3与ZrO2的摩尔比之和小于8%时,烧结样品为四方相或四方/立方混合相;超过8%,完全为立方相.复合掺杂Y2O3和Gd2O3的ZrO2固体氧离子导体的电导率优于单独由Y2O3稳定的ZrO2固体氧离子导体.当Y2O3和Gd2O3与ZrO2的摩尔比之和为8%-9%时,样品电导率有最大值.在1000℃时,掺3.0%Y2O3和5.0%Gd2O3的1300℃烧样品的电导率为5.1×10-2Scm-1.  相似文献   

6.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在氢气气氛下无压烧结制备Y2-x Lax O3(x =0 ~0.4)透明陶瓷,实验结果表明:在1 570 ℃氢气气氛下烧结5h,随着La2 O3含量的增加,烧结试样的相对密度及硬度均先上升后下降,其最大值分别达到了99.2%和809 HV,获得了透明陶瓷,其平均粒径仅为5~10 μm.  相似文献   

7.
以甘氨酸为燃烧剂,采用低温燃烧法制备了Y2O3:Er纳米前驱体粉末,采用XRD和TEM对纳米粉末的物相结构及其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驱纳米粉末为分散均匀、轻微硬团聚、粒径均一、Y2O3立方晶相。前驱纳米粉末经研磨、高压钢模成型和1570℃真空烧结6h得到Y2O3:Er透明陶瓷。通过光学显微镜对陶瓷表面及断裂面观察和分析,定性讨论了低温燃烧法制备的纳米粉体的特性对陶瓷透光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纳米级TiO2添加剂对Al2O3陶瓷微观结构与烧结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米级和纳米级两种不同的TiO2作为烧结助剂加入Al2O3陶瓷中,研究其对Al2O3陶瓷微观结构和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2能更好的提高Al2O3陶瓷的烧结活性,降低烧结温度,Al2O3陶瓷在1600℃以下就可致密烧结。另外,纳米TiO2的加入,对Al2O3陶瓷的微观结构也产生影响,加入纳米TiO2的试样其晶粒尺寸比加入微米TiO2的大,TiO2与A12O3形成固溶体。  相似文献   

9.
Y2O3掺杂对WO3压敏非线性及介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Y2O3掺杂量(摩尔分数)为0.2%~2%的范围内研究了Y2O3掺杂对WO3的非线性伏安特性及介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Y2O3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非线性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在Y2O3掺杂量为0.8%附近达到最大值(3.61);样品的介电常数(在1kHz频率下测量)也是先增大后减小,其最大值(1.16×104)出现在Y2O3摩尔分数为1.2%附近的样品中.测量了各样品的阻抗频率依赖关系,并由此估算了不同Y2O3含量样品的晶粒电阻,利用德拜弛豫关系式解释了Y2O3掺杂引起WO3介电常数与晶粒电阻变化的关系.Y2O3掺杂的WO3陶瓷是一种新型的压敏电容材料.  相似文献   

10.
应用X射线衍射K值法对荧光体微波辐射合成产物相Y2O2S:Eu^3+进行定量相分析研究,参考物相采用α-Al2O3,结果表明:在测定范围内最大相对偏差约2.4%,此法快速,简便、实用、对优选微波合成工艺技术参数和研究微波合成过程化学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微波烧结陶瓷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微波加热技术中的微波烧结陶瓷材料的应用历史,分析了陶瓷材料微波烧结技术的主要优点、工艺特点、设备、进展,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低温共烧陶瓷片式微波谐振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低温共烧陶瓷片式微波谐振器的工艺过程、结构以及结构对谐振器参数的影响 ,谐振器与外电路的耦合采用耦合间隙在同一层内实现 ,这种新结构既可给制备工艺带来方便 ,又可减少工艺所带来的误差 .用多层陶瓷工艺技术、高介电常数和低温烧结微波陶瓷实现了中心频率为 1.8GHz、有载品质因数大于 2 0 0的试验单端口多层微波谐振器 .微波谐振器的体积小 ,整个谐振器的尺寸为 5mm× 2mm× 1mm ,适用于表面贴装技术 .  相似文献   

