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含羧酸甜菜碱基团两性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丙烯酰胺和羧内盐型两性单体2-(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胺基)乙酸盐的自由基共聚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颖的含羧酸甜菜碱基团两性共聚物;研究了原料配比、引发剂种类及浓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并用FTIR、  相似文献   

2.
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H2O/N,N’-二甲基甲酰胺(DMF)混合溶剂中成功实现了丙烯腈(AN)和2-乙烯基吡啶(EPD)的共聚反应,研究了共聚反应动力学规律和AN/EPD共聚物的热解反应动力学规律,得到了共聚反应动力学方程和AN/EPD共聚物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当H2O/DMF(重量比)=100/0时,共聚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AIBN]^0.695[AN]^1.89[EPD]^1.41,AN/EPD共聚物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为84.8kJ/mol;当H2O/DMF(重量比)=0/100时,共聚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AIBN]^0.542[AN]^1.15[EPD]^1.02,AN/EPD共聚物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38.6kJ/mol.在H2O含量较多的反应体系中,共聚反应机理倾向于悬浮聚合;而在含DMF较多的反应体系中,共聚反应机理倾向于溶液聚合.随着EPD含量的增加,AN/EPD共聚物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降低,但当EPD/AN(摩尔比)超过3/100后,共聚物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变化不明显,当聚合反应条件为CAN=5.0mol/L,CAIBN=0.006mol/L,CPVA=0.20g/L,H2O/DMF(重量比)=100/0,T=60℃,t=18min,EPD/AN(摩尔比)=5/100时,合成得到的AN/EPD共聚物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为72.9kJ/mol.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液聚合法,按自由基共聚机理制备了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共聚物,再通过Mannich反应对该共聚物加以改性,得到了一系列两性聚丙烯酰胺类水溶性聚合物.作为三聚磷酸钠(STPP)的代用品,通过研究该聚合物的螯合能、碱缓冲能、分散能及去污指数,对其助洗性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碳与苯乙烯溶液聚合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邻氯苯酚作为溶剂,乙酸钯/对甲苯磺酸酮和2,2′,-联吡啶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苯乙烯和一氧化碳的溶液共聚反应,合成出特种高分子材料聚酮-聚(1-氧代-2-苯基丙撑)。研究了铜盐种类、对甲苯磺酸铜用量、甲醇用量、溶剂用量、苯乙烯量及强酸种类等对该共聚反应的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聚合的产物聚酮为一氧化碳与苯乙烯的交替共聚物,溶液聚合反应的催化活性高于沉淀聚合,对甲苯磺酸铜具有助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含磺酸甜菜碱侧基羟乙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硝酸铈铵(CAN)/四乙酸乙二胺二钠盐(EDTA)复合引发体系合成了羟乙基纤维素接枝磺酸甜菜碱两性单体共聚物,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引发剂浓度、原料HEC及单体用量、pH值对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并用IR和TGA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6.
两性树脂的杜南吸附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交联度的两性树脂在不同盐浓度溶液中的膨胀度变化及其对盐-明胶混和液动态脱盐影响,考察两性树脂的杜南吸附容量变化规律。结果是交联度低的两性树脂,虽然其离子阻滞能力有所下降,但因两性树脂的特殊性在高浓度盐溶液中膨胀度反而增大,杜南吸附作用增强,对盐-明胶混和液分离时分辨率显著提高,而交联度高的两性树脂则离子阻滞能力较强,在低浓度盐溶液中脱盐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非离子—阴离子型两性表面活性剂防垢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羧酸盐型,磺酸盐型,磷酸酯盐型和硫酸酯盐型四种非离子-阴离子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防垢性能进行了评价。试验表明,羧酸盐型,磺酸盐型和磷磷酸酯盐型两性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地抑制CaSO4垢的形成。在质量浓度为10-40mg/L时,其防垢效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
以丙烯酸(AA)、马来酸酐(MAn)、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以水为溶剂,过硫酸钾-次磷酸盐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共聚反应,合成了低磷含量的共聚物.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单体摩尔比n(AMPS):n(AA):n(MAn)=2:10:10,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h.所合成的共聚物对CaCO3,Ca3(PO4)2和氧化铁垢有较好的阻垢分散性能.  相似文献   

