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明媚 《科技信息》2011,(36):I0027-I0027
农村经济在发展中所付出的高昂代价迫使我们不得不寻求一条合理的发展路径,走出高代价发展的怪圈,坚持经济发展的低代价,只有坚持低代价的发展模式才能避免无谓的牺牲,确保农村经济长远、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本质要求。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近年来,江永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地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全县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3.
《十九号房》中罗林斯夫妇的“美满”婚姻是社会标准衡量下的“幸福”生活场景,是以牺牲妻子的自由与独立为代价的。罗林斯夫妇所奉行的“理智”是男权社会的一系列价值体系。女主人公苏珊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究其原因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压抑与束缚的结果。莱辛让她的叙述者先是采用全知的叙述视角概述罗林斯夫妇的“幸福”婚姻,接着转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深入透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女性经验,使读者对苏珊的痛苦感同身受,并意识到苏珊最后的自杀是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的呐喊,是对男权社会压迫的无声的反抗。  相似文献   

4.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7日下午进行的第30次集体学习中强调。  相似文献   

5.
中原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省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更好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力促中原经济区协调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可以适当超前经济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加快高等教育的规模。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规模迅速扩大期,西部地区的发展对人才需求在数量上超过在质量上,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可牺牲的空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有限,高等教育质量的牺牲可以通过发展继续教育来弥补,高等教育质量的牺牲可以遏止西部地区人才外流。  相似文献   

7.
梁蔚 《科技信息》2010,(19):I0274-I0274
所谓"有效教学"从评价标准的角度来解释是指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使学生索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而在义务教育阶段,节约资源最直接的体现是不要以牺牲学生的业余时间或身体健康为代价,努力让学生在课内就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绿色CDP核算的时代需求 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过去近30年,我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GDP增长的背后是以“透支未来”、牺牲后代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据分析表明,中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资源与环境的过度消费.这意味着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而这种代价造成资源的损失和环境的退化是难以挽回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进城,随之而来的留守学生也越来越多。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越来越倍受社会关注。如果孩子的留守是历史的必然,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必须做出的牺牲,那么我们就必须正视并探寻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留守学生所暴露出的问题已日趋严重,大量的留守学生与父母天各一方,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与监管,许多学生过早承受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亲情的缺失还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交往,导致孩子对周围环境和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自控力差、好冲动等,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与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的人口迁移过程,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在当代,其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也是利弊共存的。城市化在不同层面对生态环境的不同圈层产生影响,同时生态环境也在左右城市化进程。武汉市总体生态环境水平较低,与城市化水平相比处在滞后状态,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妥善处理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总结了人类历史上农业文明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带来的“黑色文明”而重新调整自己的文化,即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创造新的生态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过去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发展的做法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面对全球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必须要加快林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以使人类社会得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虚拟实践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实践形成,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自主性和兼容性等新特点。虚拟实践是对现实实践的突破和超越,它扩大了实践的范围,大大减少了社会发展的代价,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战后西方社会分层与其政治生活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政治系统功能的扩大对劳动力的质和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为契机而壮大起来的中产阶级使西方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新的社会分层使工人阶级放弃了激进意识而形成保守意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政治生活的主题也逐渐丧失了革命色彩。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代价,贫困人口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形成了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解决贫困人口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生活中,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人类带来的健康危机,唤起了人们对体育运动与健康关系的重新认识。体育运动在现代文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当今世界永恒的主题,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人类在创造富裕文明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与发展应协调统一,求得生存与发展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略论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兼论其对中国身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是人类社会文明史上的巨大进步和发展,它可以看作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这一转变的意义对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观念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以身份到契约这一转变为线索,来分析比较和研究这一转变的重要表现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冬梅 《科技咨询导报》2012,(6):226-226,228
"地方保护主义"一词最先出现在经济领域中,已经遭到社会的广泛批评和否定。目前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所遇到的"地方保护主义",则是部分政府部门和领导急功近利、一叶障目所形成的。这种以牺牲企业长治久安、稳定发展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眼前利益和政绩的做法,必然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埋下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是解决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着重分析了社会营销在倡导体育生活方式中的可行性,提出社会营销是大众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