13.
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化合物Ca1-xBaxZr4(PO4)6(x=0,0.25,0.5,0.75,1.0,简称CBZP)的粉体。将CBZP系列粉体在100MPa下干压成型,一无压烧结制成CBZP系列陶瓷,并研究了x取值和抗弯强度值的关系。采用的烧结制度为,添加3%的ZnO为助烧剂,在1100℃下烧结2h。所得的烧结体抗弯强度(x=0,0.25,0.5,0.75,1.0)分别达到59.45、84.52、75.24、59.63和71.42MPa。  相似文献   

14.
微波热法煅烧高岭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微波法煅烧高岭土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场作用下高岭土的相变过程和常规加热法相同: 即从晶相(高岭土)变成非晶相(偏高岭土)最后转变成晶相(莫来石). 但微波法与常规煅烧法相比,其相变速度加快了4~12倍,相转变温度也相应降低了200 ℃左右,产物的平均粒径也更小.SEM结果表明微波和常规法煅烧所得产物的晶形均以片状为主,但微波煅烧所得产物的晶形更为圆滑.此外,微波煅烧高岭土所得产物的白度和常规法相近.  相似文献   

15.
微波促进陶瓷烧结的微观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波能促进陶瓷的烧结,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如何促进的微观机制的理解很不一致,本文从微波电场使带电缺陷,如空位间隙离子,产生定向移动的角度.分析了微波对扩散的促进作用,进而指出在微波烧结中,相对于常规烧结,微波只是促进了平行于电场方向的致密化,在宏观上对于电场方向不随时间转向的偏振电磁波,应能观察到平行电场方向的收缩率大于垂直于电场方向的收缩率.  相似文献   

16.
对3种磁铁精矿的微波烧结进行了基础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不同微波处理时间、磁铁精矿中配加不同比例的碳粉以及磁铁精矿中配加不同比例的CaO,对样品微波加热及烧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加热时间的延长,磁铁精矿温度逐步升高,到达一定高度后升温速率变缓;在相同微波加热条件下添加碳粉会降低样品的加热温度;在试样中CaO/SiO2为2.5、加热时间20min和微波输出功率1000W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具有一定强度的孔隙状烧结产物,但其强度与现有抽风烧结产品相差较大,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烧结温度和时间对Fe-3.1Mn-1.2Si-0.4C烧结刚性能与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烧结温度和延长烧结时间都能改善Fe-3.1Mn-1.2Si-0.4C烧结钢的机械性能;并使烧结试样由膨胀逐渐向收缩过渡,Fe-3.1Mn-1.2Si-0.4C烧结网在1100℃以上烧结时,由于有液相的出现,合金化过程可以被大大地提高,在烧结过程中,只有那些较小的硅锰母合金颗粒才能全部熔化,而那些尺  相似文献   

18.
微波在无机材料热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波是波长介于可见光与通讯波之间的电磁波。微波照射可以引起物质的发热而升温。其原理是电磁波耦合内部的极化因子并使之高频反转。文中归纳影响材料微波加热效应的材料相关因素有介电常数、损耗正切、耦合温度、材料密度等因素,列举了目前微波加热处理的关注领域,主要有微波合成、微波焊接、微波烧结等。其中,微波将在原子扩散、结晶相变和复合材料设计中发挥特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通过添加2.6%(质量分数)水溶性高分子聚丙烯酰胺到氧化锆陶瓷悬浮体中能够消除在空气中凝胶注模成型的坯体的表面脱粉现象,成型出的形状复杂的氧化锆湿坯体性能良好,均匀致密.并研究了氧化锆粉体加入聚丙烯酰胺前后在水中的分散特性,同时对坯体的抗弯强度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详细地测试和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