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Cu(I)对马脾脱铁铁蛋白吸收Fe(II)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低Cu(I)浓度下,Fe(II)/(subunit)≈40,pH为6.5的(CH2)6N4-HCl缓冲体系中,Cu(I)可明显促进马脾脱铁铁蛋白对Fe(II)的吸收,同时探讨了Cu(I)与马脾脱铁铁蛋白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二个内、外消旋的双(苯基亚砜)乙烷(α、β-Bphse)Cu(Ⅱ)配合物:[Cu2(α-Bphse)2(NO3)2](NO3)2(1)和[Cu2(β-Bphse)2(NO3)2](NO3)2(2).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摩尔电导的测定,结果表明配体Bphse均以二个氧原子与Cu(Ⅱ)配位.在ESR谱图中,这二个配合物呈现△Ms=2的半场跃迁,且它们在室温下的μeff均较明显地小于Cu(Ⅱ)仅自旋的μeff,指明它们均为反铁磁性的双核配合物.  相似文献   

3.
报导了4个Schif碱配体的Cu(Ⅱ)配合物[(Cu(Ⅱ)(L1)]ClO4(1),[Cu(Ⅱ)(L2)(H2O)]BF4(2),Cu(Ⅱ)2(L3)2(Cl)2(3)和[Cu(Ⅱ)2(L4)(OH)(H2O)2](BF4)2(4)的合成和晶体结构以及它们的电子光谱特性.4个配体由醛与胺缩合而得,产物未经分离,直接用于合成配合物,以配合物产率计,缩合反应的产率不低于60%.通过比较它们的晶体结构参数发现双核配合物的Cu(Ⅱ)-Ophen键较单核配合物相应的键长,可见区电子吸收光谱显示配合物(1)的d-d跃迁吸收波长(557nm)比配合物(2),(3),(4)相应的吸收波长(605~608nm)短  相似文献   

4.
在μ=0.10mol·1 ̄(-1)(LiClO_4)、pH=8.0对不同温度下[Fe(CN)_5H_2O]和[(NH_3)_5Co(OOCC_5H_4N)] ̄(2+)的内配位界电子转移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在25℃,双核配合物[(NH_3]_5Co(OOCC_5H_4N)Fe(CN)_5] ̄-的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3.9×10 ̄(-1),分子内电子转移过程的活化焓和活化熵分别为89.5kJ·mol ̄(-1)和6.0J·mol ̄(-1)·K ̄(-1)最后对该反应的机理、速率常数和绝热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用紫外可见光谱跟踪K2S2O8对[Cu(H_2dt)]及[Cu(H_2npdt)]的氧化过程,研究[CuⅢH_2L]+配合物的生成、分解反应动力学,获得了拟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和表现活化能。配合物[Cu(H_2dt)]的氧化速度比带有取代基[Cu(H_2npdt)]的更快。  相似文献   

6.
合成和表征了2个新的双金属配合物-[Cu(SIH)]2·1/2%H2O和[Co(SIH)]2·1/2H2O,[SIH](2-)代表水杨醛异烟酰腙的脱氢阴离子],其变温磁化率测定指出,两配合物双核单元中金属离子间存在着铁磁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dppfCuCl2是棕黄色粉末状固体.IR和1HNMR的研究表明属于单螫环二氧型配合物,Cu(Ⅱ)位于平面正方形结构中心.在LmCux(Ⅱ)L'n型配合物中,随L不同IR谱中v苯(π=CH);v(Cp-Fe)和v(Cu(Ⅱ)←p)都发生位移.CV研究表明Fe(Ⅲ)+eFe(Ⅱ)Ep/2值和查环上取代基性质有关.并讨论了电极反应过程中Cu(Ⅱ)价态变化和机理.  相似文献   

8.
乙二胺,1.2-丙二胺,邻苯二胺和间苯二胺分别与α-取代二茂铁甲基氟硼酸盐反应,得到九种新的二茂铁二胺配体化合物,并以N,N'-双[二(二茂铁基)甲基]乙二胺为配体,制得了五种二价金属[Zn(Ⅱ),Cu(Ⅱ),Fe(Ⅱ),Co(Ⅱ)和Ni(Ⅱ)]配合物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含有Cl-桥联配体的两个新的双核配合物:Cu2(ampy)2Cl4·1/2C2H5OH(ampy=α-氨基吡啶)和Cu2[N,N’bis(ampy)-bzac(H2O)]Cl4·C2H5OH(bzac=苯甲酰丙酮).通过元素分析、IR、ESR和室温磁化率表征,测定了这两个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4~300K),其数值用最小二乘法与从自旋Hamiltonian算符导出的磁化率理论曲线拟合很好;求得了交换积分,对于配合物Cu2(ampy)2Cl4·1/2C2H5OH,J=-4.76Cm-2;对于Cu2[N,N’bis(ampy)-bzac(H2O)]Cl4·C2H5OH,J=-4.72cm-2,表明两个配合物中Cu(Ⅱ)-Cu(Ⅱ)核间有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单核和双核Cu(Ⅱ)—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导了4个Schiff碱配体的Cu(Ⅱ)配合物[(Cu(Ⅱ)(L1)]ClO4(1),[Cu(Ⅱ)(L2)(H2O)]BF4(2),Cu(Ⅱ)2(L3)2(Cl)2(3)和[Cu(Ⅱ)2(L4)(OH)(H2O)](BF4)2(4)的合成和晶体结构以及它们的电子光谱特性,4个配体由醛与胺综合而得,产物未经分离,直接用于合成配合物,以配合物产率计,综合反应的产率不低于60%。通过比较它们的晶体结构参  相似文献   

