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最初倡导“木刻”的行为既有对插图的偏好和情结,也有设想培养能切实服务于“刚健质朴的文艺”的木刻插图画家的意图,只是木刻家们“因生活关系而走散”,也“不能做‘末技’之插画”,而无从实现.作为对绘画有着热情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为了实现对国民的思想启蒙、使文学艺术走向大众,一直致力于宣传连环图画和插图创作.从鲁迅出版蕗谷虹儿和比亚兹莱的作品可见,鲁迅在审美意识方面与这两位插图画家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这篇文章论述鲁迅与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关系。叙述了鲁迅从二、三十年代译介和评价契诃夫的作品,到鲁迅早期创作受契诃诃夫影响的情况;比较了两位作家在创作及艺术表现形式中相类似的东西,指出鲁迅早期的创作虽受契诃夫作品的影响,他们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师承关系,但鲁迅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战斗性远远超出了契诃夫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的深邃是众所周知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严厉抨击和批判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教育制度、封建礼教,表现其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对劳动人民深厚的感情:同情──赞美──热爱;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热情向往与追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紧紧抓住鲁迅作品的这些主题内涵,对学生循循善诱,达到学习鲁迅作品的真正目的。其一,明确主题法。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铸就了鲁迅作品的血脉,这也是他人格和精神的体现。作品中隐含的鲁迅的思想与鲁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现今,学生对鲁迅作品的主题往往存在模糊认…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刚烈是其人格中异常华彩的部分,成就其刚烈的伟大人格特性有多种复杂的思想、文化资源,但我们不可忽视浙东民间文化这个角度,而应截取浙东民间文化来关注、甚至锁定浙东民间文化来深入研究鲁迅的刚烈人格和它的深刻联系。因鲁迅在浙东大地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心理气质和人格个性中最基本的面貌特质的形成,都和浙东民间文化的蕴育有莫大的关系。鲁迅的刚烈来自民间,其杂文创作也凸显出刚烈秉性。  相似文献   

5.
余华深以取法西方现代文学为荣,至于与其有着整体相似性的鲁迅,他一直讳忌莫深。余华的"鲁迅论"始终重叠在几篇小说的技巧之上,并未涉及两人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广泛师法西方文学的迫切性与直接性所致;二是余华与鲁迅有着相异的创作诉求;三是余华面临着"两个鲁迅"的阅读。隐言与鲁迅的承继关系,既是影响的焦虑,也说明了余华尚未超越技术写作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入手,详细论述了鲁迅小说表现手法上的荒诞色彩。这种荒诞色彩的出现与鲁迅广泛接受西方文学创作技巧和吸取传统小说精华有很大关系,鲁迅找到了反映生活的最佳角度,用荒涎手法再现荒诞的现实,深化了作品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7.
浅谈高晓声对鲁迅小说的承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鲁迅《阿Q正传》和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在对农民历史命运的思考方面,可以窥见高晓声在创作思想和方法上与鲁迅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了对“人文精神”讨论的热潮.王晓明教授据此编了一部《人文精神寻思录》,在一些学者们的讨论文章中,隐约地曲折地表现出对鲁迅的否定,他们认为鲁迅的作品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缺乏终极关怀,鲁迅精神中缺乏人文精神,并怀疑今天学习鲁迅精神的意义.本文认为鲁迅精神中体现了人文精神,鲁迅精神对当代人文精神的生成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透过鲁迅经典意义的嬗变,可以探讨它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互文关系。在1920年代前期,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在反封建。"左联"时期,一些左翼理论家强调鲁迅思想转变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这为双方的争论埋下了伏笔。毛泽东则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使鲁迅与左翼文学获得了同一性,同时也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到19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呐喊》与《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趋于多元化,鲁迅研究影响力下降,但鲁迅的意义是不会消散的。  相似文献   

10.
透过鲁迅经典意义的嬗变,可以探讨它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互文关系。在1920年代前期,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在反封建。"左联"时期,一些左翼理论家强调鲁迅思想转变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这为双方的争论埋下了伏笔。毛泽东则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使鲁迅与左翼文学获得了同一性,同时也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到19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呐喊》与《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趋于多元化,鲁迅研究影响力下降,但鲁迅的意义是不会消散的。  相似文献   

