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真 《广东科技》2007,(6):182-183
加入世贸后,我国国际承包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各国取消了或正逐步取消在市场准八方面对中国公司的限制.因此,越来越开放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为国内大型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潜力巨大,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王建军 《科技资讯》2010,(16):161-161
随着我国工程承包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涉足国际市场承接承包模式为EPC或D&B的工程项目,但由于缺乏海外工程和此类工程的管理经验,往往造成严重亏损。本文结合某成功实施的海外D&B项目就此类工程的管理进行论述,以示借鉴。  相似文献   

3.
白晓栋 《科技信息》2013,(23):450-450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加强以及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提高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竞争力,不仅能增加我国的声誉,而且对实现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朝着综合化、规模化和技术化方向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在简要介绍影响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对增强其竞争力的措施进行着重分析。  相似文献   

4.
根据作者多年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实践经验,总结介绍了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招投标程序,目的是使我国的工程承包公司尽快了解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国际惯例,适应入世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5.
将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动态能力分为市场感知、资源整合、网络关系、学习吸收和组织柔性5项子能力,并建立动态能力指标体系.根据所建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并分析动态能力对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影响的重要度排序,研究各动态能力指标对不同业务类型、不同营业收入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度及其差异性和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各类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把握动态能力的提升方向、明确重点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6.
干瑜静 《广东科技》2014,(22):28-29
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和政治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国内外工程承包产业内部分工体系进一步形成,导致我国工程承包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场需要承包商提供的不仅仅是工程设计施工,对全面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工程项目一揽子解决方案。工程承包方式已由过去的单一工程承包,向着融资、设计、材料供应、施工等一体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工程总承包方式的实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除在技术、质量和价格基础上的竞争之外,逐渐扩展到了融资能力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浅谈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合同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项目的成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如何加强合同管理维护企业的利益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本文将对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企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童雯  林鼎明 《科技资讯》2009,(23):129-129,131
我国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别于其他企业,它既包括企业在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又包括特定的国际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工程顷目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国以及国际市场上的人力资源是我国企业进驻国际市场的关键。本文着重阐述了国际工程项目中如何加强外籍雇员的管理,以期能够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管理人士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凌文定 《科技资讯》2009,(19):229-229,231
中国与卡塔尔于1988年7月9日正式建交,开展工程承包始于90年代末。随着近年经济的快速增加,因住房紧张和为寻求商业利益,卡塔尔再度掀起建筑高潮,近十年来,随着中卡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加强,中资企业在卡塔尔工程承包业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额和营业额直线增加。本文主要讲述了卡塔尔工程承包市场的现状以及讨论中资企业在开拓工程承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提高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琦 《科技信息》2009,(13):249-250,34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对外工程承包成为各国对外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从整体上来看,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了一席之地。但对照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国际上大的承包商的发展模式,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还处于成长发展的初期阶段,国际竞争力还很低,并且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工程承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对外工程承包行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议题。  相似文献   

11.
国际工程预算成本评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军 《科技资讯》2011,(21):165-165
我国于1978年开始进行国际工程承包,这些年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近年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竞争加剧,业主的要求条件苛刻,面对目前限制增多和杀价极狠的局势,我们应改变观念,主动去适应并探索出新模式,从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出发,遵循国际工程惯例,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2.
秦庆红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5):136-136,129
工程承包市场越来越竞争激烈,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施工企业要在中标工程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只有不断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刘军宏 《科技信息》2009,(29):I0457-I0457,I0787
国际工程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管理模式(DBB模式)已发展到多种模式并存。如:建造工程管理模式(CM模式)、设计——建造方式(DBM模式)、交钥匙方式(TKM模式)、建造-运营-移交方式(BOT模式)及项目承包模式(PMC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下,我国建筑市场也实行了“门户开放”,许多国外建筑企业进入我国承包工程,从而加剧了国内建筑市场的竞争。国外建筑企业的进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管理水平;反之,我国建筑企业跻身国外建筑市场,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熟悉国际工程管理等。因此,我国建筑企业为与国际接轨,必须改革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作为建筑企业一名的项目管理者,就如何面对国际工程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浅谈几点。  相似文献   

14.
武美栋 《科技资讯》2010,(34):116-116
本文通过对具有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权的国有大型生产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入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开展业务中,企业自身主要优势和劣势的简要分析,提出生产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展业务的建议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国际工程EPC总承包项目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该市场越来越倾向于EPC方式承发包大型工程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相比传统的承包模式使承包商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因素,为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该文针对EPC总承包模式的风险,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EPC总承包项目的风险.首先进行风险识别,然后建立风险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最终得出EPC总承包项目的风险等级.该模型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各类EPC项目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输出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国际承包公司打入国际市场,目前在亚洲地区、中东地区以及非洲地区都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遇。要想在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输出中不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7.
樊庆竹 《河南科学》2009,27(5):23-23
目前,交通工程承包已进入市场化阶段,竞争是不可争议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国外的工程承包企业每年有10~15%破产倒闭,对工程承包中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本文旨在探讨交通工程承包风险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工程保险制度作为防范工程风除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以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我国目前的工程保险制度很不完善,它不仅不能适应目前建筑市场的发展状况,也不能满足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已经成为建筑市场发展的障碍。因此,要加强工程保险制度的立法,完善险种,优化费率;转换政府职能,改革我国工程造价和企业财务制度,健全行业协会职能,发展工程保险中介咨询机构等等,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项目分、承包是国际工程建设市场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模式,它特别适合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工程市场上采用分承包方式建设的项目逐年增多.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的深入,国外投资商和承包商逐步进入我国的建筑领域,政策、法津和法规的国际化已势在必行,进一步完善建筑业分包管理体系将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论影响国内工程承包环境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因素对国内工程承包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依据国内工程承包环境的有关理论,在分析我国国内工程承包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提升和优化国内工程承包环境的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