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宗教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主要有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作为渗透的工具,打着宗教旗号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二是企图控制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干涉我国宗教事务,在我国境内建立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发展教徒.宗教渗透是境外敌对势力对付社会主义的惯用手段.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境外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活动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宗教对新疆进行渗透和破坏,并把罪恶之手伸向了我们年轻一代。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也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地位、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反宗教渗透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对反宗教渗透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思政课教师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存在差异等问题,致使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反宗教渗透教育中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反宗教渗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师反宗教渗透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调整整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加强反宗教渗透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主渠道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破坏大学生法律认知,学生存在着诸多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新疆问题特殊、先行先试,理论创新不够,管理不到位,教育方式滞后等。防范和抵御宗教极端主义渗透的法制教育,关键要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突出重点问题,优化教育方式,法律得到认同和遵守。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该区域宗教渗透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呈现出多样性、隐蔽性等特点。宗教渗透对跨境民族的国家政治认同等造成了严重破坏,对云南边疆社会的稳定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成为了云南边疆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中最敏感、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抵御宗教渗透不仅要完善政府宗教管理能力、改善经济条件等,更要调动作为文化主体者的跨境民族自身的"文化自觉",以主动抵御宗教渗透。只有如此才是最有效的抵御宗教渗透举措,才最终有利于和谐边疆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中的"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可谓对宗教的保护,而"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等罪名则可以说是对宗教的规制.实证研究表明,前者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得不多,而后者则适用得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国际化导致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在我国高校进行宗教渗透,增加了高校党团组织防范宗教渗透工作的难度。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增强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工作的能力;创新教育载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师生头脑;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防控宗教渗透工作的能力;整合力量、协同配合,构建高校防控宗教渗透的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切实做好特殊学生的帮扶和教育工作;加强高校党团组织自身建设,为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提供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深长隧道开挖过程中完整型岩盘在工程扰动和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发生渗透破坏的失稳机制,以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中西部地区修建的深长隧道-利万高速齐岳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能够同时实现高水压加载和隧道开挖的渗流突水模型试验系统和配制的流固耦合相似材料,开展深长隧道完整型岩盘渗透破坏灾变演化规律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开挖扰动和防突岩盘厚度对其渗流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长隧道完整型岩盘渗透破坏失稳突水本质是开挖扰动和地下水渗流耦合影响下突水通道逐渐形成、防突岩盘逐渐丧失阻水能力的结果;开挖扰动和防突岩盘厚度对围岩内水压力分布和涌水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围岩水压在承压水渗流作用下经历"稳定-增大-稳定"的过程;隧道开挖过程中,承载水压、涌水量与防突岩盘厚度分别表现出正、负线性关系,水力梯度及渗透系数均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突变点前水力梯度和渗透系数基本稳定,突变点后水力梯度急剧减小而渗透系数快速增大;随着防突岩盘厚度的减小,岩盘的阻水性能逐渐降低,对外加水压的承压能力逐渐下降;突水灾害的发生虽具有很强的"突变"性,但突水通道的形成将经历一个较慢的渗透破坏过程.研究结果可为深长隧道突水灾变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呈隐性化特点,随着冷战结束宗教在国际政治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政治中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呈现出"外溢"现象明显、政治化趋势加强、极端势力抬头等新特点。面对这些新特点,我国既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宗教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也要保持警惕防止宗教渗透及恐怖主义蔓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一个在"逆境"中崛起的大国,面对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崛起所展开的"宗教攻势",只有努力加强自身的制度与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做到从容应对这些国家针对中国进行的"宗教渗透"战略。  相似文献   

11.
宗教具有维护与危害和谐社会建立的双重功能,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国际性等五大特点。据此,我国政府制定的宗教政策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原则,是解决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有关宗教问题的行动指南。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切实地系统地执行我国现行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从1994年至今,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的“双顺差”(1998年除外,该年资本与金融账户为逆差),这种情形在国际经验中并不多见。开放经济下这种“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有其特征、形成原因,亦反映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从1994年至今,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的“双顺差”(1998年除外,该年资本与金融账户为逆差),这种情形在国际经验中并不多见。开放经济下这种“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有其特征、形成原因,亦反映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经济也进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阶段,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与此同时,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出现了诸多新特征,“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的出现使得我国农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难度加大的同时,也必将削弱农产品的竞争力。面对这种困境,我国政府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当适时采取相应对策,以保护我国农业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5.
国际投资学是国内众多综合性或财经类本科院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从素质教育和课程特点的角度,阐述了《国际投资学》课程文理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国际投资学》课程的文理渗透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实际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新儒家中间梁漱溟的终极关怀表现出明显的入世与出世的紧张.通过对人类面临问题的分析,梁漱溟断定伦理和宗教都涉及到我们的终极关怀.他在伦理和宗教上安置终极关怀,即沿着儒家伦理传统和印度佛教传统来解决终极关怀问题.按照梁漱溟的理论,无论儒家的入世终极关怀,还是佛教的出世终极关怀,都包含了对现实与超越的双重肯定,它们是统一的东方文明的不同表现.通过一系列的论述,他论证了出世与入世的统一,由此化解了其终极关怀中的紧张.  相似文献   

17.
孟加拉国独立后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推行“世俗主义“原则,实现了政教分离,走向了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但是,随着孟加拉国政治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伊斯兰教最终成为了孟加拉国的国教.孟加拉国政治文化中的世俗化具有反复性、平等性、法制性、外来性、政治性和大众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深刻揭露“法轮功”邪教组织歪理学说的反动本质,使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认清伪科学理论的实质。坚持科学真理,反对一切伪科学;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青年教育工作实践中,增强青年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修养。  相似文献   

19.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上,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宗教特性认识、宗教政策、宗教管理机制、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办教宗旨、信教主体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体系完整的"社会主义宗教论"。  相似文献   

20.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上,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宗教特性认识、宗教政策、宗教管理机制、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办教宗旨、信教主体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体系完整的“社会主义宗教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