9.
烷基酰胺磷酸酯甜菜碱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磷酸二氢钠,环氧氯丙烷和N,N-二甲基-N‘-脂肪酰基丙二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烷基酰胺磷酸酯甜菜碱,对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并对产品的两性特征,泡沫性能,分散力,润湿性能,乳化性能,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临界溶解温度等物化性能进行了测试 。  相似文献   

10.
利用格子自洽场方法,通过计算系统相图和比热,研究了在对称两性三嵌段共聚物溶液体系中聚合物浓度对胶束聚集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胶束临界温度升高,并且在这个温度以下,胶束进一步聚集的范围和均一溶液/胶束转变的宽度都与聚合物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系列N-苯基马来酰亚胺(NPI)与苯乙烯(S)共聚物.分析其共聚反应历程,探讨了时间、单体配比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测定了相应共聚物的特性粘数与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表明:该聚合反应主要是交替共聚反应,且共聚反应速度大于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均聚反应速度;共聚物的特性粘数随转化率的增加而降低,反应物摩尔分数的改变基本不影响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定了四种两性表面活性剂(BS-12,OB-2,LAB,LAO)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等电区,发泡能力,润湿性,乳化作用,Krafft点和增稠性能,探讨了化学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系列马来酸酐/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分析研究其共聚反应历程,探讨了反应时间、单体配比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进一步对共聚产物进行元素分析,并测定了相应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表明:该聚合反应主要是交替共聚反应.共聚物中的BuA含量随着BuA单体配比的增加而增加;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BuA在共聚物中摩尔分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一烯丙氧基二氯化钕的合成及其与苯乙烯共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三氯化钕与烯丙醇反应合成了一烯丙氧基二氯化钕NdCl2(OCH2-CH=CH2),经钕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光谱分析证实了其分子结构,将NdCl2(OCH2-CH=CH2)与苯乙烯进行共聚反应,并讨论了共聚物的性质,热分析表明该共聚物的热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甲基丙烯酸二乙胺基乙酯(DEAEM)形成的离子复合物,通过自由基共聚反应制备了新型离子交联聚两性电解质(ICPA),并获得ICPA水凝胶.ICPA水凝胶在电场作用下具有溶胀/溶蚀的双重响应行为,该行为受电压、电解质种类和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扫描电镜表征在溶胀阶段,凝胶网络保持完整,不发生溶蚀;而在溶蚀阶段,凝胶的网络结构解体.实验结果表明:凝胶的溶蚀行为与溶胀行为响应程度呈同一变化趋势,凝胶网络的紧密程度(即交联的密度和强度)是其溶胀/溶蚀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对两性聚电解质在棉织物直接染料固色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介绍了一种新型两性固色剂的合成与应用。通过改变浓度、温度、时间、pH值、特性粘度、单体配比等影响因素来考察它的固色性能,结果证明该两性水溶性高分子固色剂能有效提高色织物的各项牢度特别是湿摩擦牢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多元弱酸弱碱盐-两性物质的水解平衡为例,通过质子条件和物料平衡,推导得出氢离子浓度解的精确公式,以二分法设计-计算机程序,得出平衡体系中各质点的平衡浓度的精确解。  相似文献   

18.
运用SV-10正弦波粘度计对两步法合成的两性淀粉的粘度曲线进行测定,考察其离子化顺序、不同阴阳离子取代度、pH值、糊化时间及搅拌对两性淀粉糊化性质的影响,并与原淀粉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羧基型两性淀粉比原淀粉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羧基型两性淀粉有一定的抗酸解能力,碱使糊液的稳定性有所提高,pH值对两性淀粉凝沉性的影响与原淀粉有所不同;随着糊化时间的增长,原淀粉和两性淀粉的粘度都减小,两性淀粉的粘度变化大于原淀粉的;随着搅拌速率和搅拌时间的增加,原淀粉和两性淀粉的粘度都减小,两性淀粉的粘度变化小于原淀粉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对丙烯酸酯共聚物(MMA/BA/HEMA)改性淀粉反应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在淀粉颗粒上进行自由基接枝共聚反应,并且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改性后的淀粉能够保持原淀粉颗粒的完整结构。旋转粘度计对改性淀粉糊的性质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20.
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氧化还原剂用量、乳化剂种类、聚合温度对丙烯酸酯共聚反应的影响,利用差热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了聚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结构,并对共聚物胶膜进行了力学性能、耐热性、耐油性和耐水性的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