11.
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一般都认为鲁迅在五四时期就已倾向革命,开始世界观的质变。其实鲁迅前期的进化论等思想是长期积累发展而又自成体系的,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与稳定性。他的思想质变是渐进的。新质要素是在改造、提善旧质要素的过程中逐渐融入的。旧质要素也没有因新质的产生而迅即消逝。新旧双方具有互含性与共进性。直到1925年以后,鲁迅的思想才开始发生质变,渐次上升到阶级论和唯物主义认识论阶段。最后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相似文献   

12.
钱理群一生都在与鲁迅对话,与鲁迅不同时期的两次生命相遇,使他由理解、研究鲁迅转向感觉鲁迅,追求一种更为自由的叙述风格;对鲁迅平民化一面的关注,还原了一个普通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我国介绍法国学的先驱。他的译活动起始于雨果的随笔《哀尘》,发表于1903年,嗣后,以不同的形式向我国读介绍了雨果、凡尔纳、法朗士、腓立普、纪德等名作家作品。鲁迅的创作受到法国学影响,他的作品也很早引起法国坛注意。《阿Q正传》1926年即被翻译成法在巴黎发表。鲁迅与罗曼·罗兰的友好交往,为中法学的交流揭开新的一页。鲁迅与法国学的接触相当宽广,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立体未来派诗人、兼容并蓄。从与法国学交流中,我们看到鲁迅与世界学整体关系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4.
1925年底到1927年初,集中了鲁迅几乎全部牵涉爱情婚姻的作品,而写于此期间的全部六篇小说都在思考至爱者或身份关系上至密者之间的关系形态,这正是鲁迅此期间复杂爱情心态的呈现.《铸剑》写于这一时期的末尾:鲁迅下定爱情决心并付诸实施的时间.通过对鲁迅与许广平书信的考察,认为从眉间尺到宴之熬是鲁迅爱情心路的过程与精神结果,爱情同时促成了鲁迅于此时精神生命大转折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生命体验是绝望和虚妄,按照知觉现象学的原理,这是鲁迅在生活中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的产物。家道的败落与婚姻的不幸,使鲁迅开始怀疑一切;反抗与追求的幻灭,使鲁迅越来越绝望;最后,鲁迅悟出了一切都是虚妄,这是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强烈的战斗色彩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着熠熠光华,深受中外读者所喜爱。但因鲁迅把主要精力用于杂文的创作,又因担心旧体诗写多了给青年以不良影响,所以鲁迅所作之诗多为应人之邀、书赠他人。他曾自谦地说:“我平常并不做诗,只是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①这些诗篇绝大部分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所以鲁迅诗的搜集、整理、出版,较之其他文章困难得多。据统计,鲁迅单独发表的旧体诗有:1912年8月21日在绍兴《民光日报》上发表的《哀范君三章》,1931年8月10日在…  相似文献   

17.
鲁迅曾大量接触过陀氏的作品及研究资料,对国内陀氏的介绍与研究工作给予过热情的帮助与支持,鲁迅许多文章与译作中都有过对陀氏的专门评论,他对陀氏风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鲁迅对陀氏有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后期态度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刘柏君 《新余高专学报》2015,20(1):103-104,138
鲁迅的小说是复杂的,因此对鲁迅小说研究的视角也必须是多维的,从鲁迅与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关系入手,讨论分析了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9.
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朱晓慧谈起鲁迅,人们常有这样一种印象;严肃、冷峻、犀利......岂不知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他作品的风格也一定是多样化的,决不是刻板单调的.鲁迅在评陶渊明的诗时曾说过:"这'猛志因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鲁迅对冯梦龙的评价入手,探寻鲁迅对冯梦龙的承继形态,发现鲁迅关注下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为下层人民立言与冯梦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冯梦龙展现了对人性的初步探寻,也对鲁迅有着很大的影响。鲁迅立足于民族的生存,建构全新的创作理念,对小说功利性的重视,打破传统小说的狭隘写作视角,开辟了全新的叙述观念,创造了具有经典性意义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