11.
由菲醌一步合成9-羟基-9-芴羧酸(HFC0。测定了它在乙醇和1,4-二恶烷/水中的质子常数。采用摩尔比法测定了溶液中它与Ln(Ⅲ)所形成配合物的组成,用pH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生成常数。合成了固体配合物[Eu(FC)2(H2O3]Cl,并对其性质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三苯基膦Co(Ⅰ)和Co(Ⅱ)与特-丁基异腈的反应.依反应物摩比弥不同得到三种不同的配合物:[Co(Ⅰ)L2L'2]Cl(A)、[Co(Ⅱ)L'2]Cl2(B)及[Co(Ⅱ)LL'Cl2]·C6H6(C)(其中L=pph3、L'=t-BUNC).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NMR、差热-热重及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13.
硅基取代环戊二烯基二羰基铁负离子[η^5-RC5H4Fe(CO)2]^-(R=SiMe3,I;Si2Me5,Ⅱ)与铁碘化合物(η^5-C5H5)Fe(CO)2I反应,除得到新的Fe-Fe化合物外,还分离到另两种母体Fe-Fe化合物;桥连化合物(η^5,η^5-C5H4SiM32OSiMe2C5H4)[Fe(CO)2I]2(6)与铁负离子[η^5-C5H5Fe(CO)2]^-(Ⅲ)的反应,仅分离到各  相似文献   

14.
室温,氮气氛下,铜(Ⅱ)盐和双二苯基膦戊烷(dppp5)在溶液中通过还原取代反应合成了8种铜(Ⅰ)配合物(1.[Cu(dppp5)]2(BF4)2,2.[Cu2(dppp5)2(C8H3O2SF3)2],3.[Cu2(dppp5)3](CCl3COO)2,4.[CuBr(dppp5)]2,5.[Cu2(dppp5)Cl2],6.[Cu2(dppp5)3](CH3COO)2,7.[Cu(dppp5)(NO3)],8.[Cu2(dppp5)3](ClO4)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摩尔电导测定对其进行表征,表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有机膦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菲醌一步合成9-羟基-9-芴羧酸(HFC)。测定了它在乙醇和在1,4-二烷/水中的质子常数。采用摩尔比法测定了溶液中它与Ln(Ⅲ)所形成配合物的组成,用pH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生成常数。合成了固体配合物[Eu(FC)2(H2O)3]Cl,并对其性质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合成和表征了两种含草酰胺桥的新型异双核配合物[Cu(oxap)Fe(tmen)2]SO4(a)和[Cu(oxap)Fe(Ph2_phen)2]SO4(b).其中,tmen和Ph2_phen分别代表N,N,N′,N′-四甲基乙二胺和4,7-二苯基1,10-邻菲罗啉;oxap代表N,N′-双(2-氨丙基)草酰胺根阴离子.测定了配合物(a)的变温磁化率(4~300K)并用最小二乘法和从自旋哈密顿算符(H∧=-2JS1∧·S2∧-DSz1∧2)导出的磁方程拟合,求得交换参数J=-58.62cm-1,表明Cu(Ⅱ)_Fe(Ⅱ)双核配合物中金属离子间有中等强度的反铁磁超交换作用.研究了配合物的生物活性,发现两个双核配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Gd2(pyb)6(phen)2(H2O)2](ClO4)6·2H2O的磁性余小岚童明良陈小明(中山大学化学系,广州510275)关键词Gd(Ⅲ),配合物,磁性,铁磁交换作用分类号O561.2近年来对桥连多核配合物的研究十分活跃[1].新型多核配...  相似文献   

18.
以二甲亚砜/丙酮-二甲亚砜为反应介质,合成了Cu(Ⅱ),Fe(Ⅲ)的L-从氨酸,吡啶-2,6-二甲酸三元配合物,并用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电导率,热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化合物的组成分别是「FeC12H13N2O8」Cl2,「CuC12H14N2O8」Cl2。同时,对其溶解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二个内、外消旋的双(苯基亚砜)乙烷(α、β-Bphse)Cu(Ⅱ)配合物:[Cu2(α-Bphse)2(NO3)2](NO3)2(1)和[Cu2(β-Bphse)2)NO3)2](NO3)2(2)。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摩尔电导的测定,结果表明配体Bphse均以二个氧原子与Cu(Ⅱ)配位。在ESR谱图中,这二个配合物呈现△Ms=2的半场跃迁,且它们在室温下的μeff均较明显地小于Cu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查了下Fe(Ⅲ)-I-、Cr(Ⅳ)-I-及Cr(Ⅳ)-I-Fe(Ⅱ)体系的反应曲线,证明由于Fe(Ⅱ)的引入,体系产生Cr(V)中间体并快速氧化I-;通过实验确定Cr(Ⅳ)-I--Fe(Ⅱ)体系的化学计量关系,导出了诱导反应的机理及速率方程,并通过反应曲线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