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西部是欠发达地区,也是多民族地区,没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甘肃省属西部地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的原因使甘肃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沿海和中部地区落后,且少数民族地区更为落后。因此,实现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甘肃省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甘肃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推动甘肃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对甘肃省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文章在全面阐述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家、甘肃省扶贫开发政策,以榆中县北山地区为例,提出了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需要和巨大潜力。本文在界定相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必要性,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倡导低碳生活新概念、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现有工业发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和路径,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保障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几乎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现象。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一直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事实上拉大了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这是市场经济下必然要面对的一种"阵痛"。改革是大势所趋,民族地区同样需要通过改革发展经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发展民族经济一定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进行经济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5.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民族地区的既定目标,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策略。民族地区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资源潜力、生态状况等条件,创建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快其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把国家扶持、社会援助与自身力量相结合,以实现民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区形象建树是现代公共关系发展的新课题,凉山形象建树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凉山具有一系列促进自身良好形象建模的有利因素,同时也存在不利因素,抓住机遇,发挥地区优势,变不利为有利,开展全方位的形象建树工程,必将促进凉山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7.
王生鹏  祁明德 《甘肃科技》2006,22(12):33-36
特色经济有其独特而鲜明的特性,学术界也已经基本形成较为统一的特色经济发展原则与基本标准。甘肃省民族地区依托其资源特色优势,开发特色产品,培育新的特色经济增长点,最终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经济体系是其发展特色经济的基本轨迹。在培育发展特色经济过程中,应该有合理而科学的保障措施,既保障特色经济正常发展,又不危及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甘肃省民族地区农牧业产品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就农产品来看,传统农产品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大,水果、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小;就畜产品而言,各州县有较大的差异,总体看,羊毛,羊肉等产品对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而山羊绒产量对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小。最后,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产品结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全局的战略性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应认真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明确民族地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接壤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以回族主要分布区为背景,分析了陕甘宁接壤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影响因子,强调了培育民族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增强民族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性。提出发展特色经济是实现民族经济跳跃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县域发展潜力、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分析了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必要性及主要阻碍因素,探讨了如何及时总结县域经济发展中已有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的总体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关系到该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为此,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吉林省西部农村发展的现状,指出其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指出提f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的总体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关系到该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为此,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吉林省西部农村发展的现状,指出其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指出提f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牧区可持续发展受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预警系统是确保内蒙古牧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阐释构建内蒙古牧区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指标独立性分析法,对影响内蒙古牧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进行筛选,确定内蒙古牧区可持续发展预警指标体系,并分析内蒙古牧区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特点及构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预警指标体系赋权,建立预警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5.
根据历史文献、遥感信息和实际考察,对西康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开发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国土资源丰富且质量较优,开发潜力巨大,在陕西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经济开发也受到生态环境、高级管理人才和资金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同时,还针对经济开发中一些其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国家应加大陕西经济开发扶持力度,加快西康铁路沿线地区开发步伐;加强环境管理与建设,倡导生态经济型的开发方略及对策等。  相似文献   

16.
1980年尤其90年代以来,福建省经济得到高速地发展.虽然经济增长居于全国前列,但其增长依靠的是粗放型增长.经济效益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工业“三废”污染越来越严重.只有解决“三废”问题带来的压力,经济才能进人可持续发展.文中就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和达标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经济计量模型.对“三废”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它为有关部门解决“三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以农业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投入—利用—产出—效应)为切入点,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的诊断方法,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建省1991—2004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障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期间,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快速发展、稳速发展和加速发展三个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是目前制约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障碍度累计贡献率为30.92%,其次为资源减量投入、生态效应,其限制作用分别为28.49%、26.19%.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西部民族地区巨大的潜在优势,特别是四川省民族地区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都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指出了要把握好西部大开发这个难得的机会,发展民族特色经济,不断地科技创新把民族地区的经济搞上去。  相似文献   

19.
近来,国家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政府对两大城市群作为中部改革的探路者寄予了厚望。这项研究就是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探讨该试验区如何在重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合理地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进行有效的区域管理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改革试验的着眼点在于中部思想解放、大胆创新。通过另辟溪径,来示范、引导和促进中部崛起及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重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存、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为代价,关键是如何使得付出的代价最小。可持续发展中生态重构的思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生态重构主要涉及到重新配置资源的利用方式,重构组分和经济组分之间的平衡两大问题。生态重构资源的利用方面,主要涉及生态重构的生物物理基础研究,生态加工工艺学,未来材料科学,全球未来能源政策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生态重构组分和经济组分的平衡直接与生态系统政策导向和研究等许多问题有关。克服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根据生态重构思想制定符合全球以及与当地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农林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