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构建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基础上,分析了31个省市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①各省市区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高于中西部地区的规律,而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②各省市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性;③按照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将31个省市区分为7类,分别体现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等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界定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入手,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对四川省21个地级市州的耕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成都平原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川西高原地区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差异所致;②PSR系统的协调度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成高度正相关,充分说明PSR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耕地集约利用的均衡度,模型可信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3.
在引入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具有更大的实践价值。引入系统相对状态发展度模型,结合城市化水平,对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城市化水平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测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否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系统相对状态发展度模型具有思路简明、操作简单等特点,同时,该模型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基于城市化水平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与独立测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结果相比,两者差异很大。河南省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各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后,结合城市化水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对状态协调度等指数,对各个城市分类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上海市2005~2015年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统计年鉴数据,从产业投入、产出、规模、结构和成长五个维度评估两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情况。采用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制造业子系统、物流业子系统的有序发展情况以及两类子系统之间的复合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有序度波动上升,两业之间的协调度呈现从低度协调到中度协调的演化趋势,协调水平总体平稳上升,但仍存在较大协调空间。  相似文献   

5.
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紧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依据城市人地关系的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空间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各城市区位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这种空间差异分布由南向北依次形成苏南、苏中、苏北3个梯度带,与江苏省各城市的区位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图1,表4,参15.  相似文献   

6.
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挖潜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区域内的14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协调度两个方面挑选了2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获得1997~2005年间各组主成分的贡献率和20个指标的影响因子,从贡献率和影响因子出发,分析了其变化规律。然后从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出发,结合主要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将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划分为东部模式、中部模式和西部模式,并且各区域呈现出一定的均质性。表4,参6。  相似文献   

7.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天水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评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天水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天水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1996—2007年期间天水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总体上较高,均在90%以上,在时间上的变化呈波动趋势,并且可以明显地分为3个变化阶段。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影响不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牧草地、交通用地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的关联度最高。③控制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过快增长,严格保护水域,调整牧草地的比例,对优化天水市土地利用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④该方法计算简便,思路清晰,结果令人满意。适合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评价。图2,表4,参9。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土地生态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基于GIS的土地生态适宜性模糊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在阜新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中。将阜新市区的土地按利用方式划分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用地和绿化用地,选取16种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并对其进行量化分级,构建了多层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评价因子的隶属度函数和计算隶属度值,构成了隶属度矩阵并导入GIS数据库,从而使模糊评价法与GIS相互关联,实现了二者在相关评价数据上的过渡。运用AHP法确定了各层因子的权向量,结合隶属度矩阵综合评价后形成单一用地方式专题图,再将4张不同用地方式专题图在MapInfo中叠加,构成土地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图。评价结果表明,阜新市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整体上适中,中部偏西、西南部和东北部偏低,东部相对较高。评价结果为阜新市区建设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建立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自2000年以来呈不断增长趋势,省域范围内耕地集约利用差异较大,差异原因主要是由于区域农业投入产出差异所致;政策、政府、农民和科技是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驱动力;农业从业人口与耕地集约利用呈负相关关系,主要是科技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被解放出来的原因。图1,表5,参7。  相似文献   

10.
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协调性评价与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慧峰 《系统工程》2014,(1):133-138
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只有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才能获得共同发展。运用协同理论及系统协调分析方法建立协调度模型对2002~2011年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进行协调度综合评价及协调发展趋势分析,利用非线性自回归分析法建立系统协调度预测模型,并分析了其不同的动态行为:稳定、周期、混沌,最后给出系统协调度的模拟与预测步骤,为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趋势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之间协调度在不断上升,且二者之间整体协调发展趋势大致朝协调度稳定状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延安城市化进程和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得出:延安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快速增长、波动、徘徊停滞、稳步上升4个时期;耕地面积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与全省的耕地面积变化基本一致;耕地面积减少量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出非典型的“U”型曲线形状。延安城市化进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变外延扩张为内涵发展,同时要加强耕地保护。图4,参19。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作为最重要的基本生产力要素之一和有限的稀缺资源,如何高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成为影响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系统评价2000~2005年以及2007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16个城市的土地市场化程度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6个城市的土地市场化程度在2000—2005年以及2007年均存在微弱的正空间自相关,表明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土地市场化程度参差不齐,各城市间土地市场化程度差异还比较明显。为了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间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最后提出了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土地市场,优化配置区域内有限的土地资源来解决当前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的政策建议。图1,表3,参19。  相似文献   

13.
阜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8年和2006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利用ARCGIS等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影像的解译。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计算研究区各景观指数,对阜康市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研究表明:阜康市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除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有所减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斑块形状指数总体趋于下降,说明阜康市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逐步加强。在类型水平上,癍块的自相似性减小,几何形状趋于复杂化;人类活动驱使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呈现出离散分布的趋势。从景观水平上看,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破碎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加。而优势度指数呈减小趋势。总体来看,人类活动破坏了阜康市绿洲内部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并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强。图2,表4,参19。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价空间系统的分形特征提取模型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地价空间系统的特点, 运用Moran's I指数, Getis-Ord General G指数和盒维数模拟原理构建地价空间系统分形特征的提取模型. 采用北京市414个住宅用地出让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在3500m范围内, 北京市居住地价空间系统存在较强正自相关的分形特征, 随着空间尺度增大空间相关性逐步降低; 北京市居住地价空间系统呈现低度集聚分布模式, 即地价较高样点趋于和地价较高样点相邻, 地价较低样点趋于地价较低样点相邻规律; 北京市居住地价空间系统分形维数处于2~3之间且均为分数, 维数越大地价空间系统越复杂. 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地价空间系统的确存在分形特征, 城市地价空间系统分形特征的判定为深入分析地价空间分布, 以及进一步的地价空间分形插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